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1 【点击率】1621次 | ||||||||||||||||||||||||||||||||||||||||||||||||||||||||||||||||||||||||||||||||||||||||||||||||||||||||||||||||||||||||||||||||||||||||||||||||||||||||||||||||||||||||||||||||||||||||||||||||||||||||||||||||||||||||||||
【农业结构调整】 省政府在90年代初期相继放开糖、粮政策后,中山市对农业的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缩减低值的粮、蔗种植面积,按市场的需求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蔬果种植业。至1997年,全市水稻、甘蔗、鱼塘、蔬菜、水果和其他作物的面积比例已从1990年的54.2:14.1:10.9:4.3:6.9:9.6调整至1997年的34.5:4.4:28.7:10.4:9.8:12.2,形成了粮食、水产和其他经济作物三分天下的局面。各镇(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拳头产品,形成一镇(区)一业、一村一品的鲜明的地方特色。花木种植业异军突起,成为新兴的产业。1991年以来,创办了91个“三高”农业的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并逐步开展野生动物和珍禽的养殖,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优质水产品的良种率从1990年几乎空白增至1997年的37.2%,水稻从以杂优等三号谷品种为当家种转为以优质高产品种为主,良种面积比例超过92%,甘蔗的良种面积占84%以上,蔬菜、禽畜的良种覆盖率也占相当的比例。经过7年调整,农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形成了“米袋子”与“菜篮子”并重、城郊型和外向型结合、示范基地与龙头型企业互相辉映的“三高”农业新格局,为全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水产养殖业为龙头,蔬果种植业和生态牧业为两翼的架构成为整个农业的主体,鱼果菜肉四大主产占农业纯收入的80%以上。 【科技兴农】 1990年起,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山市农业上新台阶科技推广计划》。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市、镇(区)均成立了农业上台阶科技推广计划领导小组,从初期单一的科技推广项目的管理,发展成为集科技引进、试验、开发、示范、培训和奖励为一体的综合科技活动。1990~1997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3个,投入科技资金2188万元,共有20个项目按期达标,其中1997年新立的推广项目3个、试验项目19个、开发项目20个、实施的跨年度推广项目共12个,对推动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攻关和推广。8年来,全市共引进新品种400个以上,丰富了全市农业的品种资源,其中如罗氏沼虾、桂花鱼等已在全市大面积地推广。引进的香蕉品种台蕉105、台蕉205经试种,丰产性、适应性较好。甘蔗新品种C25的种群已扩大至150亩。1997年水稻抛秧技术推广面积达20.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30%。同年,市农科中心组织的罗氏沼虾反季节养殖试验获得成功,新立项的“罗氏沼虾400公斤高产养殖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立项面积145.7亩,平均亩产400.1公斤,平均亩利润7514元。应用信息传输、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一批高新技术,建立了水文遥测、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提高了全市防灾抗灾的能力。建成生物工程工厂4间,年繁育香蕉、花卉种苗200多万株。水稻电脑栽培技术的应用,把水稻的施肥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已建立了市、镇(区)、村三级培训网络。1990~1997年共培训农业劳动力51万人次,其中1997年培训5.6万人(次)。3250人通过了较系统的“绿卡证书”培训,其中1114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农业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1997年全市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的贡献率达42.3%,比1990年提高1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是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1991~1993年,完成了水利“五年达标,三年完成”的建设任务。1994年,制定并实施《中山市1995~1999年水利防洪防涝工程建设上新台阶规划》,把中顺大围的堤防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其他5万亩以上堤围提高到50年一遇,全面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3%。1997年投入1.8亿元,完成土石方387万立方米,加固江海堤围163公里,改善治涝面积15万亩。 【农业引进】 1995年以来,境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山投资农业,省外的企业主、专业户大量涌入发展种养业,市内工商界人士陆续“回流”农业,开办了一批有规模、高标准的种养及加工基地。台湾统一集团在阜沙镇投资1.8亿元进行水产养殖和饲料生产,江苏龙山鳗业联合公司在民众镇开发养鳗、烤鳗、鳗饲料生产和出口烤鳗产品等,形成农工技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系列化生产经营。全市利用境外、市外、第一产业以外资金累计达20亿元,其中1997年利用4亿元。上述“三外”资金的引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加速了“三高”农业的发展,仅水产一项,全市优质水产品放养面积就达10.86万亩;促进多维农业的发展,兴办了一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继1996年7月横门镇的“海上庄园”开业后,市内“金乘”、“银兴”、“嘉乐”等集团也相继投入资金,开办集休闲、观光、娱乐、品尝于一体的旅游农业;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中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改变了全市农业的投资结构,一改过去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作法,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发展农业,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 【减轻农民负担】 1993年以来没有自行出台过涉及农民负担的摊派、集资、收费项目和达标升级活动,采取得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宣传中央和省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精神,市农委还把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汇编成册,发放至全市各经济社及经联社,使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开展农民负担的检查监督工作,及时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1993年以来,全市共取消对农民不合理的负担项目38项,纠正收费项目3个。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制度,各镇(区)设立了电话举报制度;并从1996年7月份起,规定要凭卡收取农民的上缴款项,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农村的集体提留和统筹也大部分由集体经济承担,1995年全市农民的平均负担只占上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2%,1996年占1.68%,1997年占1.2%,没有超出国家规定的5%的标准。 【农业规模经营】 从1992年起,把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搞活土地使用权作为农村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促进了土地的连片集中和合理流动,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为培育农业主导产品、推动“三高”农业的发展及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1997年,全市各类型农业专业户(或企业)共4374户,其中种植业1822户、养殖业2409户、综合经营143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的1.9%,经营面积22.7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面积的22.5%。对比1991年的规模经营专业户数和经营面积分别比增53%和81%。市、镇(区)的农口部门为推动全市“三高”农业的发展,先后办起了91个种养示范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面积达4.1万亩。1997年,全市已具备年产罗氏沼虾苗14~16亿尾、优质“三鸟”苗1900万只、良种猪苗7.1万头的繁育能力。 (邓志军 郑洁)
中山市1990~1997年农业产值、农业主产品产量实绩表
主 任:凌伙源(1991.5~1993.1) 李俭忠(1993.7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