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延投入相对缩小】 80年代以来,市属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借贷资金的大规模外延投入来拉动,形成粗放型的发展特色,生产有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发展高峰期年增长速度达30%~40%。进入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及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后,市属工业自1994年起用于拉动生产发展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少。以1994年为界,后3年累计完成的技改投资比前3年累计完成的技改投资减少了13.63%,这与过去用环比的方式进行逐期比较均呈增长的状况相比相对缩小。
【产出规模扩大】 1997年,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153.6亿元,比199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23.51%,7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达709亿多元,比50年代至80年代的总和还多。销售同步增长,1997年完成销售产值151.61亿元,比1990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21.23%,7年累计完成销售产值697亿元。其中出口外销增长较大,1997年完成出口交货值70.08亿元,比1990年增长7.64倍,年均增长36.08%,7年累计达223.53亿元,出口交货值在销售产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1%上升到1997年的46.22%。
【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市属工业在消化多种增支因素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支因素包括80年代以来大规模技改借贷产生的高额利息,以及9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社会保障有关费用、上缴多项基金、加快提取折旧等。这些增支项目严重分流了企业的经营利润。据1996年的专项统计,市属工业的利息、上缴基金、社会保障有关费项、折旧等4项开支的净增额,几乎相当于当年市属工业利润净减总额的一倍。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市属工业于1997年仍然实现利税3.68亿元,比1990年增长40.9%,7年累计实现利税28.04亿元,平均每年4亿元。
【产品结构多元化】 7年间以在不断的适应性和开发性调整的推动下,产品结构趋向多元化,更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在家用电器、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电等行业中的一批支柱企业,已经全面突破了产品结构单一的束缚,形成了多元化、系列化的产品群体。如威力电器中的洗衣机由双缸普及型发展到双缸大容量、全自动、超静型乃至智能化等4大系列12个规格40多个型号的20多个系列品种,并且开发了系列空调器、微电脑电饭煲等系列产品。精细化工气雾剂由单纯的家庭卫生用品扩展到医药、保健、美容、工业等应用领域,并且形成了原药系列、气雾罐及其基材系列和新型推动剂系列等产品体系。华捷钢管由小口径的导线管、镀锌水管拓展到大口径的石油工业用的螺旋焊管。千叶电器由单一的风扇发展到抽油烟机、多功能电热锅等多种小家电产品系列。此外,还出现了一批正处于上升周期的新产品,如电线电缆、陶瓷磨具、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分马力电机、健身器械、聚氨酯胶粘剂、压力容器、阳光板、二甲醚等。
【新兴产品规模化】 “上大规模,争当行业排头兵”激励着市属工业新兴产品上规模。洗衣机、气雾剂、玻璃马赛克、镀锌导线管、冰淇淋、塑料型材、石油气炉、瓦楞纸、健身器械、高级时装面料等市属工业的大宗名优产品的产销规模,始终保持全国同行前列。其中,“威力”洗衣机1990年起连续6年保持全国同行产销量最大,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全国洗衣机大王”称号;“凯达”气雾剂始终雄踞全国规模最大、生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地位,被誉为全国气雾剂“皇后”和“中国日化行业功勋企业”。由于大宗名优产品的带动,先后有近10家企业被列入全国500家、行业50家或全省100家最大经济规模或最佳经济效益行列。威力集团、精细化工集团、火炬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公司被列入省级重点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精细化工集团被国家纳入全国重点扶持的512家国有大型企业行列。到1997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已发展到40多家,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发展到近20家。
【产品高技术含量化】 1991年以来,国家化工部气雾剂开发中心、全国化纤开发中心、全国包装新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科技研究院中山分院以及广东省玻璃新材料开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开发机构,先后落户于市属工业的一些大型骨干企业之中,有力地推动了市属工业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化发展。7年来,市属工业共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的新产品达207项,其中优秀新产品118项。威力洗衣机厂和北京爱普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国产第一台模糊控制(芯片)全自动大容量洗衣机,以及凯达精细化工股份公司和西北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二甲醚装置,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中山轴承总厂和机械部第十设计院合作开发的精密钢球生产线,被誉为“我国轴承行业‘八五’技术方向”。
【市场定位国际化】 90年代以前,国家市属工业还是比较则重于通过拓展国内市场去开辟工业发展道路。进入90年代之后,市属工业对以往的市场拓展目标作出了重大调整,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越环境和经过大规模技术引进后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因国际生产分工和转型过程中留下的国际市场,在国门以外拓展市场空间。
【出口销售比率大幅提升】 1995~1997年,市属工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显著加快。1995年,市属工业的出口交货值为39.24亿元,增幅为38.41%,净增绝对值10.89亿元。到1996年,出口交货值达52.69亿元,其增幅远远高于销售产值的增幅,达到34.28%,净增绝对值达13.45亿元。由于出口交货值的大幅增长,使其在销售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33.78%上升到1996年的41.44%,1997年在生产比上年增长17.8%的前提下,出口交货的比重仍达46.66%。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加大】 1995年,市属工业的机电产品出口交货值为15.47亿元,在总出口交货值中占的比重为43.07%。1996年,机电产品出口交货值发展到39.81亿元,比上年增长92.72%,比总出口交货值的增幅高出1倍,净增绝对值达到14.34亿元,在总出口交货值中占的比重亦上升到56.52%,比上年提高了13.45个百分点。1997年仍保持较大增幅,其净增绝对值超过上年的水平。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是大宗拳头产品多年来致力拓展国际市场的成果。1997年与1991年对比。如下列大宗拳头产品于1997年的出口实绩有以下的增幅,其中,千叶系列风扇增长了1.7倍,华捷钢管增长4.7倍,威力洗衣机等系列产品增长2.3倍,轴承增长14.4倍,装饰吊扇增长3.5倍。另外,空调器、电机等新兴机电产品的出口交货值亦突破千万元以上,而这些机电产品在1991年是完全没有出口的。1997年,市属工业出口创汇达5.3亿美元,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由1990年的1家发展到1997年近20家。
