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2 【点击率】1413次 | ||||||||||||||||||||||||||||||||||||||||||||||||||||||||||||||||||||||||||||||||||||||||||||
【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进入90年代在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使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的同时,大抓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使粮食生产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和推广优质、优价、高产的新良种,如七山占、七丝占、粳籼89、籼小占、特籼占13、特籼占25等,将以三级谷(粗谷)为主变为以优质谷为主,使全市优质良种播种面积由“七五”期末占总播种面积的10%~12%增加至1997年的95%。尽管优质谷单产产量低于三级谷,一年平均每亩少收35~45斤,但其年亩产值可增加200元以上,粮食经济效益提高20%~25%。 【改造中、低产田】 “七五”时期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存在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有机肥、重产出、轻投入的弊端,全市农田地力普遍下降。“八五”时期重新强调地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恢复冬种绿肥及稻秆和“三藤”回田,推广冬闲板地种植蔬菜及稻、蔗轮种等。进入“九五”期间,全市实施“沃土计划”,每年仅省、市两级投入都超过1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把冬种绿肥(包板地菜)、稻秆回田和整理围内农田水利结合起来,冬春季大抓改造农田行动。7年来,省、市两级投入资金817.5万元、镇(区)投入1813.58万元、管理区与经济社投入2676万元、农民自筹投入1484万元,累计冬种种植绿肥16.9万亩,板地菜36万亩,稻秆(包“三藤”)回田124.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6.77万亩(次)。其中完成围内排灌道清理共1404.9公里,土方144.6万立方米;疏理河道132.6公里,土方188.6万立方米;修建硬底三面光渠道(包部分水泥渠)24条10.02公里;维修电排站(泵)197宗13359千瓦;新建窦闸559个,维修1609个;喷泥抬田面积62725亩,有效改善万亩农田的排灌及扭转地力下降的趋势。 【更换水稻品种】 1991年更新杂优稻良种,全市水稻品种仍以常规稻和杂优稻等三级谷(粗谷)为主,占总播种面积90.5%。1992年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稻,当年全市播种七桂早、七山占、七丝占、泰南占、小农占等优质稻达61万多亩,占播种总面积的50.2%,比1991年增加4.2倍,其比例居当年全省前茅。1993年继续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其比例提高至81%,1995年再提高至88%。积极扩大试验、示范、推广引进的高产潜力较大的粳籼89、粳籼21、三源93、籼小占2号、丰矮占、特籼占13、特籼占25和适合南部地区的新马占、广优4号、汕优、博优系列的小量杂优稻良种。1996年和1997年,全市优质稻(含小量优质杂优稻)占播种面积分别达到92%和95%,其中增产潜力具有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如粳籼89、特籼13、特籼25、籼小占等)占优质稻60%~70%。实现了以优质稻当家,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的预期目标。 【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 90年代初在杂优稻、常规稻(粗谷类)中示范、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80年代低群体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优质稻的特性把优质高产良种、优化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鼠害等进行科学组装配套,并根据气象因素、生产条件、高产经验、农民科技素质等制订一系列标准化、数量化、规范化、图表化的栽培措施。及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7年共培训55.47万人(次),印发有关科技资料及教材达153.23万份。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对水稻规范化栽培全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基本掌握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对优质谷的规范化高产栽培。实践证明,凡是农民掌握优质谷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在正常天气条件下,禾苗成穗率均达65%以上,结实率达90%以上,亩产超500公斤。 【开展水稻创高产活动】 “八五”初期由于全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水稻品种结构,加上房地产热潮的兴起,水稻创高产活动(下简称“创高”)热潮有所冷落。市政府再次下发有关水稻创高产活动的通知,要求镇(区)、管理区各级都要办好“创高”示范田和攻关田。农业局在三角、浪网镇搞了万亩水稻创高示范片,以此带动各镇(区)开展“创高”活动。特别是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稻后,各级都把优质稻创高产作为一项重要攻关措施来抓,种植示范面积由小到大。7年来,平均每年“创高”面积达12.84万亩,平均亩产480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高105公斤,1996~1997年优质稻早、晚两造亩产都达500公斤以上,创下最高亩产纪录。水稻“创高”示范田和攻关田,既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又成为优质高产良种的样板田,对推动中山粮食生产(水稻)上新台阶起到很大的作用。 【灭鼠运动】 重点开展灭鼠工作,保护粮食生产。1993年成立灭鼠办公室,建立专业灭鼠队伍,主管农业副市长总动员,实行上下配合,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购买鼠药、统一配制毒谷、统一时间投放毒谷。根据田鼠的繁殖期和生活规律,在每年冬春和早、晚两造禾苗排水露田期间,全方位投放毒谷4~6次,大量诱杀田鼠,减少鼠源,控制其繁殖数量,取得显著效果。4年共投放毒谷250.84万公斤,农田灭鼠面积687万亩(次),其中禾田灭鼠面积386万亩(次),毒杀田鼠1992.6万只,挽回稻谷损失2862万公斤,有效地确保4年粮食丰收,保护其他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也大大减少老鼠危害堤围造成危段的现象。(陈梓才 黄声群)
1991~1997年中山市粮食生产统计表
注明:1.1991年水稻品种以三级谷和杂优为主,占播种面积90%以上;1992年起优质谷逐年增加,占播种面积80%~95%。 2.资料来源:市统计局。 附录:1991~1997年主要领导名单 局 长:黄雄驹(1991.1~1991.5) 孙兆生(1991.5~1994.3) 谢克球(1994.3~1996.8) 何广源(1997.1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