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3 【点击率】1303次 | |||
|
【“凯达”形成名牌效应】 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80年代中期崛起,率先在国内开发生产“灭害灵”气雾杀虫剂,进入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名牌战略。1991年投资1900万元设立气雾剂技术开发中心,并被国家化工部确认为国家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8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就有10多人。1993年又投资数千万元兴建了一座15层的科研大楼,企业每年用于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应用研究和实用基础研究的资金都在200万元以上。7年间,企业共投入2.1亿多元,开发新技术25项,1996~1997年开发的新一代气雾剂系列产品及化妆品等就有30多项。企业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担任主任。形成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销售、服务、质量反馈的质量保证网络。制订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条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质量审核制度》等规章制度。制订了与欧洲气雾剂协会同类标准等效的产品标准和与国际有关标准等效的产品抽样检验标准,于1996年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取得了ISO9000认证证书。跟踪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先后引进了全自动马口铁彩色印刷线、全自动铁质制罐线、全自动气雾剂装填线、精密气雾阀生产线以及多种配套设施和工艺技术,应用了微机控制系统,从而形成了自动化程度高、运转精度准确、配套完善、国际一流技术、东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化工气雾剂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基地。通过科技开发、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和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使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与80年代相比更具鲜明的特点。“灭害灵”牌卫生杀虫气雾剂、“凯达”空气清新剂系列、“发嘉丽”牌美发系列、“颐丰”保健用品系列、“凯达”家庭用品系列、“奔达”工业用品系列、“伊芙”化妆品系列以及“强力”牌农药系列产品构成了凯达公司主导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围绕主导产品进行上展下返,自我配套,形成印刷、制罐、喷嘴、装填以及农药、原药和各种气雾剂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去改造老产品,降低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质量。这三大特色孕育了“凯达”的名牌效应,继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化工部全面质量管理奖、技术进步奖等多项殊荣之后,从1993年起又先后被评为中国日化行业功勋企业、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中国化工100强企业、中国行业利税10强企业,被誉为中国精细化工气雾剂的皇后。从1995年起,企业实现利润连续3年超亿元,成为市属工业最大的利税大户。1997年企业年产能力达到气雾阀门1.8亿个、气雾罐1.8亿个、气雾剂产品1.8亿罐,农药和化工原料1万吨。 【加快改造“老小穷难低”企业】 90年代初,精细化工气雾剂一枝独秀,其余的消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硫酸、试剂、磷肥、胶布、布面胶鞋等老产品的生产企业,被喻为“老、小、穷、难、低”企业。1990年,石岐化工厂、橡胶厂、化工机械厂、有机合成厂、磷肥厂等5家企业合计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只有4015万元,有3家企业亏损,个别企业甚至全面停工停产。从1992年开始,主管公司下决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的步伐。积极争取国家化工部和广东省化工厅的支持,使化机厂不锈钢压力容器改造、橡胶厂引进年产2000吨PP新型材料、大新公司年产3000吨聚氨酯浆料和年产5000吨工程塑料、有机合成厂引进年产1万吨EPS、化工厂引进年产3500吨硬质低发泡板材及异形材、新型化工材料厂引进年产2000吨聚碳酸酯中空板普特阳光板等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并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贷款。其中,普特阳光板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年生产能力2000吨,该产品具有隔音、透光性能好,质轻强度高、外形美观、品色繁多、易于加工、保质期长等优点,是一种新型户外装饰建筑材料。1997年产量17.59万平方米,销量16万平方米,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891万元和1847万元。这批项目已分别于1997年以前先后建成投产。对地处城区的化工厂、化机厂和橡胶厂等3家老企业实施易地改造,利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筹得的资金,在起湾工业区征地40多万平方米重建新厂区。到1997年,搬迁重建的3家老企业和1995年新建的新型化工材料厂,与母公司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连成一片,一个新的化工城已具雏型。大力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小项目,如大新公司(原磷肥厂)的EPE发泡布、有机合成厂的造纸助剂、化工厂的胶粘剂等都是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对一批有市场的产品进行扩产改造,争取规模效益。如扩产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甜蜜素、胶粘剂、不锈钢压力容器等新兴产品,其产量比初期分别增长了2~6倍。通过改造,使原有企业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现有的350多种产品品种中,有220多项是1991~1997年间开发,其中有25项填补省以上的空白。另外,有90%企业的厂房和设备是1992年以来新建新置。1997年该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比1990年增长7.5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