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常务会议】 2001年,共召开12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主要内容有:十一届24次会议讨论解决再就业基金、农业税(公粮)减免时限等问题。十一届25次会议讨论实施谷期用电优惠政策,制定市属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和改革方案,制定2001年鼓励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奖励方案,理顺围垦管理体制,解决党政信息平台保密资质认证问题,制定市属公有企业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办法等问题。十一届26次会议讨论筹备中山市第四届运动会工作,制定中山市2001~2005年农田路网建设规划,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等问题。十一届27次会议同意制定2001年工业发展突出贡献镇区评选办法,实施质量兴市政策,调整外贸出口企业堤围防护费计收标准,调整摩托车总量控制方案,减免城镇入户增容费,举办中山市农业博览会,发展公共汽车事业,落实城区私改非住宅侨房政策,建设孙文广场等。十一届28次会议同意调整2001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和待遇支付办法,实行路桥收费试行年票制。十一届29次会议讨论实施全市电力改革,调整全市总体规划。十一届30次会议制定加快镇区工业园区发展政策,调整行政村,加强社区建设,划定市企业属地管理地方财政基数。十一届31次会议研究2001年上半年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收工作,选定中山出口加工区地址,加强市直机关物业资产统一配置。十一届32次会议制定市直事业单位个人统一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加快实施农村“五项工程”,确定在武汉举办2002年中山产品博览会,对重点堤围险段进行除险加固,划拨对口帮扶陆河县资金,调整插花村,修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实施细则。十一届33次会议讨论筹备2002年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工作,改造农村直排式厕所,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十一届34次会议讨论2002年慈善“万人行”活动,实施《中山市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及行政赔偿案件处理办法》。十一届35次会议讨论通过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计完成情况与2002年计划安排草案,制定工业强镇(区)考核办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强房地产交易税征管,确定2002年土地出让基准地价。
【市长办公会议】 2001年,共召开2次市长办公会议,主要内容有:研究安排2001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暨第二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和2001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筹备工作,确定按照“一流组织、一流环境、一流水平”的“三个一流”总体要求举办2项会展。研究调整提前1至2年完成农村“五项工程”(即农桥路网建设、内河涌整治、低产鱼塘整治、“四旁”绿化与缓坡山地种果、“一区三线”森林改造)的方案,安排资金,早出效益。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召开全市工业现场会议和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部署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工作。制定《关于加快和统一我市变电站10千伏出线和各镇区工业园(区)内10千伏供电线路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快镇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强调“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园区建设标准,明确工业园区设立的条件,通过简化立项手续、给予工业用地优惠扶持政策及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步伐,促进工业进园入区和集约发展。至年底,已办立项的工业园区25个,包括1个国家级开发区(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2个省部级工业园区(小榄工业区和石岐民营科技园),总规模面积近8万亩,形成了以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和国家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包装工业基地、国家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等“一区一园三基地”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12.04%,增长12.26个百分点。
【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外经贸持续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提高涉外服务水平,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继续实行外经贸联席会议制度,简化办事手续,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大户和重点台资企业,在通关、退税、报检等方面给予优先待遇和政策倾斜,开辟绿色通道,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坚持与重点出口大户挂钩联系制度,实行各级领导责任制,分片包干,定点挂钩,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春、秋广交会为载体,扩大直接远洋贸易,组织企业赴香港、新加坡、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招商洽谈会,加强经贸往来。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出口总额43.58亿美元,增长18.5%,增幅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达65.18%;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增长13.5%。
【扩大内需,会展经济蓬勃发展】 实施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走出去”战略,全年组织10次大型会展经贸活动,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先后成功举办2001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广东中山(成都)经贸洽谈暨产品博览会、2001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暨第二届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首届中山市农业博览会、广东(中山)科技合作暨成果交流会、第三届华南国际包装印刷工业展览会暨招商洽谈会、2001中国(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中国首届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承办2001粤台经济技术交流会、第七届中国(中山)菊花品种展览会等多项经贸活动。观展人数累计达130多万人次,签订投资或贸易协议金额达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带动旅游、娱乐、餐饮服务业的营业额大幅上升,有力地促进中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五项工程”,11月,召开市长现场办公会议,检查验收农村“五项工程”的实施情况,各项工程均取得显著成效,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2001年,全市新建4米以上农路261公里、农桥159座、涵闸69座;整治改造低产鱼塘4.2万亩,其中达标鱼塘2.7万亩;投入资金1628.94万元,整治内河,共清疏河涌32条101.8公里;投入资金585.2万元,改造和套种森林面积6327亩,抚育11450亩,植树70万株,乡村“四旁”绿化植树31.5万株,总长度331.3公里,缓坡山地种果2250亩,签订合同4799亩。
【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放开搞活第三产业,推动流通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搞好市场建设。以连锁配送、超级市场及专卖店为特征的新型零售业态成为主流,以经销代理制为特征的批发业发展加快,万佳、普尔斯马特等大型流通企业进入中山市场,促进了各种流通业态的竞争和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点建设和设施管理,扶持和引导民营旅游企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促销取得新进展,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5.27亿元,旅游创汇14.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4%和17.94%。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成功举办广东(中山)第五届房地产展销会,销售面积达20.0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4.45亿元,全年房地产投资与交易分别增长45.8%和11.66%。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0.6亿元,增长9.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3%,成为推动中山市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位主要力量。
