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1998年全市水利工作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抓住《防洪法》正式实施第一年以及全党、全国上下重视水利的契机,紧紧围绕确保安全度汛,积极落实“三个为主”(以除险加固、北部防洪、土方加固为主)的建管防方针和工程建设“五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效能管理、高效益产出)要求,大力推进水法制建设和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水利各项任务。共投入资金1.71亿元,有重点、高标准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岐江河整治首期一、二次工程,集中治理了城区河段,完成投资5800万元。
【“三防”工作】 以确保安全为宗旨,全面贯彻实施《防洪法》和一系列水利法规,落实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提出的“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32字防洪治理方针,以实施中府〔1998〕114号文《关于加强河道管理,确保行洪安全有关问题的通知》为重点,以管理堤防、河道为中心,抓好“三防”工作。根据西江流域1998年可能出现类似于1915年特大洪水的预测,坚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落实“三防”工作各项责任制。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准备,及时、准确作出水情、雨情、风情预报,开展汛前、汛中、汛后防洪工程检查,及时处理险工隐患49宗,充分发挥了水利设施的防洪屏障作用,战胜了“98.5”特大暴雨和“98.6”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莺哥咀站6月27日水位5.15米,潮区和洪潮区水位超过1994年特大洪水位),确保全市2000亩以上堤围无崩决,水库、水闸、电排等水利工程安然无恙,人员无伤亡,全市减淹耕地面积55.81万亩,减灾效益达141亿元,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防”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有新飞跃,实现了盐度、雨量、水位、风向、风速无线电无职守自动测报,开发了热带气旋信息系统等,为领导和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科学决策指挥调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1997年洪水、暴雨袭击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防汛安全检查中发现的薄弱环节,结合市水利上新台阶规划要求,有重点、高标准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加固江海堤围96公里,维修加固水闸21座,加固山塘水库9宗,整治排灌系统324公里,电排维修技改195宗272台,改善排涝面积8万多亩。对现有险段、险闸、险库进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并使之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以上设防标准。按堤面宽6~8米、抗御50~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对尚未达标的堤段进行加固,完成了中顺大围板芙段、文明围的加固工作。开展以疏河清淤为主的围内农田水利整治。重点实施东河水利枢纽、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和长江水库坝体灌浆等骨干工程,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量土方325万立方米,石方30.87万立方米,混凝土方6万立方米。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机制,加强了水利建设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工作,严把“四关”(即规划关、立项关、建设关、运行关),逐步推行了项目法人制;对东河水利枢纽、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等6宗超过50万元的水利工程,均由市水利工程招投标委员会主持公开、公平、公正招投标。对1998年竣工的11项工程和施工中的16项工程开展了质量监督工作。全年11项竣工的面上骨干工程,经评定质量合格率为100%,其中优良率为64%。通过落实禁止没有批复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禁止不具资质的队伍进场施工,不予付未经检验的材料款等措施,确保了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兴建中的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山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其控制的范围709平方公里,捍卫耕地50余万亩、人口70余万人及超过1000亿元固定资产,整个工程包括水闸、船闸及泵站各1座,投入总工程费2亿元,目前该工程质量良好,进展顺利,计划于1999年底建成。该工程的运行,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加暴潮,使岐江河两岸免受雨浸之苦,还将大大改善围内水质和农田灌溉的状况。
