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2003)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4 【成文日期】2003-12-03 【点击率】1728次


【简况】 2003年,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品牌带动和科技兴渔三大战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产业素质,强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渔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全市养殖面积36万亩,比上年增加1.3%;水产品总量25.47万吨,增长8.08%;总产值25.08亿元(现行价),增长8.1%;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增长5%。


【整治低产鱼塘】 继续实施以整塘固基、连片改造为主的低产鱼塘整治工程,经市基塘整治领导小组验收合格的鱼塘53333亩,市政府投入财政补贴1600万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的低产鱼塘整治工程,促进全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市政府3年累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4000万元,带动镇区、村和农户配套投入资金2亿余元,高标准整治低产鱼塘17.3万多亩,建立起连片渔业小区355个,并完善配套的路、桥、水、电等设施,使全市渔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整治后鱼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在2002年冬至2003年春寒潮袭击期间,没有发生大宗鱼虾被冻死的现象;2003年遭受多次台风暴雨袭击,均无鱼塘漫顶和崩基。鱼塘养殖同一品种的产量提高20%,每亩可增加利润15%以上,鱼塘承包租金每亩增加400多元。


【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 引导养殖户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适销水产品。全市优质品种养殖面积17.45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6.3%;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桂花鱼、甲鱼、脆肉鲩等大宗优质水产品面积达12.70万亩,占养殖面积的41.06%。其中,南美白对虾市场潜力大,养殖面积达6.8万亩,比上年增加1倍多,越冬养殖面积2.9万多亩,亩利润超3000元;脆肉鲩、甲鱼畅销,养殖面积分别发展到1.41万亩和1.25万亩,增加了3000亩、2000亩。根据海水品种比淡水品种价格每公斤高30元的市场要求,海水鱼类低盐度池塘养殖面积发展到820亩。养殖锦鲤、金鱼等观赏鱼养殖面积发展到3970亩。横栏镇横西村的一些养殖户尝试养殖每公斤为50元的巴西龟。护养白鸽鱼1.05万亩、白蚬2.5万亩、禾虫7397亩。南朗镇崖口村利用海水资源,围垦混养青蟹7000亩、斑节对虾4500亩,经济效益可观。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认真实施《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办法》和《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监控实施方案》,制定中山水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实施计划。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工作,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苗种、饲料、渔药的监控,在育苗、养殖、加工、流通各个环节推行质量认证与通报制度,实现从“鱼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管理。建设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生产工作。在全市推广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公司设立8万多亩无公害养殖基地,生产出国家A级绿色产品的先进经验,将东升、坦洲、阜沙、黄圃、三角等镇养殖基地申报为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东升1500亩脆肉鲩养殖基地通过水样、土壤和产品等检测,获准为省无公害脆肉鲩养殖基地,其产品获全国统一标志无公害农产品。三角镇结民村梁全福养殖的250亩甲鱼严格按健康养殖操作规程生产,使用光合细菌和中草药的技术,严格控制化学药物,已通过国家绿色产地认证,其产品中华鳖申报为国家A级绿色产品。板芙镇孖涌黄小文等5位专业户建立了680亩健康养殖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桂花鱼、甲鱼。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和水产品质量,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公司的“宝平牌”鲩鱼和鲮鱼肉、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于9月获广东省名牌产品。
 

【科技兴渔】 加强渔业技能培训,举办水产技术培训班35期,邀请天津农业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海南大学、中山大学等专家学者讲授新品种推广、无公害生产等知识,培训5000人次,提高水产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组织交流养殖信息,组织有关镇区农办、农业服务中心领导和水产养殖大户共46批500人次参观学习,接待来中山参观交流健康养殖经验者18批200人次,组织镇区参观交流学习43批1300人次。在全市25个单位中开展渔业机械化调查,全市有增氧机49875台,使用面积231366亩;清淤机164台,使用面积15358亩;切料机1080台,使用面积11985亩;饲料搅拌机769台,使用面积20656亩;混合颗粒机92台,使用面积1950亩;自动投料机199台,使用面积3739亩;其他机械10210台(辆),使用面积98861亩。阜沙、港口、三角、西区等镇区在低盐度池塘养殖青斑、红尤、黑、黑瓜子斑等的海水鱼类,其中阜沙镇林巨文成功养殖80多亩红尤、黑斑,每公斤售价比淡水品种高30元;板芙镇新引进江鲫、金鳊、和顺鱼等淡水品种,满足市场对水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在“四大”家鱼塘增放丰产鲫等优质底层鱼类的做法,减少养殖鲮鱼等低值品种;坦洲镇推广管道压缩增氧新技术,提高增氧效果,获得高产,单造虾亩产达500~650公斤;神湾镇竹排村林柏炎采用高位池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120亩,产量比一般虾塘高2倍;西区沙朗广丰片在2000多亩虾塘采用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轮养技术,单造虾亩产量达400~450公斤。做好鱼虾病害防治和测报工作,诊治鱼虾病面积416亩,直接挽回经济损失72万元;有效防治鱼虾病害面积332亩,使价值230万元的鱼虾免遭病害损失;继续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鳖和草鱼等品种的养殖病害测报,测报面积1510亩;扶持和引导板芙镇、三角镇设立鱼虾病诊所、鱼虾病防治中心,为养殖户提供服务。


