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组成人员(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 4月29日,市政府召开第十三届第二次组成人员(扩大)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以新一轮解放思想推动新一轮发展,通过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更新举措,破解难题,争当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会议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路径依赖,从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突破制度束缚,从传统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突破思维定势,从传统意识中解放出来。全面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发展资本运作体系,参与区域合作分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理顺人口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清正廉洁政府。50个市属部门及企业,33个国家、省驻中山的单位及各镇区的领导参加会议。
【市政府常务会议】 第十三届第13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第二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2008年度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中山市慈善总会章程》及《中山市慈善总会筹建方案》,华侨中学、实验小学、石岐第一小学、小榄镇升平小学等4所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板芙镇岐江气库搬迁,《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送审稿)》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14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开展主产区成品粮储存试点工作,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番中公路跨洪奇沥水道项目框架协议书,农村客运站及候车亭建设,新颐老院建设,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省方内部出资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中山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庆祝大会暨2008年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活动方案,市儿童福利院综合楼三期工程建设,2008年市政府主办会展活动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15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送审稿)》,2008年中山市基建预算,《中山市鼓励外贸进出口奖励办法(试行)》,《中山市工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评定办法(送审稿)》,推荐“中山市荣誉市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建设高速公路区间测速系统,市2008年国有出让用地基准地价,确定市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和住房困难标准,五桂山生态保护规划,廉租房项目建设,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市高级技工学校黄圃校区项目建设,设立市青年创业基金,《中山市实施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中山市城市水资源专项规划》及《中山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南朗陈氏宗祠建筑群修缮,康华路长虹加油站搬迁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16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山市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安置办法》,《中山市风水林管理暂行办法》,市园林建设发展总公司整体改制,2008年度市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计划,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对大工业以外工商业用户继续实施调峰电力营销方案,《中山市工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评定办法(试行)》,《中山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17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加强市计生服务中心建设,继续举办“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流动务工人员评选活动,《中山市公交优先经济扶持工作方案》,落实本省外市户籍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问题。 第十三届18次市府常务会议讨论开展建筑工人平安卡培训考核,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筑主材价差,取消市社会医疗保险部分参保人医疗等待期,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交通基础设施及公益性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调整市对镇区转移支付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天然气置换燃气具改造费,《中山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送审稿)》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19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市域轨道交通研究与规划立项,《中山市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山市重大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实施方案》,《中山市交通工程造价管理办法(试行)》,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转制,《关于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0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中山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试行)》,第二批低温冻害农业救灾复产资金,水产养殖业救灾复产资金,市公交行业体制改革方案,《关于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山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目录,《中山市鼓励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出口考核办法(试行)》,市口岸部门“大通关”联席会议制度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1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中山市水功能区划及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理顺原市属5所幼儿园管理体制,《中山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暂行规定》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2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2007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居)奖励方案,2008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计划,《中山市软件园区管理暂行办法》,贯彻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征管政策,2008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方案,调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解决早期离开市属国有、县以上集体企业人员社会保险,《中山市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暂行办法》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3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用人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设立地震灾区恢复援建专项资金,《关于加强人口宏观调控的意见》,《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决定》,轻轨中山站石岐站翠亨站征地开发,市港航企业集团公司重组上市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4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市体校综合训练馆工程建设,市人民医院扩建用地,市卫生局地下防空医疗物资储备仓库及应急救援场所项目,《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山市深化镇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中山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组建市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市实验高级中学扩建工程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5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政务信息化专项经费、镇区及市直单位考核办法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6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关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139文化街区孙文路博物馆群项目建设,《中山市原市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指导意见》,《中山市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7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的补充通知》,《中山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住房津贴实施细则》,修改“中山市荣誉市民”条件,《中山市消防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处置“三鹿奶粉事件”等问题。 