【水利工程管理】 吸取历史水患教训,围绕“保安全”这个中心,加强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工作。河道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的水法规,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依法办理了小榄福兴炼油厂等38宗涉及河道管理范围的建设项目审批个案,有效树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权威,全市水事秩序明显好转。按照粤水办〔1998〕8号文《关于印发〈关宗枝厅长在北江大堤管理局一级河道目标管理达标及1997年度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的通知》要求,结合中山实际情况,确定中顺大围大涌、沙溪、板芙堤段为通过三级河道目标管理达标的抽查堤段,并顺利完成目标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继续推行“一库制”(法治,安全,环境优美,综合开发,科学管理,效益、文明、职工福利之库)建设同时,结合“六有”(有良好工程形象、管理室、工程档案、通讯、交通工具、防汛路)、“六落实”(落实责任人、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征收水费、经费补贴、抢险预案),对小型水库管理实行安全加固与整治。安全加固和整治了长江、田心、孖坑、莲花地、蛉蜞塘、长坑三级等水库,并已达到“六有”、“六落实”要求,为实现省人大议案提出的5年小型水库达标计划4年完成的目标打下基础。开展了金钟、逸仙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加强工程维护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全市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水管单位之间,均签订了工程管理责任书,以书面合同的方式具体详细地规定了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实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制定和编写了《中山市水土保持管理暂行办法》,为实现工程管理工作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打下基础。
【依法治水、管水、用水】 积极推进水法制体系建设,加大了依法治水力度,1998年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河道堤防管理,确保行洪安全有关问题的通知》,完成了《中山市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中山市实施水法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拟定或修改,同时依照水利法规对《中山市规划管理规定》、《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规定》等60多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对92名水政监察员进行培训,待其合格后持证统一挂牌着装上岗,建立和实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追究制度。继续开展以河道整治和水资源管理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共清除河堤渠障106宗、5万多平方米。配合岐江河整治,清拆沿岸违章搭建的工棚等障碍物,并有效监控清淤卸泥点,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115宗,维持了水事秩序。进一步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对全市167户取水单位进行了全面年审,重新核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步上正轨,征收率达85%,征收额较去年增加7%。全面调查全市蓄水、用水、水质及社会经济情况,编制水资源公报,建设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山站,开展水环境监测业务,统一管理水资源。
【水利综合经济】 善用资源,发展水利综合经济,逐步形成行业产业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摸清家底,调整结构,扶优限劣,加强管理”的改革思路,在加大水利经济工作管理力度及盘活水利资产的同时,深化水利企业改革。从明晰企事业单位产权入手,对水利的资产进行清查、核实、登记。采取谈判、协商及法律等手段积极追收债权和清理债务。在评价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对现有企业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托管经营一批,转让出租一批,关停并撤一批”的处理办法,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严格依照《公司法》运作,强化资金的统一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共盘活资金达2000万元。通过对企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效地提高了全市水利经济运行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1998年全市水利综合经营收入达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水利设施稳固,水利经济增长,企业质素增强,职工收入增加,水利队伍稳定的目标。
【坚持两手抓,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班子建设,落实学习制度,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坚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集体议事制度、领导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班子成员分片联系制度,全年共调整充实了5个单位的党支部和领导班子。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抓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教育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作风。坚持科技兴水,培训水利专门人才,投入教育经费近60万元,全面落实中山市水利系统九五干部教育规划,共办班6期,培训75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和“三讲”活动(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及创“五好”活动(即“学习好、工作好、服务好、管理好、廉政好”)。坚决执行中央、省、市有关廉政纪律文件精神,制定完善了市水利局加强财务申报联签开支管理制度、车辆使用和管理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廉洁勤政和厉行节约制度、通讯器材的安装配备和管理有关规定等,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和拒腐防变、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了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加强文化建设。做好宣传工作,树水利行业形象,全年被中央、省、市及海外新闻媒体报道的中山水利信息达460条(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成立水利系统艺术社和体育运动队;举办水利系统运动会、书画摄影艺术展览、文艺联欢晚会;建立和坚持职工探病制度、职工子女奖学金制度、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欢度生日制度等,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1998年,市水利局工会被省水利厅评为先进工委会,统计工作被省水利厅评为三等奖,市水利局被评为市直属机关文明单位,市水利局党委、工委会、水利学会、职工教育、保密工作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p#副标题#e#
