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桑梓情深 华侨兴校——图文共话中山华侨中学历史
【作者】岑健灵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17-04-17 【点击率】2147次

 

    中山(香山)是著名的侨乡,近代以来许多中山人漂洋过海,远赴澳洲、美国等地打拼。然而心系故乡始终是海外中山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通过努力打拼、发家致富之后,总是不忘为故乡做贡献,华侨的身影也一直活跃在中山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中山大部分的学校都与华侨有着不解之缘,华侨办学成就斐然。
    在众多的侨办学校里,中山市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虽然“年轻”,但教学成果优异,在省市都享有盛名。它的创建与发展史,是中山华侨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的最佳诠释。提起“大侨”(侨中高中部)和“小侨”(侨中初中部)这两个关于侨中的别名,相信很多中山人都不会感到陌生。那么,关于侨中的历史,你又知道多少呢?
    1954年9月,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牵头发动华侨捐资创办了“石岐市华侨中学”,校址位于石岐元兴街1号。
    1957年,时任中山县副县长的秘鲁归侨伍少庭,联合郑伯龄、方若樵等人在沙涌创办了“中山县华侨中学”。1959年1月,因县市建制变动,“中山县华侨中学”并入“石岐市华侨中学”,统称“中山县华侨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办学校受到极大冲击和严重摧残,大多被迫改名或停办。
    1967年初,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山县华侨中学更名为“中山县红旗中学”。
    1968年11月中山县红旗中学解散,并入石岐一中,学校停办。1969年至1970年原校址先后更名为“中山县红卫中学”“中山县第三中学”。
    1979年12月,县政府决定复办中山县华侨中学,此时的侨中只剩下“一幢斜楼,几间平房,椅残桌破”,条件十分简陋。香港实业家蔡继有了解这一情况,当即表示要尽力复办侨中。他带头捐出巨款,奔走海内外,联络海外乡亲,敦聘校董,筹集资金,倡议设立“中山县华侨中学教育基金会”,很快筹集到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建设。新校舍于1982年3月建成开幕,复名为“中山县华侨中学”。同时县政府定侨中为县重点中学,后更名为“中山市华侨中学”。
    1994年6月,市侨中被授予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
    2000年9月,位于石岐大沙南路1号的市侨中北校区(高中部)建成开学,占地170亩。现在侨中高中部已全部迁往北校区,形成了南校区初中部、北校区高中部的格局。
    2006年8月,中山市华侨中学英才学校成功开办。
    2007年10月,市侨中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确认,被授予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六十多年春华秋实,栉风沐雨,市侨中的发展离不开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由华侨华人和港澳侨胞组成的校董会,长期支持学校发展,把办好学校当作自己的人生事业,不遗余力,不离不弃,堪称全国典范。
    近几年来,随着市侨中初中部的改建完成,高中部的逐步扩建、完善,学校拥有着南北两个校区,师资优良,成为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这所集众多华侨之力创办起来的学校,也以其优异的办学成绩回馈社会。1960年,侨中首届高中毕业生130多人参加高考,就有120多人被录取;自2002年至今,高考中考连年丰收,屡创佳绩,侨中学子秉承“自强不息,敢争第一”的校训精神,创下了“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的佳话。

 


《华侨中学校刊创刊号》
 

建校初期的侨中校舍
 

1979年侨中复校
 

1985年侨中31周年校庆暨建校第三期工程竣工典礼
 

80年代侨中正门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山市档案馆馆藏及中山市华侨中学官网

 

上一篇: 中山咸水歌:地道水上人家的百年咏唱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狂欢与烦愁,看七十年前中山人过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