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01 【点击率】1795次


【简况】 2002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各项增产增效措施,推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全年农业总产值3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经济总收入965.4亿元,增长19.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86元,增长11.5%,收入和增幅分别排列全省第五位和第一位。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调减水稻等低值作物面积5.68万亩,改种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适销对路的生产项目。优化品种结构,全面实现水稻良种化,上优品种达90%以上,重点推广蔬菜设施栽培和反季节栽培;扩大种植适销对路、适宜北方市场的耐寒性较强的花卉品种;新引进纽荷尔脐橙、夏威夷木瓜、美中红木瓜、台湾宝岛蕉、新北蕉等优质水果新品种和抗病品种,促进种养结构的升级和效益的提高。


【科技兴农】 开展试验、示范和项目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和推广名、特、优、稀、新品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全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0个,引进和推广作物、禽畜新品种近50个,市、镇两级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30多期,培训人数5万多人次。


【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古镇、小榄、西区、横栏等省、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带动43个镇级现代农业小区建设,推进市、镇、村三级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全市有1251户专业户联入主网页,日均浏览量超过1000人次,信息量和服务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将推广农机的重点逐步转向水产和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农产品贮存、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机械动力2.27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8.6%,机割率达50%以上,鱼塘机械增氧率达73%,饲养禽畜机械化综合水平达36%。


【农业标准化工作】 发出《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其中位于民众镇的中山市香蕉有机栽培农场和中山食出公司石岐鸽场被列入广东省农业标准化试验示范区,中山市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中山食出白石猪场、信邦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中山市潮兴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三角镇粉葛与青皮冬瓜套种基地、港口顺青菜场、三乡镇古鹤菜场、大涌全昌菜场被确定为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整理、补充和完善中山罗氏沼虾、中山脆肉鲩、中山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石岐鸡、石岐鸽、中山香蕉等7个地方性农业标准,其中石岐鸽、石岐鸡饲养技术规范被列为省级标准系列。承担制定中山香蕉、鲮鱼、鲩鱼3个绿色食品标准的任务。加强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生产,完善大涌全昌菜场、港口顺青菜场等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组织石岐鸽等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新建石岐鸽场、白石猪场、三角水鱼健康养殖3个绿色食品基地。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1月,成立中山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为隶属于市农业局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监督检验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负责对下一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承担上级农业部门下达的委托检测工作;承担其它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全市24个镇区也相应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测员,配备1台以上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在各个生产基地开展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上市前的自检自测工作。在东区的华柏市场和竹苑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配备农产品质量监测员,实行售前检验检测,开展“放心菜”工程试点。


【农业行政执法】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查处违规经营和使用农(兽)药、生物激素行为及农业污染事件。全年市镇两级共出动执法人员1646人次,检查农资门店、市场528间,查处无证经营农药、兽药、化肥店铺11家、农业环保案件1件,作出行政处罚46宗,收缴假劣农资产品1530公斤、剧毒鼠药9232包(支),捣毁制假窝点4个。加强对口蹄疫、禽流感、“5号病”和“瘦肉精”的监控,对疫点进行强制免疫。全年没有发生中山市生产的农产品中毒事件。


【农产品流通加工】 贯彻落实市政府“巩固发展周边市场,大力开拓内陆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流通工作方针,以流通加工促生产。5月,组织一批有实力、品牌好、在华中市场有开拓潜力的农业企业和流通专业户参加2002中山(武汉)经贸洽谈暨产品博览会,9家参展的农业企业与当地客商达成贸易意向近400万元。组织带动全市3万多人的农民流通队伍,把全市近80%的农产品运销到全国各地,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2002年,合计运销水产品近16万吨、香蕉18.3万吨、蔬菜13.6万吨和一大批花木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全年加工农产品近7万吨,比上年增长40%,农产品加工率达25%。


【农田路网建设】 实施农村“五项工程”,加强农田路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年新建4米宽以上农路392.7公里、农桥211座、涵闸37座,超额完成农田路网建设计划任务。据统计,2年全市农田路网建设受益面积29.1万亩,平均每亩每年增收200~300元,每年农民可增收1.68亿元,有28万农民平均获得直接收益30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5%以上。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4月,在小榄镇召开全市农村股份合作制工作现场会。会后,各镇区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改革方案。火炬开发区、东区、东升、古镇全面铺开改革工作,黄圃、南区、东凤、三乡、沙溪、南朗、大涌、阜沙、南头等镇区选择试点村,制定改革方案。至年底,全市14个镇区已开展改革工作,占镇区总数的58.33%,超额完成市政府提出的40%以上镇区开展该项工作的目标任务。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全面实行村级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从秋季开学起,全市中小学收费全面实行“一费制”,每年共可减轻学生家长负担4500万元;停止征收教育附加费,每年共可减轻负担6200万元。进一步调低农村电价,农村住宅到户电价从0.79元/千瓦时降至0.7737元/千瓦时,农村经济作物墟镇低压供电由0.94元/千瓦时降至0.65元/千瓦时,全年共可减轻农民负担3000多万元。从8月1日起,停止收取屠宰税。据统计,农民人均负担约27.46元,占人均年纯收入的0.5%,比国家规定标准的5%低4.5个百分点。


【农村合作医疗】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筹资水平,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不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至年底,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80.7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85%,比上年增长4.84个百分点,其中黄圃、大涌等镇发展较快,分别增加24%和18%。


【成立新一届农学会】 在2001年机关机构改革前,农口线各局均成立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农机学会、农村经济学会等对口的专业学会。机构改革后,畜牧局、经济作物局与农业局合并,为统一管理和指导原来各单位设立的学会,于11月7日组建新一届中山市农学会,下设种植业分会、畜牧兽医分会、农业机械分会、农村经营管理分会4个专业分会,由卢君达任会长。(黄声群)


附:2002年市农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卢君达

副局长:伦 泉 陈品嵩 郑志刚 林健良 吴绍森(2002年6月止)
 

中山市农业产值、农业主产品产量实绩表

项 目

单 位

2001

2002

增长率(%)

粮食作物

万吨

23.01

18.49

-19.64

水稻

万吨

21.33

16.97

-20.44

花木

万亩

5.00

5.50

10.0

蔬菜

万吨

49.4

58.82

19.1

水果

万吨

25.11

23.87

-4.9

生猪上市

万头

44.19

47.02

6.4

三鸟上市

万只

1824

1553.75

-14.82

禽畜肉类总量

万吨

5.45

5.68

4.22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5279

5886

11.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0.00

32.34

7.8

 

上一篇: 农业(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农业生产(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