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929次 | |||
| 【工会工作概况】 2018年,中山市有基层工会16196个,工会会员156.16万人。中山市总工会(简称“市总工会”)设有办公室、组织部(挂女职工委员会牌子)、经济工作部、宣传教育部(挂市职工教育办公室牌子)、保障工作部、财经事业部、经费审查委员会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有中山市工人文化宫和中山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4月28日,市总工会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市总工会驻东区桂园东路10号。 
 【工会组织建设】 2018年,市总工会做实基层基础,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推动镇区工会工作委员会升格为镇区总工会,编印《镇区总工会升格工作指引》,指导各镇区规范开展基层工会升格工作。全市24个镇区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工会会员代表,并依法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成立镇区总工会。 2018年,市总工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代表性,着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水平的要求,开展基层工会建设百日攻坚行动,职工人数100人以上企业、企业负责人或法人代表有政治安排的企业工会组建实现“全覆盖”。统筹优势资源力量,突破“重点企业”建会工作瓶颈,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全年全市新建企业工会431个,工会民主换届1018个,新增农民工会员50504人。 扩大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工会组织有效覆盖和服务。开展货车司机集中入会行动,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协调市交通运输局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掌握全市道路货运行业企业情况,将货运站场作为货车司机集中入会行动第一批次的工作重点,在货运站场集中的东凤镇、横栏镇等镇区举行货车司机集中入会行动启动仪式。依托东凤天润物流园、横栏德润物流园、古镇镇现代物流协会成立货运行业工会联合会3个,吸纳货车司机加入工会组织。主动对接服务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重点工程项目,协调深中通道、中山西环高速公路、三乡人民医院等项目筹建“建设者之家”,打造“会、站、家”一体化的“一站式”综合性工会服务职工平台,把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的从业职工吸收入工会组织。组织重点工程项目建筑工人和货车司机举办“知中山、爱中山、建设中山”市情教育体验活动,邀请职工到市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特色小镇参观,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劳动竞赛】 2018年,市总工会举办“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中山市劳动竞赛月活动,组织职工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首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山代表队获“团体特金奖”,做实“超级工人”“中山发明”等品牌,全市3000家企业、20万职工参加19个工种、62个项目的技能竞赛活动,激励职工通过竞赛掌握技能、增长本领。组织全市1.2万家企业职工围绕企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全市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促进合理化建议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4月24日,命名王长在、袁勇、毛伙南、高峰、梁桂祥、吴日然等6个中山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其中,吴日然、高峰创新工作室还被评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会常态服务】 2018年,市总工会做好工会传统服务品牌,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慰问因重大疾病、重大意外或工伤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慰问困难职工2005人,发放慰问金375.5万元。关注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全年资助困难职工子女308人次,发放助学金24.15万元。拨款69万元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举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工地、进车间走访慰问高温作业职工,向广大职工宣传防暑降温知识,改善劳动环境。推动工会义工服务常态化,坚持开展“清凉一夏”“冬日暖阳”“小心愿,由我圆”等主题活动,组织工会义工上门慰问走访困难职工;开展春运返乡活动,在长途客运站、城轨站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义诊、法律咨询、维权、便民等服务。推进女职工关爱行动,加强“爱心妈妈小屋”建设,组织开展免费的乳腺癌和宫颈癌“两癌”筛查,促进落实女职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保护。举办“送岗位、送法律、送技能、送保健”大型活动,免费为职工群众、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招聘、法律解答、技能培训、保健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扩大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受惠面,开展“万名职工送保障”活动,向全市困难职工和会员赠送2.3万份住院津贴和住院医疗综合互助保障计划,减轻住院职工的经济负担。推进“在职职工住院暖心行动”,慰问1698人,发放慰问金50.94万元。 
 【工会普惠服务】 2018年,市总工会深化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服务,发挥工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社工组织专业技能优、义工组织群众参与度广的优势,拓展“主项目+拓展项目+创投项目”的“三工”联动服务项目体系,开展主项目6个,拓展项目72个,创投项目179个,为职工提供心理援助、困难帮扶、人文关怀、法律服务等方面服务。做强做大“工益春笋”职工服务创投大赛品牌,培育“工益春笋”职工公益项目9个,其中“‘为爱发声’聋哑职工融入服务计划”获市第六届“博爱100”公益创投“最强公益”决赛银奖。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职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三工”联动工伤职工服务站,加大力度服务工伤职工。依托“中山工人在线”微信公众号,在春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开展“工友同乐”节假日服务系列活动,通过电影包场、赠送电影票等活动,吸引近10万名职工观影。组织中山市书法名家进企业开展新春送祝福活动,举办“劳动铸辉煌 建功新时代”中山市职工书法摄影大赛、“中山工人好声音”职工歌唱大赛,开展送法律、送文艺、送技能、送保健的“四送下乡”活动以及送文艺进企业巡演活动,举办曲艺晚会、文艺晚会、电影展播、书画展览、全健排舞、太极拳演出等文化公益活动,促进职工阳光文化共建共享。 
 【职工精准帮扶】 2018年,市总工会按照广东省总工会“确保在档困难职工2020年全部实现解困脱困”的要求,制定2018年解困脱困工作年度计划,组织社工对110户特困职工开展精准服务百分百工作(含100%入户调查、100%建档立卡、100%走访慰问)。同时,对全国帮扶系统在档的3754户困难职工进行重新调查、精准识别,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重新建档立卡。开展“职工解困互助月”活动,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发动工会义工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募集善款104.21万元。市工会解困帮扶的做法得到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的肯定,于7月先后在全国、全省工会解困脱困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职工素质提升】 2018年,市总工会实施百万职工大培训,开展高等学历提升、技能培优、公益课堂等多层次多类别的职工教育工作,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开展“产业工人大培训行动”学历与技能提升需求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制定《中山市总工会职工高等学历提升计划补助管理制度(试行)》,突破学校和专业限制,对在职完成大专或本科学历教育,并符合相关要求的职工提供部分或全额学费补助,鼓励更多的职工特别是产业工人提升学历水平,全年投入资金234万元,资助2632名职工参加职工高等学历提升计划。推进职工技能培优计划,向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优秀职工提供交通和误工补助,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举办职工大讲堂、流动修身学堂170场,发布微课件100个,包括市情教育、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康教育、生活常识、艺术欣赏、个人修养、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实用语言、电脑及网络等12个课程模块。推进“职工书屋”创建工作,新创建市级“职工书屋”40家、省级“职工书屋”5家、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3家。 