【5·24城区降下特大暴雨】 5月24日,受锋面和低压槽影响,凌晨3时至中午12时,本市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石岐城区降雨量达286.7毫米,为15年一遇暴雨量(10年一遇暴雨量为264毫米)。造成大部分街道水浸,不少水深超过50厘米,最深处达1.5米,受浸房屋超过1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50万元,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东河水利枢纽工程】 5月31日,中山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单宗水利工程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动工的工程为土建及金属结构部分,由省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负责施工,监理单位为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担任,工程的设计单位为中山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总投资2亿元,包括10孔总净宽150米水闸、年通航能力1000万吨船闸及总装机1.08千瓦的泵站各1座。
【抗御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6月18日至7月2日,受锋面低压槽影响,西江和北江上游持续大面积降了大暴雨至特大暴雨。本市东凤莺哥咀水位从23日上午8时开始超3.5米的警戒水位至7月2日3时退出警戒,历时10天。6月27日莺哥咀出现最高水位达5.15米,超过警戒水位1.65米,超过百年一遇的水位。位于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的浪网、黄圃、坦背、港口等洪潮区的水位超过1994年,创历史新高。石岐城区部分街道以及横栏、板芙、港口等地渍水严重。在洪水袭击下,本市个别堤段出现了险情、主干堤外的多个围仔出现漫顶或崩决,全市受浸面积15.85万亩,其中水稻11.62万亩;鱼塘漫顶9568亩,走鱼1465.8吨;全市直接经济损失4842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700多万元。面对洪水,全市党政军警干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依靠水利基础设施,确保了全市安全度汛。没有因洪水造成人员伤亡,没有群众被洪水围困,社会秩序井然,群众安居乐业。
【岐江河综合治理工程】 岐江河地处中顺大围内河网地势最低的位置,是连接西江水道和横门水道、贯穿中山市城区西北部的一条主要河流。该河全长39公里,平均河宽150米,但城区最窄处只有58米,具有灌溉、调蓄洪水、排涝、纳污、城市景观及通航的功能。岐江河的综合治理是以改善水质为主,使防洪、排涝、改善水质、一河两岸景观、通航以及东、西河水闸改造5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治理,提高排涝标准,及时排除十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使城区及广大农田不受浸,把其水质从现在Ⅳ-Ⅴ类最终提高为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
该工程采用综合治理方案,估算投资5.44亿元(未包括污水处理厂、一河两岸拆迁费用及园林工程),计划分3期工程来进行,预计工期6~8年。主要工程量:混凝土6.36万立方米,土方283万立方米,石方18.29万立方米。首期工程于上年11月动工。首期工程已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疏浚中山三桥至员峰桥长约8433米的河道,使河底高程为珠基-3.0~-3.5米;砌建从永胜广场至狮滘口长度为2427.5米的挡土墙,并以岐江桥为界,桥南挡土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扶壁式结构,桥北挡土墙采用浆砌石重力式、花岗岩面料石镶面、上设花坛、花岗岩石柱、栏桥及石花瓶等装饰物;建设泰山饲料厂、面粉厂、粮食三仓3座固定码头和消防船、航道局2座临时码头;沿河每隔500米设置消防1座汲水井,共建6座汲水井;美化和绿化河道两旁环境。已完成首期工程中的主要工程量为:土方86.11万立方米,石方1.42万立方米,其中浆砌石4293立方米,混凝土9238立方米、钢材460吨、木材181立方米。已完成的河道整治工程既确保了工程的实际交通,又与孙文西路文化街融为一体,形成T型结构的河岸景观。(市水利局)
附:1998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长:李武彪(1996.7起)
中山市水利工程建设概况表
建设
年度
|
完成工程量(万立方米)
|
资 金 投 入(万元)
|
工 程 加 固
|
效益(万亩)
|
土方
|
石 方
|
砼
|
合 计
|
其 中
|
堤 围
(公里)
|
水 库
(座)
|
水 闸 (座)
|
电排设备(千瓦)
|
改善
灌溉
|
改 善
治洪涝
|
小计
|
其中:
浆砌石
|
省以上
/市
|
镇区群众自筹
|
重(新)
建
|
加固
维修
|
技改
维修
|
新 外
排泵站
|
1997
|
355
|
32
|
7
|
5
|
18107.56
|
1167.56/3399
|
13541
|
163
|
12
|
3
|
19
|
18060
|
古镇1200
|
15
|
15
|
1998
|
325
|
30.87
|
11.07
|
6
|
19340
|
3757/5253
|
10330
|
96
|
9
|
3
|
21
|
24597
|
(古镇子洲310
坦背北洲新30
沙溪路边130
沙朗安全新55)
|
16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