【推进各项改革】 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公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市属企业转制面达98.6%,转制企业实行属地管理,经营状况好转。开展市、镇两级行政机构改革,实行市直机关和镇区机关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启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铺开市属事业单位脱钩改制工作。机构改革后,行政事业编制机构、领导职数分别精简了20%、30%和11.7%。实施市属机关公务员统一收入分配制度。开展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将75%的立项决策权下放到各镇区,压减政府审批项目达45.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贯彻《广东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制定《中山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社会保险费实行综合费率征缴的通知》,改革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实施市级统筹制度,初步建立起地税征缴、银行分录、社保运作、工商配合、财政监督的管理体系。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险种实行综合费率征收,综合费率由21.5%下调为18%,全市总参保人数达200多万人次,比上年增加90万人次。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和养老金社会发放率分别达到99%和100%。推进医疗保险改革,1月起实施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救助金制度,制定《中山市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医保范围覆盖至非公有企业及其员工,全市参加医疗保险54.82万人,基本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以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及医疗保险救济金为辅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科教兴市】 加强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成功举办广东(中山)科技合作及成果交流洽谈会,签订校企合作项目54项,科技经费投入4.91亿元。探索建立多渠道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4家,技术创新能力继续提高,科技成果属国内首创、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的28项,属省内首创和省内先进的2项,12家企业获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计划单位。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全年引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2万人。实现高职中教育规划,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相补充的教育体系。
【督办催办】 加强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专项督查工作,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及市政府领导交办事项,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过程中的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处理涉及各镇区、各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投诉事宜。2001年,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222件,专项督办市政府领导批示事项70多件,督办催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64件,处理基层和群众投诉事项158件。
【政府办公室工作】 政务公开 从4月起,每2周的星期一在《中山日报》开辟“政务专版”栏目,刊登政策性文件、需要群众周知的政务事项和反映民意的文章,全年共刊出18期、发布111篇重大政务信息。在中山政府公众网定期发布重大政务信息、法规文件和招商推介等资料。
信息工作 全年收集各镇区、各部门政务信息500多条,选110多条刊登在《政务动态》、《中山经济》、《参阅资料》、《督办专报》等内部刊物上,为市政府领导掌握社情民意和交流部门、镇区之间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中山信息专报》的形式向省政府报送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信息13条。
小汽车定编工作 重新核定转制企业的性质并进行“解编”,将《定编证》转为《使用证》,为40多家企业近300辆定编车办理了“转制”工作。按照机构改革后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分步分批重新核定各单位的小汽车定编指标。制定《小汽车定编工作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编制《办理小汽车定编业务一览表》,加强业务指引,提高办事透明度,为群众提供方便。2001年,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办理申购小汽车指标984个,办理定编车辆的报废、过户手续312件,补发遗失证件144件,为外资和私营企业办理未列定编使用证707件,年审《定编证》近5000件。
【信访工作】 完善和落实领导包大要案制度,全年落实领导包案25件,减少了越级上访事件。全面检查镇区和市直8个信访重点单位的信访工作责任制、领导包大要案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日常信访工作制度、信访信息报告制度和信访档案工作制度等6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促进信访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信访反映》内部刊物上总结推广部分镇区的信访工作经验。加强重大节日和重大会议前的排查预测。拟写《住房相关问题信访情况》,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399件,比上年减少11.1%;立案423件,立案率21.1%;结案404件,结案率95.5%。其中来信1584件,增加1.9%;来访815批2406人次,批数与人次分别减少28.9%和36.3%;集体到市上访89批1137人次,批数与人次分别减少28.8%和47.4%;集体到省上访17批186人次,批数和人次分别减少51.4%和43.6%。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干部作风、社会治安、劳资纠纷、住房困难及办证、外嫁女权益、企业转制等问题。编发《信访反映》12期,《信访情况通报》16期,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信访信息60条,向省信访局报送信访信息35条。2001年,市信访局被省人事厅、省信访局联合授予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林乐源被评为全国优秀信访工作者和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1年中山市信访情况一览表
单位:件
项 目
|
2000年
|
2001年
|
增长率(%)
|
信访总数
|
2700
|
2399
|
11.1
|
来信
|
平时来信
|
1507
|
1562
|
3.6
|
市长专邮
|
47
|
22
|
-53.2
|
合 计
|
1554
|
1584
|
1.9
|
来访
|
平时来访
|
568批
|
342批
|
-39.8
|
2227人次
|
1178人次
|
-47.1
|
市长接待日
|
578批
|
443批
|
-18.2
|
1550人次
|
1228人次
|
-27.2
|
合 计
|
1146批
|
815批
|
-28.9
|
3777人次
|
2406人次
|
-36.3
|
市领导阅批来信及信访材料
|
414
|
496
|
+19.8
|
5人以上集体上访
|
125批
|
89批
|
-28.8
|
2162人次
|
1137人次
|
-47.4
|
5人以上到省集体上访
|
35批
|
17批
|
-51.4
|
330人次
|
186人次
|
-43.6
|
在机构改革中,原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更名为中山市信访局,建制由副处级晋升为正处级,由市政府办公室代管部门变为市政府管理部门,负责信访工作,业务上同时接受省信访局和市委办公室、市府办公室的指导。市信访局内设办公室、办信科、接访科,其中接访科对外称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室。机关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1名,后勤服务人员1名。(吴剑安 萧亦充 卞树勇 梁细荣 张育辉)
附:2001年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名单
秘 书 长:苏伟强
副秘书长:朱鉴开 张国安 张国基 谭振东 仇锦荣 黄国庆 方炳焯
2001年市信访局正、副局长名单
局 长:周小军
副局长:林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