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1 【点击率】1980次


【简况】 2008年,遭遇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山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亩产值超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68元,增长10.7%,在全省地级市中排第4位。


【抗灾复产】 2008年,受灾害性天气影响严重,年初持续低温冰冻灾害,6月连续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鹦鹉”和“黑格比”等热带风暴侵袭,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其中粮食生产、高值园艺作物、畜禽生产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损失较严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53.25万亩次,直接经济损失3.42亿元。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投入抗灾救灾复产工作,全力防洪排涝。灾后抢收抢种,加强作物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防控动物疫病,调拨应急救灾物资。市财政下拨680万元专项救灾复产资金,组织灾后复产急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狠抓晚稻生产和大力推广冬种马铃薯,弥补灾害损失。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亩产336公斤,比上年亩产增20公斤,总产7.46万吨。蔬菜复种面积39.4万亩,总产64.4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4.3万亩,总产量26.31万吨。全市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2008年,是近年农业资金预算安排增幅最大的一年。扩大农业补贴政策范围,2008年对发展粮食生产实行四项扶持政策,中山市范围内直接从事种植水稻的农民每亩每造补贴100元,年播种面积15亩以上(含15亩)的农民每亩每造增加补贴25元;全市改造中低产田配套资金每年200万元;水稻良种示范基地农田基本建设和新品种试验推广补贴每年100万元;晚稻收获后冬种马铃薯的农民,每亩补贴薯种款200元和有机肥料款50元。对农民外出承包经营土地的进行补贴,外出承包土地的农民,一次性每亩补贴50元,补贴最高限额为每户50亩;原来发包给外市承包者的土地,现重新发包给本市农民承包经营的,每亩一次性补贴50元。全年落实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10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450万元,外出承包耕地补贴345万元。新增投入近6000万元,推动农路硬底化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级财政对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包括水稻、香蕉、杂果、蔬菜、花卉、水产、能繁母猪、牲畜、家禽以及农机具综合保险。2008年推行能繁母猪保险和水稻种植保险,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8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市、镇、村各级部门全面推进农路“硬底化”建设工作,制定《中山市推进主干农路“硬底化”工程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监理验收小组,建立工程影像档案,强化工程建设的指导和验收,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全市共完成“硬底化”农路250公里,市、镇、村共投入资金1.56亿元,其中坦洲镇完成34.6公里,东升镇27.5公里。“硬底化”建设受益田地交通便利,租金提升,受益耕地6.76万亩,土地租金增值2440万元,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减少农路维护费用917万元。投入1900万元,建设3320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有效提高土地出产率和抗灾减灾能力。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2008年,全市有6项科技成果获2007年度中山市科技进步奖,其中《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一等奖。全年培训农民4万人次,全市有农机总动力65万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9.8%,深层增氧和微喷灌(淋)机械设备应用面积12.3万亩。


【农业生产】 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总产量6.75万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年蔬菜总产量52.27万吨,产值11.2亿元;水果总产量18.7万吨,现价收入6.55亿元;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8万亩,产值8.1亿元。生猪饲养量80.48万头,家禽饲养量1410万羽,肉类总产量达7.8万吨。建设农业现代园区6个,面积近2万亩,辐射带动全市适度规模农业发展。全市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产品增至30个,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农业贸易合作】 会展农业取得重大突破,年底在古镇镇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参展企业366家,吸引近26万人次参观、欣赏。博览会规模大、档次高,搭建起综合性花卉苗木的产销平台,有效提高园艺产业的知名度。开展扶持怀集县发展生猪养殖,每年定向供应中山20万头健康肉猪计划。组织名优企业外出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近10个大型农业展销会。全市农业对外贸易和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日益广阔。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全年检测农产品样品42.6万份,合格率97.4%。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建有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12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55个行政村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62个。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禽流感免疫率99.5%,生猪口蹄疫、猪瘟免疫率100%,犬只免疫率97.7%。完成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镇区畜牧兽医站单独设置成为事业单位。


【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改革】 印发《关于推进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完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的意见》,确保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全市239个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居)中,已开展村级统一核算改革的有178个村(居),2337个组,其中基本完成改革的有99个村,比上年新增32个村(居),完成村级核算改革任务的村(居)占全市农民集体经济村(居)总数的41.4%,全市村级统一核算改革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管理规范化,土地流转向农业大户、种田能手适度规模集中,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5.5%。


【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居)】 扶持经济欠发达村,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加大对35个欠发达村的扶持力度,给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100万元,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帮扶措施。全年扶持欠发达村资金总投入1.2亿元,建成集体出租物业10.5万平方米。至年底,有23个欠发达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100万元,实现“脱贫”目标。


【首届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 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1月3日,在古镇镇南方绿博园举办。省内外(包括港澳台)参会企业366家,其中市内275家、省内50家、省外35家、港澳台6家。种植基地和交易市场展示面积4380亩,室内展览面积6800平方米,有278个标准展位和40个特装展位,荟萃展示绿化苗木品种3650多个,展示国内外绿化苗木及园林设计的最新成果。展会期间,南方绿博园有26万人次参观、洽谈、采购,共签订绿化苗木产业投资项目8个,合同总金额7000万元;签订意向销售合同32个,合同金额2850万元;绿化苗木展销区销售1365万元。


【中山农业农村工作改革开放30年】 1979年初,中山县率先以板芙公社为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2001年,在全市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06年基本完成。改革后,将土地以股份合作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到村级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经营运作,利于土地资源整合和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提供体制保障。2007年,全面铺开村级统一核算改革,有序地在部分地区实行“村改居”改革,作为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后续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牧业和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9.5倍(按当年价计算,下同),达76.3亿元。1980~2005年,种植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增长4.9倍、12.3倍、7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收入达84%。
  优化农产品结构,形成粮食和蔬菜、花木、水果、水产养殖等高值高效益种养项目“二八分成”的种养结构,全市粮食面积18.8万亩、蔬菜常年面积11.8万亩、水果面积14.3万亩、花木6.8万亩、鱼塘面积32.7万亩。形成花卉苗木、香蕉、冬瓜和粉葛、水生蔬菜、水产等产业区,农产品品种多样,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市场供给。
  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68元,比1978年增长84.5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7%,达到富裕水平。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市农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67.22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8.72台、固定电话87.22部、手机171.59部、电脑27.42台、摩托车101.02辆、生活用汽车14.12辆,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为煤气或天然气,占96.12%。全部镇有邮电所并已经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部村和自然村通电和电话,99.5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93.83%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00%的村完成改厕。
  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2008年农机总动力达65万千瓦,深层增氧和微喷灌、喷淋机械设备生产面积达12.3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建有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总面积1560公顷,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彭颖杰)


附:2008年市农业局领导名单

  局 长:陈锦标

  副局长:谭 泽 林健良 江 宁 林成业 李颖常(2月起)

上一篇: 农业综述(200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农业生产(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