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4年,实施科技兴渔、名牌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生产综合效益。全市水产品总量 27.2万吨,比上年增长7.1%;总产值30.2亿元(现行价),增长19.4%;出口创汇6489万美元,增长3%;渔业纯收入63770万元,增长 6.3%;渔农人均纯收入11183元,增加633元。
【整治低产鱼塘】 重点整治边远和上一轮整治面积少、经济相对落后的14个镇区,投入4876.3万元整治鱼塘4万亩,验收6699 亩,整治效益显著:一是改善养殖条件和环境,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鱼虾病害明显减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养殖同一品种产量提高20%,每亩鱼塘可为渔农增收15%以上。二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和承包金,高标准整治的鱼塘,塘深普遍超过2米,每亩鱼塘增加水体30%以上,整治1亩鱼塘相当于新增了 0.3亩。全市形成200~1000亩规模的连片养殖区约160多个,每亩鱼塘平均租金1000元,平均增幅400~600元。三是促进渔业生产与流通,新鱼塘整治区主干道宽6~8米,生活资料的运送和鱼虾的上市可以通过汽车直抵鱼塘,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运输时间,提高上市鱼虾鲜活率,使中山鱼虾售价比周边地区高5~10%。四是增强鱼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4年中山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暴雨和寒潮的袭击,但没发生大宗鱼虾被冻死或鱼塘漫顶崩基鱼虾逃逸的事故,有效规避了水产养殖业的自然风险。
【调整优化养殖结构】 发展生长快、产量高、价格好、市场潜力较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养殖面积增至90873亩,比上年增加了 11873亩,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发展质优价稳的脆肉鲩,养殖面积增至13710亩,增加了1710亩。南美白对虾、甲鱼、脆肉鲩、鳗鱼、罗氏沼虾、桂花鱼等优质品种养殖面积19.64万亩,占全市淡水养殖面积的59.1%,形成结构较合理、较适应市场、高产优质的养殖结构。成功引进试养美国鲥鱼、澳洲笋壳及新疆梭鲈鱼等10多个新品种,丰富水产养殖品种。开展网箱养鱼,1亩网箱的产量相当于100亩鱼塘的产量,拓宽渔业发展的空间,南区、神湾、港口、南朗等镇区建成网箱200多个,面积20多亩。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培育主导产品,形成横栏、板芙、坦洲4.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三角、黄圃6000亩甲鱼健康养殖基地,东升8500亩无公害脆肉鲩养殖基地,南朗7000多亩青蟹养殖基地,黄圃、东凤、港口1.3万亩“四大家鱼”出口基地,神湾、坦洲7000多亩禾虫护养基地和小榄、港口4026亩观赏鱼养殖基地,年产值逾5000万元,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制定《中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方案》,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渔业投入品的管理,把好苗种、饲料、鱼药等投入品和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等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关。组织镇区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和渔业质量专项执法检查,规范经营与生产行为。做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认证、认定,组织黄圃顺景鳗鱼养殖场、南朗青蟹护养基地等9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关申报工作,委托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抽样检测产地的土壤、养殖用水等。全市有11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5675亩,占养殖总面积的4.7%;认定的产品有草鱼、甲鱼、南美白对虾等9个,共2810吨;宝平牌鳙鱼、宝平牌冻罗非鱼、宝和牌鱼罐头、欧风牌冻虾和建华牌腊鱼5项水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三角镇全福养殖生产的甲鱼通过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形成第三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全市渔业生产的发展。
【科技兴渔】 加强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中山开展技术培训53期,培训农民5327人次;组织镇区农办、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和水产养殖大户48批952人次参观学习,提高养殖水平,引进新品种。在横栏镇横西村建立500亩的渔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渔业机械化的建设;引进和推广使用自动投料机、新式增氧机、鱼塘清淤机等渔业机械,其中阜沙、板芙、坦洲等镇推广的塘底管道增氧,解决了深层水的增氧问题;全市有增氧机6.04万台,增氧面积28.5万亩,占养殖面积的85.7%。继续测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甲鱼、草鱼的养殖病害,在12个镇建立20个测报点,测报鱼塘面积2700亩,为防治水产病害提供依据。全市测报点和面上水产养殖的发病率分别为8.4%和9.8%,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5%和0.2%;死亡率分别为7.1%和8.8%,分别下降了0.3%和0.2%;技术员到塘头诊治鱼虾病害34次,面积562亩,直接挽回经济损失61万元;有效防治鱼虾病害面积 506亩;为各镇区专业户分析渔业污染事故、解决纠纷26宗,涉及面积512亩,金额216万元。
