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1999年,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管理的决定》(粤府[1999]8号),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抗御了中山历史少见的风、旱、咸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市水利局被省水利厅评为1999年度水利水电工作先进单位,局党委被中共中山市委授予1999年度先进党委。
切实加强“三防”工作。依照“以防为主,安全第一”和“防重于抢”的“三防”工作方针,大力抓好工程建设,积极落实非工程措施,充分做好汛前准备工作。加强气象、水文的监测和预报,准确提出应对措施,科学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扎实、有效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根据防御1998年6月“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方针进行1999年度水利工程建设,全年共完成水利投资1.96亿元,为建国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共完成土方445.66万立方米、石方43.5万立方米、砼方8.93万立方米,累计培修江海堤围161.2公里,维修加固水库7座、水(涵)闸51座,技改维修电排238宗323台2.97万千瓦,整治排灌系统889公里,改善治涝面积9.63万亩。修建东河水利枢纽、综合治理岐江河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基建程序,有效杜绝了“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的出现,逐步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监督制。全市单项投资超过50万元的水利工程全部进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对27宗水利工程开展质量监督,全市水利工程竣工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55%。中山市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获得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和基层班子建设,开展“学习好、廉政好、团结好”活动,对9个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民主测评,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市机电排灌总站部分领导干部实行轮岗交流。重视职工队伍的培养教育,举办10多期岗位培训、适应性培训及专业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70多人次。6月,全市水利系统40名水库管理人员通过省水利厅的统一考试,获得由国家水利部核发的水库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水利系统艺术节、职工运动会、岗位技能竞赛及水法规知识竞赛。利用多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水利建设,全年共向市委、市府报送政务信息130篇(被省、市采用55篇),有16家各级新闻媒体报道中山水利的稿件共430篇。此外全系统治安稳定,没发现“七害”现象,无人参加修练“法轮大法”及“法轮功”组织。
【水资源调配】 按取水许可证制度的规定,依法对全市167户取水单位的取水行为实行监督管理,依法征收水资源费419万元,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9年春,全市遭受建国以来第4次大旱和历史罕见的咸情,通过及早预测,早作准备,准确决策,科学调度,运用水库、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实行引水、挡咸、“偷淡”、排灌等救灾措施,并及时投入260万元兴建抗旱排咸工程——长江水库引水南朗排咸工程,解决了南朗镇11个村8000亩农田用水。通过科学调配水源,使全市7万亩农田的旱(咸)情得到有效缓解,保证了1999年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的实现。
【“三防”工作】 1999年,中山天气反常,水旱风灾较严重,给“三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2月28日8时,西江上游的梧州出现了自1902年以来近百年的最低水位2.03米(1902年记录的最低水位为1.9米),造成中山境内的过境水锐减。加上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一直偏高,其中2月偏高2.0℃至3.8℃;降雨量偏少,日照量偏多,2月无降雨量。山塘水库蓄水量大幅度减少,40%的水库和80%的山塘干涸,蓄水量比历年平均减少1236万立方米。江河淡水锐减,导致咸潮上溯,造成坦洲、南朗、三乡、五桂山等镇旱(咸)灾情严重。3月15日下午5时,全禄水厂、大丰水厂2间供城区用水的水厂因每升源水含氯度分别达2300毫克和1800毫克而被迫停止供水,造成中山城区停水。这是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1999年共发生热带气旋16个,总数较常年少,影响较大的有9903、9908号台风和9910号强热带风暴。其中9910号强热带风暴正面袭击珠江口西岸,在珠海市唐家登陆,对坦洲、神湾、南朗、民众等镇影响较大,全市平均风力7~9级,阵风10~11级。12月下旬,本市持续低温,出现近年少见的冬寒天气。
为抗御春旱、咸潮、强热带风暴及冬寒等多种恶劣天气的侵袭,全市共投入防汛抗旱经费813万元。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市出动抗旱人数3000多人次,投入抗旱电排泵508台4.84万千瓦,机动运水车5辆,挖井10口,疏挖引河1000米,铺设直径800毫米引水钢管1200米。防汛期间投入排涝泵站845宗917台,开机运行5.78万台时,排除积水约1.5亿立方米,排涝效益面积60.7万亩,紧急转移1500人,修复水毁工程13宗。
【水利工程建设】 针对1998年6月遭受洪水袭击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工程安全大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部署1999年度水利建设。全年续建的重点水利工程有2宗、新建的1宗。其中,于1998年5月31日动工、总投资达2亿元的包括水闸、船闸、泵站各1座的东河水利枢纽,船闸于1999年7月23日通航,水闸(共10孔)已完成6孔并投入试运行,泵站在1999年年底开始安装设备。至1999年12月下旬,整个枢纽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计划在2000年6月投入运行。于1998年10月10日动工的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Ⅰ期一阶段第1~3次工程,第4次工程于1999年11月10日动工,至年底止,1~4次工程共完成资金投入7871万元。新建的重点水利工程是民三联围三宝水闸主闸重建工程,工程总概算为2162.64万元,于1999年12月13日正式动工。
此外,设计了坦洲铁炉山水库、军分区和平水库及水闸、石塘水库、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Ⅰ期一阶段第4次工程等工程。完成对逸仙水库、金钟水库、中顺大围的沙口水闸、新滘水闸、蚬沙水闸的安全鉴定工作。
【水土保持】 深入调查全市水土流失的状况,取得市国土局、林业局、矿产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编制了《中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起草了《中山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审核批准并于12月15日以中府[1999]136号文件颁布施行,该办法明确了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即市水利局)主管全市的水土保持工作的职能,镇区水利部门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监督管理日常工作,市属其他有关部门则协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这标志着中山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水利规划】 成立水利规划领导组,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聘请了2名教授,另招聘了2名高级工程师,开展水利规划工作,以缓解全市水利前期工作滞后于建设的被动局面。编制《中山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中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中山市乡镇供水2010年发展规划》、《中山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中山市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中顺大围排涝总体规划》和《中山市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出的规划成果得到省水利厅的肯定。
【首次举办灾情统计学习班】 5月25日,市“三防”办公室首次举办全市灾情统计人员学习班,各镇、区“三防”指挥部(所)、民政办等有关人员共120人就如何做好洪涝台风灾情统计工作进行了学习。(李文军)
附:1999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李达明(1999年4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