【搞活水产品流通加工】 2月,成立中山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3个镇区360多名会员入会。协会每月出版2期《中山水产信息》,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经济、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筹建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信息网,通过互联网传递渔业相关信息。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划型工作的通知》,帮助指导条件成熟的中山水出公司、中联水产公司、市渔农冷冻厂、新洋水产公司4家企业开展划型申报工作,促进流通与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中山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搞活水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以区域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渔港码头水产品市场和集贸易市场相衔接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全年水产品国内外销售总量超18万吨。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中山中联、中山新洋等加工企业7月投产,使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增至16间,初步形成水产品冷藏、冷冻、鱼糜、熟食品、干制品等系列的加工体系,年加工能力6万吨,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休渔管理,制定休渔方案,做好渔场和渔港管理工作,于6月1日前派出渔政船进驻横门渔港,对整个休渔期实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提高休渔效果,保护渔业资源。开展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投入30万元于6月在西江、小榄水道、岐江水道板芙段等地放流苗种378万尾。以《中山市人工鱼礁建设规划》为蓝本,建设人工鱼礁,修复、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在休渔期结束前完成约5000立方米的海上建筑工程。筹建环境监测站,监测海洋环境及鱼塘环境,切实加强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


【依法治渔(海)】 全面推行养殖证制度,加强水产种苗管理,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全年发放养殖证6346本,发证面积12.62万亩,发证率63%,新发放《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8本,年审旧证26本,完成年度鳗鱼捕捞汛期管理工作,签发专项捕捞许可证70本。根据《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管理办法》,切实做好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办理经营利用证、驯养繁殖证4本。强化海域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加快制订《海域使用管理法》配套制度,完成《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上报审批程序;继续加大海域综合管理力度,帮助4个用海单位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按《转发省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关于清理取缔非法修造船厂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全面清理非法修造船厂,依法制止非法造船,处理44间证不全、33间无任何证照的船厂及6间证照不全的修造营运船厂。完成内陆渔船普查和渔船年审签证及征收各项规费等工作,普查内陆渔船648艘,查出“三证齐全”(即《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捕捞许可证》)的548艘、“三证不齐”的75艘、“三无”的25艘,完成国家小型海洋捕捞渔船“三合一”证书换发试点工作,全年办理捕捞渔船年审签证1255艘,签证率85%。加强渔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严查违反禁渔区、禁渔期规定的渔船和无证捕捞渔船,从重打击电鱼违法行为,清理滩边罟和“迷魂阵”,编号为44141的中国渔政船出航159天,渔政快艇船出航506艘次,检查渔船1031艘次,查处违规渔船案件142宗。


【发展休闲渔业】 2003年,中山被定为省休闲渔业试点市,渔业部门深入到渔村和南朗镇横门社区进行调研,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确定休闲渔业试点渔船和线路,于5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休闲渔船出航90个航次,接待游客956人,总收入10.64万元,每艘渔船平均纯收入3229元。


【珠江流域渔业联合执法行动】 10月15日~22日,开展中山、佛山、江门、珠海4市珠江流域渔业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非法行为,取缔禁用渔具,查处“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保护珠江流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行动累计行程3100海里,出动渔政船、执法渔艇200多艘次,检查渔船460多艘,查获违规渔船30艘,清理禁用渔具“迷魂阵”484个、滩边罟1.86万米,查处非法经营水生野生动物案件2宗。(梁锦秋)


附:2003年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梁梳九

副局长:黄善衔(12月止) 梁培枝

上一篇: 海洋与渔业(2002)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海洋与渔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