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述(2005)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6 【成文日期】2005-12-01 【点击率】1888次


【简况】 2005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成功抗御特大洪水和重大动植物疫情威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52.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经济总收入1393.56亿元,增长4.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102元,增长10.1%,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幅。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继续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办好粮食生产示范点和水稻良种生产基地,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6.58万亩,总产13.4万吨,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香蕉产业实施战略性转移,引导种蕉大户向大涌、南区、板芙、神湾、坦洲等南部地区拓展,逐步形成新的香蕉产业带。大力发展柑桔、黄皮、菠萝、杨桃、火龙果、番石榴等小水果生产,全市小水果种植面积约2万亩,平均亩产值超7000元,亩纯利4000元。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新引进和推广水稻良种21个和果树、蔬菜、花木等园艺作物良种42个;提纯复壮“大鸡白”通心菜、沙栏鸡、石岐鸽等传统优良品种。


【农业基础建设】 2005年,农田路网建设做到四个相结合:与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相结合,加快后进村的脱贫致富;与生产布局调整相结合,促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与四旁绿化、内河整治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的农业园区;与村镇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全年投入1.16亿元建设农桥农路,新建4米宽以上农路230公里、农桥106座、涵闸58座,全市农田路网建设受益面积8.16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3264万元。全年投入资金824.5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合计疏深、清理排灌沟152公里,清理土方14.2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2.17万亩,平均亩产比上年增产66公斤。


【科技兴农】 农业科研取得新突破,8个项目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推广奖。其中,《优质高效香蕉新品种组培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水产深层增氧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分别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香蕉低压微喷灌技术推广面积3.6万亩,每亩可增收节支700元;水果疏果套袋技术推广面积12万亩,每亩可增收节支250元。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化雏型凸现,建设成效和辐射效果得到高度评价,小榄镇、横栏镇、西区3个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分别以94.6、92.2、93.1的高分通过验收。扎实推进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229场,培训农民43525人次,415名农民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扩大农业机械推广范围,推广种类增多,其中水产深层增氧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推广面积达3万亩,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至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59.4万千瓦,劳动力平均农机动力超3千瓦,被省农业厅推荐为全省唯一的农机化先进典型单位,代表广东参加全国评比。加强农业信息建设,在省内率先开设网上农业专家系统,在线直接答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古镇、横栏、黄圃、阜沙、大涌、西区等镇区完成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民可通过村委的电脑或电子触摸屏登录中山农业信息网或其他有关农业网站,发布或浏览农业信息,并可在触摸屏上阅读村务、财务公开信息。


【农业产业化】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港口镇港南水产养殖场等13家企业成为中山市第三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累计农业龙头企业增至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出口创汇近7亿美元,上缴税收2238万元,带动农户7万户。农业专业协会健康发展,规范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分配机制等制度,其中民众镇香蕉协会新增为省农业厅的试点。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稳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市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增至15家企业、22个产品。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初步形成市、镇(区)、农贸市场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成19个镇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检测站(室),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通过“双认证”现场评审,新开发涵盖食品类、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等三大类的检测项目(参数)91个,可满足从源头到餐桌的检验检测需要。推行标准化生产,华生香蕉有机栽培农场和食出公司石岐鸽场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省验收,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批准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杨氏牌脐橙”和“香山华丰牌杨桃”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坦洲镇良胜菜场等6家企业的15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增至7家企业、9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增至22个企业、38个产品。


【动植物疫病防控】 遭受以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首的各种重大动植物疫病的严峻威胁,扎实开展防控工作。市与镇(区)、镇(区)与村分别签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制定《中山市畜禽养殖管理规范》、《中山市畜禽批发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使疫病防控工作有章可循;投入620万元防疫经费,免费发放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按照“市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畜),禽(畜)不漏针”的指导思想,强化免疫,全市禽流感免疫密度达99%以上,生猪口蹄疫综合免疫密度达100%,犬防综合免疫密度达89.3%,各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创历史最高水平;加强禽畜品的产地检疫,严密监管运输、交易市场等流通环节;开展防疫培训,实行群防群控,使群众树立对禽流感等疫情可控可防的信心,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农村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小榄、古镇、沙溪、阜沙、黄圃、民众、东凤、港口、南头、大涌、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西区、横栏、三角等16个镇区全面或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镇区总数的66.7%;完成改革的村(社区)167个,村民小组1983个,分别占应开展改革村、组总数的72%和71.8%。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实现农民零负担,完善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公示制,严禁超范围、超限额或加项等不合理收费,继续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征地和征地补偿款兑现等专项工作,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机制。


【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 全面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和会计委派制,从源头上防止集体资金在流动中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施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全市建有两级村务公开公布栏3200个,民主理财小组3200个,理财小组成员1.1万人;14个镇区的村组实行会计委派制度,2个镇区的村组实行会计选聘制度,8个镇区的村组实行会计代理制度;所有村组均实行集体经济电算化管理,取消用算盘和手工操作。在村级“两委”换届审计中,审计村(居)295个,审计资产总额152.06亿元,审计出违纪单位14个,违纪金额294.59万元。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月1日正式实施《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市财政安排5亿元注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下简称“农保”)统筹基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补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同时镇区财政也实施补贴,扶持村、组参保。至年底,全市24个镇区均已启动“农保”工作,参加“农保”的村、组171个,农民22.12万人,2.75万人已即时按月领取养老金。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95.8万人,村覆盖率达100%,人口覆盖率达96.8%,有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医疗需要。开展城乡就业工作,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统一纳入城乡统筹就业体系,解决农村失业劳动力就业。2003~2005年,全市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员61172人,解决劳动力就业61493人。部分镇区制定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其中南头、古镇等镇区扶持和奖励农民外出承包耕地,小榄镇为有创业项目的农民提供单笔5万元以下的免息担保贷款,利息由镇政府承担。(胡子冠 彭颖杰)


附:2005年市农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卢君达

副局长:谭 泽 陈锦标 林健良 江 宁

上一篇: 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农村工作(2004)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农业综述(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