【利用外资水平升级】 90年代以来,市属工业部门利用地理环境和政策上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资水平呈现高新技术项目增多、国际大财团投资增多、规模较大的项目增多和增资项目增多的趋势。高新技术项目增多,如二轻集团与美国腾讯科技公司的和桌的电讯业配套电源器材项目、以及最近落户在火炬区的宏基电脑项目、健康科技产业总公司与香港三环公司签署的多肽类生物制剂项目、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丰山株式会社签订的金属材料项目。国际大财团投资增多,如法国普基、德国蒂森、日本住友和联合株式会社等,都是跨国的大财团或国际著名同行,通过这些大财团的投资,使市属工业中的包装印刷、电梯、造纸等老企业焕发了生机。规模大的项目增多;东茗影音产品其产出规模一年超过20亿元。在原合资项目上增资扩产的项目增多,如中法合资的西博尔制罐项目,1997年外方增资投入450万美元,用以筹建复合管和塑料管项目,扩大产出规模;鸿兴印刷、吉雄化纤等合资项目,外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大投资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合资项目的发展。据统计,1991~1997年,市属工业批准立项的利用外资项目达201宗,总投资12.3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8.3亿美元,占总投资67%。
【广开投(融)资渠道】 近7年,市属工业运用多种的投(融)资方式,推动技改持续发展,降低单一依靠借贷的投资风险。投(融)资方式由单一的向银行借贷发展到广开渠道,在原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增加省或国家专项拨款、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股份联合、易地改造、政策扶持等投(融)资方式。尤其重视招商引资和盘活存量资产,为市属工业后劲项目的投入解决了20多亿元资金,逐步走出了一条多元投入、分散风险、提高产出的技改新路子。7年间,市属工业完成了技改净投入29.89亿元,完成竣工投产项目148项,包括威力新一代洗衣机系列和空调器、冠华薄玻璃、中粤马口铁二线、牛皮箱板纸、新华合成纤维以及晶山包装、大型螺旋钢管、美怡乐冰淇淋改造、凯达二甲醚、铝块等投资和产出规模较大的项目,工业产值的净增绝对值由过去每年10亿元以下逐步提高到每年超过20亿元。
【优化资源配置】 80年代后期,市属工业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大宗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行业内的联合、兼并,先后组建了威力、精细化工、玻璃、包装印刷等12个集团公司,联结的企业占当时市属企业总数30%左右,产值和税利却占了50%~70%,并形成了多元发展、支柱突出的结构格局。近几年来,威力、晨星、千叶、凯达、美怡乐等强势企业又先后兼并或收购及托管了一批弱势企业,并通过资金、技术、产品、人才、管理“五输入”,使绝大部分被接收企业改变了面貌,同时亦促进了骨干企业大宗产品的发展。目前,威力、精细、火炬高技术等3家省级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张家边、玻璃建材、钢管、千叶、包装等5家市级大型集团,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占了市属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净增绝对值在70%以上。
【加快改革步伐】 近几年间,全面开展转机建制促生产发展、促结构调整、促科技进步、促经营管理、促企业解困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重大改革,使市属工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多元产权主体进入企业,从中带动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决策、约束、激励、风险等机制的形成,使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自我良性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
市属工业改革切实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格局,构建完善的资产运营体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1995年9月,全市首家经营市属资产的市工业企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经过2年多的运作基本步入正轨。逐步解决原来市属工业行政管理投资主体缺位、风险约束不力、权责虚而不实等弊端。并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资产运营过程中从全局上优化资产配置,在资产重组中加速结构调整和资源集中,使市属资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不断增值,以及加强银企合作以解决企业资金紧缺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7年初,全面完成工业行业行政公司改革,市属工业原8家行业行政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经撤并重组,建成7家实体集团。并由市工业企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权基础上将分属63家企业的32.3亿元总资产(净资产7.83亿元),分别委托给这7大集团公司经营。与此同时,先后对2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8家企业注资重组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8家企业实行抵押租赁,对35家企业实行与外商合资合作,对12家企业实行易地改造,对5家企业实行兼并托管。至1997年末,这些实施不同形式改革和转制的企业,已经占市属工业企业总数的75%以上,明晰了产权,确认了出资者,已按或正在按国家《公司法》的规范进行重组和运作,由工厂制过渡为公司制。以上三个层次改革,已为市属工业资产初步构建起三级经营体系。
突破单一的所有制格局。80年代以来,市属工业企业改革的重点目标取向,是围绕放权和承包经营来调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改革形势的发展,市属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进程,调整企业产权结构,确立产权主体地位,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自主发展。1994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有70多家市属工业企业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和转制,初步形成现代企业的独有特征,即产权主体明晰,企业的出资人有国家的、集体的、企业的、职工个人的,甚至有境外和国外的;建立健全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风险约束机制,风险与收益、责任与收益、企业效益与个人利益的相结合。明确了企业的基本任务是运用若干股东投入的资本去赚取更大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