第十三届28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四川汶川漩口镇恢复重建规划,《中山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中山市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29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开垦整理补充耕地项目主体,十水线改建等工程投融资方案,《中山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细则(试行)》,《中山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促进中山市股权投资的意见》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30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小榄村镇银行筹建方案,高中阶段教育办学经费分担,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物和设施,成立市水上搜救分中心,创建全国生态市工作报告,设立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慈善万人行活动方案等问题。 第十三届第31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2009年促增长保发展12项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新图书馆选址,公安档案馆建设,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2009年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方案,2009年调峰电力营销方案,举办2009中国(中山)淋浴房产业展览会,《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等问题。 第十二届第32次市府常务会议审议沙朗烧味加工场建设,创设中山杯世界华侨文学奖,市档案信息中心项目建设等问题。(吴芷韵)
【全市经济】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408.52亿元,比增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3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850.63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重从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3.1:60.4:36.5。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7%、12.0%、11.3%和10.5%,全年波动区间为3.2个百分点。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制定《中山市工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评定办法(试行)》,《中山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评定办法》等政策文件。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04亿元,增长11.2%。其中4340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共3693.04亿元,增长11.7%。民营工业产值1337.87亿元,增长21.8%。股份制企业对工业增长贡献增强,实现总产值1065.6亿元,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9%。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总产值达906.49亿元,增长18%。中船项目落户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造船能力达300万载重吨。广机、中机、中铁等大型项目落户中山并建成投产,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成横门电厂二期扩建工程首台机组及输出线路,220千伏宝山站,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按计划投入建设500千伏桂山变电站。举办“3·28”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装备展、游博会、服博会、灯博会、食洽会、电展会等大型会展。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259.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87.02亿美元,增长8.1%(不含外关区出口部分)。进口72.07亿美元,下降2.2%。贸易顺差114.95亿美元,增长15.8%,增幅回落7个百分点。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1个,合同利用外资7.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33亿美元,增长13.4%。制定《中山市鼓励外经贸发展奖励办法(试行)》,《中山市外贸增盈增效先进单位评定办法》,《中山市口岸部门“大通关”协调管理制度》,《中山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暂行办法》,全市一般贸易出口增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新批准境外投资企业9家,其中港澳企业6家,海外企业3家。 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36.5%,提高0.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43.9%,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实现税收70.8亿元,增长11.1%,占全市国税、地税收入的33.6%。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8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2.6%。全市新增服务业私营企业1174家,“三资”企业40家,个体经营单位2246家。18个镇区服务业增速高于当地生产总值增速,中心城区(东区、石岐区、西区、南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共169.3亿元,增长23.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33%,比2007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制定《关于加快我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市场稳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全年完成投资4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回落3.6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加大,完成投资40.41亿元,增长27.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加大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投入。教育行业投资增长1.7倍,宾馆和餐饮业投资增长1.5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75.2%,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62.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增长52.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7年的0.06:37.25:62.69调整为0.09:35.42:64.4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2.6%,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2.1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分别增长20%和2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0.3%和22.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57元,增长11.8%。(邓锦平) 【发展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5.36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单位亩产值11738元,位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068元,增长10.67%。全年种植优质高值蔬菜、冬瓜、粉葛、水果的比例上升,水产名优高值品种养殖面积25.8万亩,约占养殖总面积70%。花卉苗木产业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增大,花木产值连续2年保持双位数增长。“一镇一品”特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东升脆肉鲩、南朗海养青蟹和白鸽鱼、港口网箱养殖、坦洲小水果、古镇、小榄、东升、横栏片花木栽培等各具特色、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62个,种养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8万公顷。