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199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年,农业生产经受了两大考验:一是国内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经济从紧的程度加深,对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压力;二是6月下旬遇西北江特大洪水袭击,水位暴涨,个别地方内涝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损失。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全年市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达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市属农口各部门、各镇区通力配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开展“三创”活动,同时,实施生产流通两手抓和立足抗灾夺丰收,使全市农业生产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
农业生产连续第五年夺得丰收,除价格下跌导致甘蔗增产不增收外,其余各大主产均实现增产增收。全年粮食总产28.2万吨(其中水稻总产26.2万吨),比上年增加0.6%;甘蔗总产25.1万吨,比上年增长0.4%;水果总产20.2万吨,比上年增长25.3%;蔬菜总产45.8万吨,比上年增长1.04%;水产品收获总量19.2万吨(其中塘鱼总产17.8万吨),比上年增长9.1%;生猪上市量32.5万头,“三鸟”上市量106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6.4%;林业全年完成残次林改造5287亩,幼林抚育6157亩。全年农业实现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6.2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20元,比上年增长7%。
【开展“三创”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高产、创品牌、创效益的活动。通过创办各类主要产品高产示范基地,全面提高农业产量,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市、镇(区)两级共创办各种类型的示范基地218个,纳入创办各类主要产品高产示范基地面积22万亩,其中市、镇(区)两级联办的规模较大的有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沙朗8000亩罗氏沼虾产业化示范基地,横门、民众沿海4万亩香蕉高产示范基地,古镇、小榄、东升万亩花木生产基地和古镇、小榄4000亩四大家鱼高产示范基地,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市罗氏沼虾产业化示范基地平均亩产650斤,平均亩利润2300元;市香蕉生产基地平均亩产达到3吨,亩纯收入1800元。群众性的创高产活动,推动全市种养水平的提高,涌现出一批高产高效益的农户,在优质水稻种植、香蕉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创造出全市高产记录。民众镇香蕉高产户吴培元种植的香蕉,其中一单株重量达77.5公斤,创中山单穗果重之冠。
为提高中山市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市农委、市海洋与水产局会同市技术监督局组织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的申报工作,着手制定中山农业地方标准系列,已制订首个地方标准罗氏沼虾技术条件和罗氏沼虾养殖技术规范文件,实现了本市农业标准化方面零的突破。黄圃腊味的“建华牌”和“家佳牌”被评为省食品优质产品。中山香蕉、三月红荔枝、石岐鸽、石岐鸡、中山脆肉鲩等名优产品的综合标准制定工作也在进行之中。
【搞活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工作在市、镇两级的重视下,大力实施“巩固发展周边市场,重点开拓内陆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战略,重点开拓省外市场、扩大销售渠道,通过加强宣传,发动新闻媒介开展广泛的系列性的专题报道,营造支持搞活流通的良好氛围。于4月29日成立全市农产品流通协会,并在13个镇(区)相继成立分会,首批共吸收会员310人;此举将全市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专业户有机地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联手开拓市场的能力,标志着全市农产品流通步入一个新阶段。市政府在财政从紧的情况下拔出流通专项资金,专门扶持开拓省外市场。利用市农业信息网免费向社会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引导专业户根据市场供求信息的变化作出经营抉择。
各项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农产品的流通工作,较快地开拓省外市场。小榄镇的郭坤福等一批农民流通个体户在湖南、福建等地的市场站稳了脚跟,据13个成立农产品流通协会分会的镇区统计,有41户流通专业户在原来基础上新开辟了省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使中山罗氏沼虾、桂花鱼、生鱼、香蕉和花木草皮等农产品大批运销京沪杭、鄂湘闽及港澳台等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一支以农民个体及其联合体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跨地区贩运、人数达3万多人的农产品流通队伍,成为全市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年运销水产品10万吨、香蕉11万吨、蔬菜10万吨及全市80%以上的花木草皮等。
