化学·医药工业(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3 【点击率】1303次


【简况】 市属化学、医药工业在80年代通过大规模的企业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奠定了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发展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全行业又在跟踪改造,增强发展后劲,实施名牌战略,巩固和发展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机制等诸方面全力推进,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发展且成绩更加显著的发展时期,成为市属工业的一根主要支柱。1997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4亿元,实现利税1.4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09倍和2.08倍;2项指标在市属工业中按可比口径统计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9%和17.6%上升到1997年的12%和38.6%。
  生产经营已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精细化工集团、石油化工集团、医药集团等三大集团公司均建立了一大批发展因素颇为活跃的生产门类。精细化工集团以气雾剂及其配套产品和原药、农药为主;石油化工集团以多种化学助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化学建筑材料和化工机械为主;医药集团则在档次低、“小而全”的格局中向高效高值的粉针、水针、片剂、胶囊等4大系列转变。据统计,业内现有的产品品种,约占《世界精细化工产品手册》上所列的种类的50%,涉及工业、建筑、卫生、医药、家庭日用等多个领域。市属化学、医药工业在90年代的发展成就,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1996年将中山市列为全国精细化工基地。
 

【“凯达”形成名牌效应】 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80年代中期崛起,率先在国内开发生产“灭害灵”气雾杀虫剂,进入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名牌战略。1991年投资1900万元设立气雾剂技术开发中心,并被国家化工部确认为国家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8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就有10多人。1993年又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一座15层的科研大楼,企业每年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应用研究和实用基础研究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7年间,企业共投入2.1亿多元,开发新技术25项,1996~1997年开发的新一代气雾剂系列产品及化妆品等就有30多项。企业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担任主任。形成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销售、服务、质量反馈的质量保证网络。制订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条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质量审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制订了与欧洲气雾剂协会同类标准等效的产品标准和与国际有关标准等效的产品抽样检验标准,于1996年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取得了ISO9000认证证书。跟踪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先后引进了全自动马口铁彩色印刷线、全自动铁质制罐线、全自动气雾剂装填线、精密气雾阀生产线以及多种配套设施和工艺技术,应用了微机控制系统,从而形成了自动化程度高、运转精度准确、配套完善、国际一流技术、东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化工气雾剂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基地。通过科技开发、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和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使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与80年代相比更具鲜明的特点。“灭害灵”牌卫生杀虫气雾剂、“凯达”空气清新剂系列、“发嘉丽”牌美发系列、“颐丰”保健用品系列、“凯达”家庭用品系列、“奔达”工业用品系列、“伊芙”化妆品系列以及“强力”牌农药系列产品构成了凯达公司主导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围绕主导产品进行上展下返,自我配套,形成印刷、制罐、喷嘴、装填以及农药、原药和各种气雾剂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去改造老产品,降低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质量。这三大特色孕育了“凯达”的名牌效应,继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化工部全面质量管理奖、技术进步奖等多项殊荣之后,从1993年起又先后被评为中国日化行业功勋企业、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中国化工100强企业、中国行业利税10强企业,被誉为中国精细化工气雾剂的皇后。从1995年起,企业实现利润连续3年超亿元,成为市属工业最大的利税大户。1997年企业年产能力达到气雾阀门1.8亿个、气雾罐1.8亿个、气雾剂产品1.8亿罐,农药和化工原料1万吨。
 

