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渔业(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03 【点击率】1676次


【简况】 2002年,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海(渔)、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增创产业化经营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资源和环境保护体系、行政执法管理体系五大优势,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35.53万亩,比上年增加1.4%;水产品总量23.58万吨,增长6.5%。其中淡水养殖21.16万吨,海水养殖1.65万吨,海洋捕捞0.32万吨,淡水捕捞0.45万吨。总产值23.21亿元(现行价),增长5.7%;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增长10%。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基塘,综合整治塘、基、路、电,整治后的基塘做到通水(排灌分家)、通电、通路、通桥,水深达2米以上。实行大规模、高起点、连片统一规划,建设规范化、标准化鱼塘,全市投入资金7999.58万元,经核定由市财政补贴1600万元,高标准整治鱼塘6.20万亩,经市基塘整治领导小组验收达标的鱼塘5.33万亩。2002年,全市建立1000亩以上大连片的渔业小区4个、500亩至1000亩的33个、200亩至500亩的130个。整治后的基塘,鱼塘每亩增加水体30%以上,养殖同一品种的产量比整治前增加20%;由于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环境,减少了鱼虾病,少用了鱼药,降低了生产成本,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少,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系数,渔农每亩可增加利润约15%;鱼塘承包租金增加,每亩幅度在400~600元之间,全市平均每亩约增加420元。
  2002年,引进2家大中型水产加工企业。一是由省远洋渔业公司、中国水产集团等4个单位投资组建的中山中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首期投资500万美元,从丹麦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已完成基建和机械安装工程。二是中山新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线及空调设备全部从日本进口,主要加工南美白对虾、罗氏虾,年加工量5500吨,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2公司均预计于2003年5月投产。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按品种调新、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减少市场需求疲软品种的养殖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2002年,全市名特优品种50个,其养殖面积增加到16.2万亩,占全市鱼塘面积的55%。大力发展名优特水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建立三角镇水鱼健康养殖基地、横栏镇桂花鱼养殖基地、坦洲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神湾禾虫护养基地、东升镇脆肉鲩养殖基地、西区罗氏沼虾养殖基地,港口镇和东凤镇四大家鱼加工出口创汇基地、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等8个基地,面积6.3万亩,加速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变。


【科技兴渔】 普及渔业科技,推广实用技术。根据不同季节的生产需要,组织各种技术讲座和经验交流会,通过《中山水产信息》等多种媒体推介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养殖户科学养鱼水平,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培训7100人次。推广四大家鱼混养优质鱼、优质鱼相互混养等混养方式,全市混养面积超10万亩以上。推广越冬鱼虾、标粗苗等技术,全市越冬面积超过2万亩,仅横栏镇就有8000多亩。一些镇区采用实用性强、易操作的“塘底管道增氧”、“塘底管道铺地膜”等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现场指导和服务农户,做好鱼病防治和测报。在全市选出16个鱼病测报点,共69口塘,面积627亩,常年监测南美白对虾、桂花鱼、甲鱼和鲩鱼等5个主导品种的病害,将全市鱼虾发病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水产品流通加工】 2002年,全市外销水产品18万多吨,销售收入超19亿元;全年外贸出口3.5万吨(含加工产品),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注重建立完备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全市有水产品批发市场12个,装备良好的水产品运输车380多辆,运力达1000多吨,从事水产品流通的专业大户达500多个。拥有充足、优质的货源,长途运销活跃,横栏北海鱼栏每天吸引省内外20多个县市的60辆渔车和50多艘渔船前来购货,日成交量超30吨。于5月和8月组织流通大户参加市政府在武汉举办的博览会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在西安举办的展销会,推介中山脆肉鲩、中山桂花鱼、中山罗氏虾等鲜活水产品及腊鱼、冰冻鱼虾、豆豉鲮鱼罐头等产品。
  发挥外贸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中山水出公司实施品牌战略和“基地十农户”的经营策略,全年出口水产品2.6万吨,其中鲜活产品1.28万吨,罐头系列产品5000吨,创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小榄镇何万成继续与深圳、河源的外贸公司合作,组织塘鱼出口,年出口额在2000万元以上。黄小文、周耀广、邓标三位大户于9月联合以委托贸易方式出口,三人联手拿下千万元外商订单。鼓励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面,将加工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欧盟诸国、中东诸国、日本、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渔业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全面启动以海洋规划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海洋监测监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综合管理工作。配合中山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与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编制《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法用海,科学用海,实现海洋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有序进行海域使用证申领工作,并实现该证零发放的突破。启动人工鱼礁建设的可行性试验,8月初,在南朗镇横门珠江口幼鱼幼虾保护区建立1座体积为2821立方米(297米×30.9米×2.3米)的人工鱼礁,为中山市珠江口咸淡水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繁衍场所,是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继续开展江河人工增殖放流,4月在西江横栏段水域放流大规格中华鲟鱼8000尾,6月在西江横栏段及小榄水道港口段等水域放流鲤鱼等规格鱼虾苗500万尾。做好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完成中山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育、经营利用现状的普查工作,全市已有78家酒楼餐厅申请办理经营利用证,16家养殖场申请办理或换领驯养繁殖证。


【依法治渔 依法行政】 加强伏季休渔期的宣传发动工作,举办法律法规讲座,开展渔业职务船员培训,提高渔民素质;加强渔船渔港安全检查,做好防火、防风工作;加强渔场、渔港和渔船停泊区的管理,渔政船巡航31天,检查渔船169艘,查处违规案件56宗。强化渔场管理,严查在禁渔区、禁渔期捕鱼和电鱼等违法行为,组织以打击电鱼作业为主要任务的“护渔一号”专项行动,渔政船出航20天,检查渔船127艘(次),查获违规渔船案件43宗。中国渔政船出船98天,航程3939海里;渔政快艇出航409小时,检查渔船503艘,查处违规渔船107艘。继续做好“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清理整顿的后续和收尾工作,2次清理核对2000年海洋渔船普查数据库数据,重新清理核对1528艘渔船,删除渔船389艘,新录入渔船143艘,至年底实有渔船1282艘。做好海域使用执法工作,重点对横门海域四处面积共30890亩已经市政府批准符合发证条件而未办理海域使用证的围垦用海单位给予书面警告,责令其依法申报海域使用权证手续;责令1处7000亩未提供有关批准文件资料而正围垦作业的单位停止作业。


【机构改革】 4月,合并广东省渔政海监检查总队中山支队、广东省渔船监督管理总队中山支队,组建广东省渔政总队中山支队,为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直属的行政执法机构,副处级建制,内设4个职能科室(副科级),下设执法大队和横门、大冲口渔港监督站,均为副科级建制。(黄德辉 梁锦秋) 


附:2002年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梁梳九

副局长:黄善衔 梁培枝

上一篇: 海洋与渔业(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海洋与渔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