【建立农业信息网】 4月份,由市农委主持成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组建中山市农业信息网,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农产品流通和产供销信息交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为达到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9月份市农委又与市电信局携手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对信息网进行改造和升级,11月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与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域名为:www.zsagri.gov.cn,已输入文字80多万字,图片7000多幅,涉及的农业种植类品种700多种、养殖类品种100多种,以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供求行情、种养技术、综合科技、中山农业、中山气象和农业政策法规等内容。全市已有18个镇(区)130多户联入农业信息网。三角镇农民梁全福是中山市第一个上网的农民流通专业户,他通过信息网上互联结识了不少新的外地客商,同时利用市场信息调整销售方向,扩大经营业务,生意如虎添翼。
【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根据农业部、财政部有关文件及省政府《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精神,从1998年下半年起开始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抽调320多名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市举办40多个培训班,培训人员2800多人次,先后组织各镇区共40人到省参加清产核资计算机数据处理培训。至年底,已完成产权界定、资产清理、登记和汇总工作,并将有关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建立起全市农村集体资产的基本档案,基本模清了农村集体资产分布状况和结构,为下一阶段颁发产权证和建章立制做好基础工作。
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发〔1997〕16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精神,总结20年来稳定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践和经验,肯定本市多种搞活土地使用权的做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形成了全市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意见和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的意见,为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p#副标题#e#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增加防洪抗涝能力。全市共投入水利工程资金1.17亿元,完成土方480.23万立方米,石方38.6万立方米,加固江海堤围96公里,改善治涝面积8万亩。针对市东河口水闸存在沉陷、拉裂、破损等诸多不安全隐患,经过前几年的潜探、测量和技术论证,于1997年8月向省计委申请并获准立项建设东河水利枢纽工程。计划投入总工程费2亿元。该工程于1998年5月动工兴建主体工程,到年底已完成土方16.56万立方米,混凝土2.0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953万元。该工程建成运行后可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加暴潮,是中山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单宗水利工程。二是狠抓地力建设,实施“沃土计划”。全年完成增肥改土面积达40.7万亩,其中稻杆回田27.2万亩,占禾田面积的77.9%;改造低产田3.6万亩。高标准整治鱼塘1.6万亩;新建、重建农桥110座,投入总资金1869万元。各地在现代农业小区建设,包括农田整治,水、电、路、桥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以及产品流通条件打下基础。
【稳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积极贯彻市政府制定的《中山市农业机械化1998?000年发展规划》,全年新购进驱动耙470台、联合收割机38台,新组建机割服务公司5家,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点3个,水稻机割面积4.5万亩,比上年增加18.4%。到目前止,全市农机总动力达40万千瓦。(邓志军 郑 洁)
附:1998年主要领导名单
主 任:李俭忠(1993.7起)
1997~1998年中山市农业产值、农业主产品产量实绩表
项 目
|
年份
|
增长率(%)
|
1997
|
1998
|
粮食作物 (万吨)
|
28.06
|
28.22
|
0.57
|
水 稻 (万吨)
|
26.00
|
26.16
|
0.62
|
早 造 (万吨)
|
13.80
|
13.85
|
0.36
|
晚 造 (万吨)
|
12.20
|
12.30
|
0.82
|
糖 蔗 (万吨)
|
25.00
|
25.09
|
0.36
|
蔬 菜 (万吨)
|
45.30
|
45.77
|
1.04
|
水 产 (万吨)
|
17.60
|
19.20
|
9.09
|
塘 鱼 (万吨)
|
16.20
|
17.80
|
9.88
|
生猪饲养 (万头)
|
*47.92
|
50.69
|
5.78
|
存 栏 (万头)
|
*17.52
|
18.21
|
3.94
|
上 市 (万头)
|
*30.4
|
32.48
|
6.84
|
“三鸟”饲养(万只)
|
*1336
|
1455
|
8.90
|
存 栏 (万只)
|
*338
|
393
|
16.30
|
上 市 (万只)
|
*998
|
1062
|
6.40
|
水 果 (万吨)
|
16.1
|
20.18
|
25.3
|
香 大 蕉 (万吨)
|
15.00
|
19.82
|
32.13
|
肉类总量 (万吨)
|
*4.13
|
4.31
|
4.36
|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
4039
|
4320
|
7.00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24.72
|
26.23
|
6.10
|
注:*为更正1997年的评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