 【职工权益维护】 2018年,市总工会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推动规模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定期向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会议反映职工呼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强化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健全基层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工作意见》《中山市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操作指引》等文件,培育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等民主管理先进典型。上述工作经验获选在全省民主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发言。 推动集体协商工作提质量增效率。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集体协商工作的通知》和《中山市企业集体协商工作指引》,以“2018年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专题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成员单位和镇区微信、微博宣传及统一宣传咨询日等形式,在《南方日报》、中山广播电视台等省内媒体宣传中山市推进集体协商、争议调解等工作亮点。加强培训工会干部、集体协商指导员和协商代表,提升开展集体协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各镇区培育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集体协商扩面增效。 创新工会多元化解矛盾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工会”机制,强化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中山市劳动关系领域的重大问题。健全“人大+工会”机制,主动联合市人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管理,强化矛盾的排查化解、源头治理。搭建“工会+法院”的一站式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机制服务平台,与法院沟通联系,建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无偿为职工提供调解、咨询、出具协议书等服务。全年共受理案件852宗,涉及争议标的额453万元。强化“工会+人社”机制,完善市、镇区、村(社区)、企业四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举办劳动争议调解员培训24场次,培训调解员2500人次。拓展“律师+工会”维权机制,重点推动完善工会法律服务中心、工会法律服务站点、企业工会法律顾问“三位一体”工会法律服务格局,以律师接待日、“工会律师进百企”为载体,组织工会律师深入企业协调处理劳资纠纷,实现工会法律服务全覆盖。全年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宣讲活动162场次,为862人次提供法律援助,追回经济损失237万元。创新“互联网+工会”机制,加强工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建设,发挥12351职工服务热线电话、“中山工人在线”微信公众号的作用,畅通职工反映诉求的渠道,为职工提供“零距离”服务。 
 【中山工会工作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中山工会工作全面发展,基层工会从1979年的390家,发展到2018年的16043家,工会会员从63773人发展到1561645人。1978年后,中山集体企业蓬勃发展,工会组织着力提高工人文化素质,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团结引领工人阶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83年,中山撤县改市,中山县总工会改为中山市总工会。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市总工会推进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1998—2001年,中山市开展新一轮改革,中共中山市委办公室批转市总工会《关于在新一轮改革中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工会工作不但不能削弱,而更应当加强。按照“哪里有职工,哪里就必须建立工会组织”的要求,重点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实现“村村有工联会”,中山工会组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3年11月,广东省总工会在中山召开固本强基现场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市总工会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要求,推动工会改革创新,通过调整工作职能、选任挂职、兼职工会干部等方式,优化市总工会机关的机构职能和队伍配置,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2018年将全市24个镇区工会工作委员会升格为镇区总工会。开展“三个一批”建设,通过规范巩固提升一批村(社区)工会联合会、建立一支“专兼群”结合的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批“会、站、家”一体化职工服务中心,就近服务职工群众,得到广东省总工会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推进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做好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工会的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创新职工服务机制,建立“以工会为主导,以社工为承担,以义工为配合”的“三工”联动服务模式,形成“主项目+拓展项目+创投项目”的“三工”联动服务体系,开展主项目6个,拓展项目72个,创投项目179个,为职工提供心理援助、困难帮扶、人文关怀、法律服务等方面服务;“三工”联动服务模式为工会去行政化改革提供经验,得到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的肯定和推广。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劳动竞赛,每年组织各类劳动竞赛不少于20项,参赛职工近100万人次,打造“超级工人”“我爱发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劳动竞赛品牌。推进“百万职工大培训”,通过高等学历提升计划、技能培优计划、职工公益课堂等多层次多类别的职工教育工作,每年培训职工30万人次,为中山市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强化工会维权维稳职能,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全市集体协商建制涵盖经济组织15974家,覆盖职工150万人。市总工会在12个镇区建立工会法律服务站,在其余12个镇区建立工会法律服务点,并坚持每年为全市100家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实现工会法律服务全覆盖。2017年,市总工会在全省率先建立“职工维权维稳联动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确保职工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总工会各项重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获固本强基工作特等奖、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等奖,201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