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况】 2009年,致公党中山市委会有基层支部11个,党员157人,其中新发展党员8人。党员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科技、经济和法律等界别,平均年龄53.2岁,中级职称以上133人。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协常委各1人,市政协委员9人。特约人员13人,其中特约检察员3人,特约审计、监察、教育督导员、人民陪审员各1人。党员获市级以上表彰5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参政议政】 市委会主要领导在中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协商会议上,提出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将目前区域带动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模式,中山产业发展方向应推向物流、金融、高新技术及总部经济等不可复制的产业,重点解决和关注东部临海工业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市镇一级土地市场的事权,加大力度治污治咸,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等建议。全年向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24件,其中集体提案8件,内容涉及经济、城建、环保、卫生、教育等方面,《关于我市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和《关于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管理与发展的对策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人大常委向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要求我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淤泥统一处理》和《要求彻底取消城区道路交通灯前摩托车停候区》两件建议。开展《我市粮食安全对策研究》专题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上交市委市政府并转化为提案上交市政协。余平发中标并完成致公党省委参政议政课题《关于构建我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的调研工作。余平发、蔡志勇、梁红辉分别开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的研究”、“独立院校开展统战工作研究”等5个省统战理论研究课题的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上交省委会。继续开展课题招标,评定《关于发展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研究》等15个课题,均完成调研报告,其中13份转换化成提案。特约人员参与有关部门的考察、监督、行风评议、案件审理等工作,如实反映社情民意。与市交通局就对口联系工作,对公共交通的发展、公路建设等问题进行经常性沟通。
【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组织成员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修班和“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衰退中的对策”专题报告会。组织成员参与致公党中央、中共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书画展,提交书画作品18件,3位成员作品入选致公党中央书画展,6位成员作品入选市统一战线书画展。9月28日,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周年座谈会,市委委员和支部委员共38人参加。办好内部刊物《中山致公》,全年在《致公粤讯》、《中山日报》等刊物及致公党中央、市政协、市侨网等媒体发表通讯报道50多篇。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召开后备干部推荐会,建立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选送5名成员参加致公党省委会举办的中青年党员骨干培训班和基层组织班子党员培训班。增补邓亦兰为专职副主委,推荐翁计传任致公党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选派梁红辉到市信访局挂职锻炼3个月。举办市委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妇女节组织女党员到番禺参观联谊,重阳节组织退休党员参观番禺南粤苑,护士节、教师节分别举行座谈会,为党员护士和教师庆祝节日。3月,综合第二支部和教工第三支部联合到东凤镇广东天润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参观。10月,教工第三支部到建设中的市保税物流中心参观,加深对中山社会经济各方面建设的认识和了解。
【党员联谊】 9~10月,分别与致公党佛山市委会、茂名市委会开展党务工作交流和联谊。6月,省直中医院支部与医疗卫生界成员联谊,交流党务活动经验。11月,综合第一、二支部与致公党深圳两个基层支部举行深中两市基层组织首次联谊活动,交流两地发展情况,探讨“深中通道”的建设以及支部活动经验。
【社会服务】 连续13年组织医疗专家为市光荣院的革命老人检查身体。8月,协助省妇女“维权直通车”中山项目组分别到横栏、阜沙、黄圃开展大型义诊咨询活动。11月,组织医疗卫生第一支部再次到大茅岛为康复的麻风病人义诊。法律战线的党员参与送法下乡、妇幼权益保护、法律援助值班等活动。市委会资助阜沙镇牛角村2名贫困学生,市委委员陈炳喜个人捐赠28万元人民币开展慈善事业。
【海外联谊】 加强与海外洪门组织、同乡会等华侨华人社团的联系。全年接待旅菲华侨郑绍隆及来自加拿大、美国的乡亲和洪门人士20多人次。成员与海外华侨社团和港澳同胞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宣传祖国改革开放政策和成就,进行经济和文化艺术交流。(梁红辉)
附:致公党中山市委会领导名录
主 委:吴竹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