【水产品流通加工】 发挥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用,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流通户306户,水产品批发市场12 个,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达12.99万吨。其中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中联水产有限公司和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中山新洋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已投产;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30亩的市广利市场在小榄镇开业,年营业额约3000多万元。组织流通加工企业参加广东省农产品(成都)交易会,3家水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四川省的企业签定了1200万元的水产品购销合同。5月,受美国对中国对虾实施反倾销的影响,中山水出公司的“四大家鱼”和中联水产有限公司、新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南美白对虾的加工、出口量锐减,南美白对虾价格急跌,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时引导出口加工企业开辟新市场,至6月中山水出公司的出口量逐步回升;中联水产有限公司开拓加拿大、日本、南韩等地市场,新洋食品有限公司开拓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加工和出口的虾量有所增加。完善渔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产业和市场优势,中山水出公司年出口“四大家鱼”14875吨,分别占香港、澳门市场的35%和80%,售价高于同行 10~15%,居广东省首位;文利水产品交易中心占地20多亩,高峰期日购销南美白对虾量超60吨;北海鱼栏和横沙桥水产批发市场交易高峰期日购销“四大家鱼”等优质鱼分别达到75吨和60吨。2004年,全市水产品加工量33040吨,比上年增长10%;流通量263515吨,增长11.74%。
【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合整治低产鱼塘,建设水、电及路桥等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内河涌,改善水质和养殖条件。做好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6月1日前派出渔政船进驻大涌口和横门渔港监控休渔工作;休渔期间投入50万元在市内西江水道、小榄水道等6个点人工放流鱼虾苗1160万尾,恢复渔业资源。对市内海域、陆地鱼塘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为海洋资源环境、鱼塘养殖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加强与珠海市海域勘界办公室沟通,开展与珠海的海域界线的勘界、划定的前期工作,达成初步共识。
【依法治渔(海)】 办理和发放各种证照,规范渔业养殖与经营行为。全市发放《养殖证》7140本,发证面积14.87万多亩,发证率达75%;发放《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28本,《鳗鱼专项捕捞证》76本,《内陆捕捞许可证》79本,《海洋捕捞许可证》20本,《鳗鱼专项捕捞许可证》6本,《水生野生动物特许证》29本。对75家领取了《水生野生动物特许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年审,核查征收资源保护管理费8.34万元;办理捕捞渔船的年审签证1183艘,签证率90%;新办理渔船登记76艘。征收资源费37.38万元,渔监各种规费55.94万元,审证费7.59万元,培训费 8.37万元;审核同意用海申请9宗,面积1.55万亩。加强渔场管理,中国渔政44141船全年出航183天,航程3531海里;渔政快艇出航426小时,检查渔船1867艘,查处违规渔船194艘,罚款总额15.04万元,清理滩边罟2.91万米,清拆“迷魂阵”218个,查处各类案件207宗。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4次,参与打击海上走私行动5次。10月,中山、佛山、江门三市联合开展珠江流域打击非法捕捞行动,惩处电、毒、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 11月,组织代号为“利剑”的大规模打击海洋非法捕捞专项执法检查行动,重点检查渔港、渔场,同时检查水生野生动物,共检查渔船98艘,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4宗,清理禁用渔具13870米;检查酒楼食店、养殖场等60间,查获非法经营水生野生动物案件6宗。整顿渔业船舶与船用产品市场,抽查民众、南朗、坦洲、神湾等镇渔船100多艘,检查船用产品销售点3处,检查渔船修造厂2间。6月起,开展渔船延期报废检验,已检验25艘60马力以上的渔船,10月完成 60马力以下达到法定报废年限渔船的延期检验。举办渔业船员技术和专业基础培训班5期,培训493人;办理职务船员审证换证406人。组织船员和休闲渔业人员参加人身平安互助保险,全市渔业船员2467人次参保金额17.27万元,发生事故7宗,结案6宗,按规定理赔1.07万元。落实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计划于2004~2010年淘汰渔船137艘,组织渔民学习江河网箱养鱼技术,引导和帮助渔民转产转业。
【发展休闲渔业】 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组织南朗镇横门19艘渔船参与省休闲渔业试点工作,发展集旅游观光、海上捕捞观赏、品尝海鲜风味、社交洽谈和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5月,获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准,中山正式开展休闲渔业。全市有19艘渔船直接从事休闲渔业。航线由横门东水道到淇澳岛约5公里航程,全年开航1082航次,载客出海旅游11482人次,经营总收入97.38万元;每船年纯收入约2.6万元。(梁锦秋)
附:2004年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梁梳九
副局长:梁培枝 邓志军(9月止) 黄纪常(12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