加强农业经贸工作。在古镇举办2008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吸引近30万人次观赏。全年投入2.13亿元建设“硬底化”农路250公里,实施鱼塘高标准综合整治4.2万亩,改造中低产农田6000亩。农村“五项工程”建设,促进提高土地租金和农业产出,带动1.14万亩耕地连片开发。全年检测农产品样品42.6万份,合格率97.4%,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水产养殖基地74个、水产种苗场72个,监管率达标。开展涉“三聚氰胺”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中山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建立畜禽养殖业准入制度,保障禽畜安全。全年发放各种涉农补贴补助4600万元,其中,种粮直接补贴近100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180万元,冬种马铃薯补贴12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450万元,外出承包耕地补贴345万元,渔用柴油补贴1374万元,救灾复产资金补助1130万元,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设能繁母猪保险和水稻种植保。 #p#副标题#e# 【科技创新】 2008年,中山再次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先进市”、“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50强”等称号。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扶持力度。全年有11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支持经费4028万元,其中明阳电器“1.5兆瓦风能发电装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三角镇“中山高平工业区电镀、印染废水集中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获广东省“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1000万元经费。全年使用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8087.12万元,批出率97.68%。南头镇的家电创新中心,依托市西北组团强大的家电产业规模,建设“一基地、一中心、五平台”,吸引德国莱茵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检测、认证、研发机构的进驻。华南现代中医药城投资1000万元支持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作为主体参股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将优先承担省“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共建技术平台和特色专业平台项目,利用省级优势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及创新仪器设施等科技资源条件,建设专业镇共性技术平台,给予10个专业镇平台建设项目1000万元经费。在科技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下,黄圃镇组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国家级试点,三乡镇组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阜沙镇、石岐区组建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给予2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经费290万元。全市有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5家、市级152家。2批160家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2008年三批拟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山有140家,通过率70%,居全省首位。全市专利申请6901件,增长7.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55件,增长89.4%。专利授权4342件,增长27.9%。调查处理专利侵权案件9件,结案7件。接受会展专利投诉14件,全部结案。(李家豪) 【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市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7个镇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5个镇获“广东省生态示范镇”称号,5个村获“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称号。实施“十一五”污染减排措施,中山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65.5万吨/日,动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0个,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中山成为全省首个“落实和修订减排任务”的地级市。完成横门电厂2台机组“油改气”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实现小火电机组停产退运34.9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9万吨。至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86%和5.68%,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任务。配合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清查污染源5万多个。制定全省第一个环保监督分级管理和信用管理制度——《中山市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城市规划建设】 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圈规划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东区、小榄、火炬开发区等3个中心商务区,长堤路至凤鸣路片区改造工程,怡华片区交通改造等。配合推进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轻轨站场规划和市内轻轨交通规划编制。统筹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准备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推进政府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珍家山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建成使用,加快推进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加紧开展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前期准备工作。东明北路至彩虹大道段和长江路大桥至东明北路段建成通车。名树园一期主体工程于2009年春节前建成向市民开放,市第二人民医院(一期)交付使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政策,鼓励房地产发展商建设停车位,稳定房地产发展政策,开发“三旧”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中心商务区发展等政策。开展四川汶川县漩口镇支援重建工作,推进重点民生工程房屋拆迁项目,加大住房解困力度,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重新确定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和住房困难标准,制定与实施《关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中山市廉租住房保障暂行办法》,《中山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肖 浩)
【公路交通】 全年完成干线公路建设投资6亿元,比上年增长66%,是“九五”以来投资最多的一年。新增干线公路56.6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713.214公里,增长3%。其中完成南区花坛交叉改造工程,省道S365麻阳线麻斗至神湾改建工程,古神公路、城桂二期全线通车、抓紧施工新岐江公路和福源路。启动纵一线、东部快线、小榄快线、广珠中线二期工程、番中大桥、古神公路二期、大南路、加七线、纵四线、横五线西段、省道S364十水线古镇至南头段改建工程、国道G105线沙朗至古鹤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S111线南朗段(原中山至拱北)改建工程、国道G105线南区至板芙(中环路)改建工程、国道G105线细滘至沙朗段平交口改建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呈现“通车一批,在建一批,动工一批,启动一批”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13亿人次,增长5.01%,旅客周转量72.52亿人公里,增长4.72%,货运量4898万吨,增长6.99%,货物周转量35.76亿吨公里,增长7.6%,全年完成水运客运量11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8亿人公里,分别下降10.85%和11.1%。货运量6691万吨,增长5.1%,货物周转量57.3028亿吨公里,增长7.61%。港口吞吐量2756万吨,增长0.13%,集装箱吞吐量113.1万标箱,下降10.69%。 制定《印发中山市公交行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中心城区公交改善规划,启用“中山通”公交IC卡,新开或调整公交线路29条,新增或更新公交车375辆,完成农村候车亭220个的建设任务,落实各类公交补贴3408万元,按“公交一盘棋”的思路,完成三乡公交体制改革。(区锦松) 【劳动和社会保障】 研究制订、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完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青年创业扶持等就业政策,明确社区就业服务基地设立的条件、程序、经费补助、劳动关系建立、安全生产要求和部门工作职责。