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2000)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1 【成文日期】2000-12-07 【点击率】1649次


【简况】2000年,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指导,按照总书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积极进取,顺利完成各项水利工作任务。水利水电和冬修水利工作被评为省的先进单位、局机关档案综合管理工作被评为省特级、依法行政活动被评为市先进单位,“三五”普法工作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并获推荐作为省级以上的先进单位。


【水资源管理】积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针对中山南部缺水严重的状况,合理调整山塘水库结构,建设新的水源地,增加淡水的供给能力。动工新建坦洲镇铁炉山水库和神湾镇南镇水库,新增库容200万立方米,年增供水能力400万吨,较好地解决了咸旱时南部镇区用水紧张的局面。将水库安全达标建设与提高水库蓄水能力相结合,充分挖掘水利资产存量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对南朗大泉、长坑三级等6宗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库的防洪保安能力,减少水库的渗漏,增加蓄水量。
  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保护。把取水许可监督与水量调度相结合,重点防止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及浪费,认真核发全部139个取水户的取水许可证,重新核定了取水量。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水库库区管理若干规定》,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共同保护这一占全市水库50%以上库容的储备水源。积极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成立广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化验室,对全市60多个主要入河排污口及市内主要水道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增设冲口门、小隐、民众三宝、东西河等监测点,为保护好河道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碧水工程”,综合治理水环境,把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围堤绿化、内河管理相互结合,使中山内河涌美化、绿化、净化。至年底,“碧水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共清理水浮莲2.7万吨,疏河清淤90多公里,内河涌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坚持治污与引清相结合,发挥东河水利枢纽的作用,利用东、西河水闸之间的潮差,将岐江河由自然潮汐的双向流变成单向流,使水质由过去超Ⅴ类维持在Ⅳ类范围,让鱼虾重现,保证工农业用水,为中山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防”工作】2000年,全年没有受台风正面影响。洪潮水位属枯水年份,6月15日莺哥咀水位为2.9米,为全年最高水位,较1999年低17厘米。1~3月,由于西江上游来水连续减少,导致中山先后出现旱咸灾害。受锋面低槽、副高环流及暖湿气流、高空槽的共同影响,降雨量为正常略偏丰,4月1日,民众镇克沙、新伦等村出现了雷雨大风和龙卷风;4月13日18时至14日16时,遇时间长、强度大的特大暴雨侵袭,降雨主要集中在坦洲、板芙、三乡、南朗等镇,其中坦洲镇日降雨量463毫米,打破全市日降雨量的历史记录。尽管2000年遭遇多种恶劣天气,由于做到责任、物资、队伍、措施的“四落实”,积极抗洪,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工程建设】针对1999年遭受旱、风灾害侵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大规模、重实效的水利建设。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85亿元,完成土方374.38万立方米、石方25.06万立方米、砼方8.5万立方米、培修加固堤围147.9公里,维修加固水闸37座,新建水库3宗、维修加固9宗,技改、维修电排369宗402台2.05万千瓦,整治排灌系统434.45公里,改善排灌面积4.4万亩,新增治涝面积2万亩。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和重建民众三宝水闸工程、岐江河综合整治一期一阶段第5次工程等工程的骨干项目均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基层镇区水利管理单位的体制。针对镇区水利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名称不一、职责不明、责权利分离的状况,将原镇区的水利会、水电所、水利委员会、水利管理所一律统称为水利所,为股级建制,作为镇的职能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水利工程管理和“三防”日常工作。全市成立25个水利所,5个联围工程管理处,1个联围工程管理所,定编700名,其中200名行政管理编制,500名事业编制。明确5个万亩以上联围工程管理处为联围的议事协调机构,为副科级建制,隶属市水利局,受市水利局的委托,负责联围的协调和防汛调度工作。
  理顺工商业户堤围防护费的计收、使用和管理,改善工商业户堤围防护费少收、漏收、欠收情况。堤围防护费的计收由过去以水利部门收取为主(部分委托工商等部门收取)改为由市地税机关统一代收,收费标准由按营业(销售)额的1.5‰~1.8‰改为统一按1‰计收。对堤围防护费的使用实行“二八比例”,即市统筹总额的20%,其余80%返还属地镇。对堤围防护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专账管理方式,做到专款专用。
  理顺水利劳动积累工代金的征收。针对原有的以部门收取为主的、收费标准偏低及几年不变收取标准,影响征收的积极性和政策连续性的状况,将按部门征收的方法改为按行政区域征收,统一收费标准为干部每人每年征收100元,其余每个劳动力每年征收50元。
  完善水政执法机构的建制。水政监察队伍始建于1990年11月,2000年12月经市编委批准,全市成立了26个水政监察中队,作为支队的下设机构,与水利所或工程管理处(所)合署办公,中队长由基层水利单位的负责人兼任。中队行使巡查权和调查取证权,市水利局行使行政处罚权。成立中山市水土保持监督站,挂靠在市小水电管理总站,强化水土保持执法工作。


【咸潮灾害】自1999年入秋以来,由于降雨偏少,江河水位偏低,2月15日莺哥咀最低水位降至-0.58米。受气候影响,中山沿海地区2000年的咸潮偏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咸潮的袭击。坦洲镇大涌口从1月1日开始咸度一直大于3000毫米/升,17日咸情日趋严重,致使1月22日至2月3日不能开闸,实行“偷淡”进行防咸灌溉。全禄水厂咸度最高达到2690毫克/升,水厂曾一度停止供水,影响了石岐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


【坦洲铁炉山水库新建工程】3月30日,举行开工典礼。该水库集雨面积3.1平方公里,总库容156万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和供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总投资约1500万元,分两期进行施工,计划于2001年5月完成。工程建成后可缓解坦洲镇因咸旱影响所造成的生活用水供需矛盾,将新增灌溉面积1050亩,新增供水人口5820人。


【东河水利枢纽工程】7月1日,中山历史上最大的单宗水利工程——东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正式落成。工程于1998年5月31日动工,克服了施工不截流、不断航等难题,成功地运用了悬浮式钢板桩围堰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不增加工程预算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了这项宏伟工程。工程投入运行后将极大地改善石岐城区暴雨成涝的状况,对岐江河水环境、围内排涝、灌溉和航运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山市岐江河综合治理研究》】11月29日,《中山市岐江河综合治理研究》技术成果鉴定会在中山召开,经省、市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解决了岐江河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体的纳污、通航、灌溉功能以及协调纳污与水体景观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原理,研究理论得到了工程实践结果的印证,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达到了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李文军)


附:2000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李达明

上一篇: 水利建设(1999)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水利建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