【加快改造“老小穷难低”企业】 90年代初,精细化工气雾剂一枝独秀,其余的消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硫酸、试剂、磷肥、胶布、布面胶鞋等老产品的生产企业,被喻为“老、小、穷、难、低”企业。1990年,石岐化工厂、橡胶厂、化工机械厂、有机合成厂、磷肥厂等5家企业合计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只有4015万元,有3家企业亏损,个别企业甚至全面停工停产。从1992年开始,主管公司下决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的步伐。积极争取国家化工部和广东省化工厅的支持,使化机厂不锈钢压力容器改造、橡胶厂引进年产2000吨PP新型材料、大新公司年产3000吨聚氨酯浆料和年产5000吨工程塑料、有机合成厂引进年产1万吨EPS、化工厂引进年产3500吨硬质低发泡板材及异形材、新型化工材料厂引进年产2000吨聚碳酸酯中空板普特阳光板等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并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贷款。其中,普特阳光板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年生产能力2000吨,该产品具有隔音、透光性能好,质轻强度高、外形美观、品色繁多、易于加工、保质期长等优点,是一种新型户外装饰建筑材料。1997年产量17.59万平方米,销量16万平方米,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891万元和1847万元。这批项目已分别于1997年以前先后建成投产。对地处城区的化工厂、化机厂和橡胶厂等3家老企业实施易地改造,利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筹得的资金,在起湾工业区征地40多万平方米重建新厂区。到1997年,搬迁重建的3家老企业和1995年新建的新型化工材料厂,与母公司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连成一片,一个新的化工城已具雏型。大力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小项目,如大新公司(原磷肥厂)的EPE发泡布、有机合成厂的造纸助剂、化工厂的胶粘剂等都是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对一批有市场的产品进行扩产改造,争取规模效益。如扩产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甜蜜素、胶粘剂、不锈钢压力容器等新兴产品,其产量比初期分别增长了2~6倍。通过改造,使原有企业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的350多种产品品种中,有220多项是1991~1997年间开发,其中有25项填补省以上的空白。另外,有90%企业的厂房和设备是1992年以来新建新置。1997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比1990年增长7.5倍。

 
【稳步发展制药业】 进入90年代以来,市属制药工业经受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医药市场开放和受到进口药及“三资”制药企业的严重冲击、国产药品的价格受国家统一定价制约而进口药及“三资”制药企业在价格和政策方面享有较大优惠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市属唯一一家制药企业——广东石岐制药厂从产品、市场和成本等方面着力,力挽被动局面。在产品方面,彻底打破80年代形成的那种档次低、附加值不高、不分主次的“小而全”的格局,在360多种产品品种中筛选出10多个高效高值的产品,包括“麦迪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先锋”类抗生素、“怡乐定”片等产品,进行重点改造,确保其优质低耗。同时,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所挂钩,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适销对路品种,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1997年下半年推出大剂量的先锋VI等品种,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方面,调整营销策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客户,并针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用药的习惯和不同市场的特点,导入CI策略,树立品牌和企业形象,改革产品包装装璜,让消费者易于识别,使产品销售状况逐步好转。从1995年起,产品销售回笼金额每年超亿元,头孢抗生素、粉针等主产品成为广东、河南、河北、吉林、福建等省份的很多大医院的指定药品。在成本方面依靠技术进步,增大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损耗。1991~1997年间,共投入资金260多万元扩产粉针车间、改造片剂车间的包装机械化设备、建成无菌水针生产的万级无菌洁净室以及节能等6大项目的技术改造。仅粉针车间的扩产改造就使企业年新增产值750万元,粉针产量提高2.5倍。1997年,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销量粉针为1238万支、水针7842万支、片剂1.31亿片、胶囊1.8亿粒,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多元,比1990年增长1.6倍,实现利税合计则从1990年的负8万元上升到1997年的270多万元,并且,自1992年实现扭亏为盈后至1997年连年盈利。

 
【创新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1993年4月,市精细化工实业公司改组为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3.85亿元,其中市精细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市工业企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内部职工分别持有60.39%、13.14%和10.04%股权,其余分别是由市实业投资管理总公司、市投资信托公司等单位以现金出资并相应持有股权。1995年,法国普基集团西博尔亚太有限公司向市美达气雾制品厂注入资金1170万美元,改组成立中法合资的西博尔(中山)有限公司,法方持有60%股权。1996年末至1997年初,撤销市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的行政机构建制,成立以经营管理属下企业资产为主的实体性有限责任公司——中山市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同期,原广东石岐药厂的主管机构医药联合总公司一分为二:制药及药品经销部分组成中山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经营实体;行政管理职能部分改组成立市医药管理局。这些具有改革意义的举措,使业内的组织体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机制均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是企业逐步按现代企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其中凯达股份公司按《公司法》的规范调整企业组织体制以及运作,建立了股东代表制度、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总经理负责制度的新型法人治理架构。实行公开招聘、竞争答辩上岗以及考核和论实绩上岗等用人制度,1996年底起连续3次张榜招贤,选拔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和科室人员。同时把原来近20个科室,改组为总经办、生产技术办、财务基建办、综合办和总工室,科室人员从原来的109人缩减到76人,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成为业内乃至市属工业的楷模。

上一篇: 家用电器工业(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机械·冶金工业(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