制定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管理办法,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联户制”参保模式,确保4个镇区开展参保工作。实施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批准100多家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落实“双转移”部署,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制定《关于推进中山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等18个配套政策。与茂名市合作创办省市共建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在板芙镇游龙基地,民众联翔学校设立省级培训基地。开展农民工工作,召开“百佳同是中山建设者”和“首届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劳动保障专项资金2.57亿元,安置城乡劳动者就业人员1.35万人,提供招聘岗位4.07万个,开发就业岗位7.7万个。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加养老及医疗保险超620万人次,城镇职工月人均养老待遇提至1353元,及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处理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000多宗,为3.07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1.03亿元,发放社会保障卡超200万张。(刘敏铿) 【教育事业】 全面加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五桂山职教园区、西北组团职业学校、纪念中学扩建、市一中初中部迁建和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工程等重点教育工程建设,新中山中专、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和纪念中学初中部建成投入使用。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制定《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及高中阶段办学成本经费分担实施办法,《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及市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从春季学期起,落实本省外市户籍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连续3年实现万名中山学子上大学目标。加强等级学校建设,新创建市等级学校21所和省等级学校8所,实验高中、中山二中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验收。12月,通过广东省二线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文化名城建设】 推进陈氏宗祠建筑群修缮,开展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项目论证,落实新图书馆、广播电视大楼、档案中心选址,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新增中山纪念中学民国建筑群、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根据国家要求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快新建羽毛球馆、跳水馆、体校综合训练馆及体育馆修缮等项目建设,推进镇村一级居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和40户以上自然村均有健身设施场所。举办中国首届民歌合唱汇演、中国超级篮球(CBA)联赛、全国跆拳道冠军赛、全国公安系统乒乓球比赛和2008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 推进全民健康工程建设,加快落实“一号议案”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工作和市属三家医院扩(迁)建和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过渡,建立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防治手足口病,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局部暴发疫情发生。5月,派出5支医疗卫生救援队赴四川灾区,市内收治灾区伤员36人。推进华南现代中医药城项目建设,举办第三届健康发展论坛和2009年慈善万人行活动。(卞树勇)
【政务督办】 2008年,跟进落实市委办交办督办事项53宗、市政府领导批办事项191宗、市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174宗,协调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事项17宗。确保《政府工作报告》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成立4个专项督办组,开展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重点教育工程、重点交通项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等专题督办32次,决策督办和专项督办15次。通过督办帮办,协调解决问题,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政令畅通。市政府投诉中心全年接受群众反映问题3342宗,立案调处2614宗,全部调查处理完毕并答复投诉人。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各承办单位进行实时绩效评价,创新“1、3、5、10、15”监督管理机制(承办单位收到群众投诉件1个工作日内签收或退件,3个工作日内与当事人联系或开展初步调查,5个工作日内到现场调处或制定调处方案,10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回复,15个工作日内投诉件办结完毕)。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02件、政协提案201件。正、副市长牵头办理议案1件,重点建议6件,重点提案7件,市长牵头办理的重点建议提案14件。跟进议案办理工作,定期到各镇区督查卫生站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和反馈落实,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各承办部门加强与代表委员沟通,其中20个承办部门以座谈研讨、现场视察、上门走访等形式,与代表委员面商,涉及建议、提案244件,占总数的80.6%。推行“二次答复”抓工作落实,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实效。根据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部门上门提供政务工作信息和服务。(郭 廷) 【打击走私】 2008年,组织协调各镇区打击走私办公室和海关、边防、工商、海事、渔政、交通、烟草等职能部门,开展反走私综合治理和元旦、春节、中秋、国庆节期间打击走私联合行动及各类专项行动。全年查处各类走私、贩私案件273宗,案值5.15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21.78%和3.79%。其中查获海上及非设关地走私案件47宗,下降31.88%,包括“红油”案件27宗,查扣“红油”302.2吨,下降53.45%和50.26%,野生动物案件4宗,汽车切割件和固体废物案件15宗。查获地下“红油”窝点2个,查扣涉嫌走私船舶12艘,车辆24辆,查获香烟3392条,洋酒324瓶以及美国出产的鸡肉肠及凤爪、鸡翼、秋刀鱼等20多个品种的冻品6000多公斤。 开展基层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反走私长效机制,落实和完善反走私领导责任制。按照创建“平安中山”的要求,巩固第一批重点镇区反走私综合治理整治成果。 开展第二批重点镇区综合整治,落实基层反走私责任制,促使镇、村反走私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提高对辖区走私活动的打击和防控能力。(徐继荣)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2008年,全市加强应急管理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在抗击80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处置热带气旋“黑格比”和“鹦鹉”、“手足口病”、“三鹿问题奶粉”等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各级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检验。市政府年初印发《关于做好2008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转发省府办公厅《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4月30日,市编委办下发《关于设立镇区应急管理办公室的通知》,各镇区相继成立应急办。推进“四个一”示范点建设,从选好推进一个社区或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大型活动购物场所的应急管理工作入手,以点带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发展。5月13日,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级部门深化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各部门按照构建“平安中山”的部署,逐步建立健全“9+2”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气象、洪涝、海洋渔业、农林、公安、环境、海事、卫生等灾害事故和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展开应急宣传培训,市委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邀请专家讲解《突发事件应对法》,市委组织部在送往国内多所高校的各类学习培训班开设“突发事件应对或危机管理”课程,推广普及省长黄华华主编的《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管理宣传手册》,促进应急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推动区域应急联动合作,先后与珠海、佛山、江门等市应急管理办公室签订应急联动合作协议。(吴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