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工作】 简况 2007年,是深入推进“十一五”规划,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年,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全市宣传工作以迎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大战略目标,落实各项任务,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两个适宜”和谐中山提供思想保证、舆论引导、智力支撑和文化条件。以“创新、发展、责任、和谐”为主题,推动建立宣传系统与职能部门、镇区、工商企业界及高校的交流联系制度。发挥《城市论坛》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小榄、港口、大涌、古镇等镇区的论坛,拓宽广大市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开展机关干部下乡调研活动,了解市情,服务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抓好宣传队伍建设,开展“三基”(基本政治理论、基本业务素质、基本职业精神)教育活动,打造学习型、和谐型、廉洁型、创新型、事业型的“五型”宣传干部队伍。市委宣传部获中宣部征文奖、省“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全省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理论宣传三等奖等30多项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
思想政治理论建设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要求,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通过收看直播中央宣讲团专题宣讲、邀请省委宣讲团成员现场宣讲,组织市委中心组成员、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发挥市委讲师团作用,到各镇区和有关单位宣讲70多场次。开辟《中山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十七大报告解读专栏、中山文明网重要言论栏目,刊登专家文章近100篇。举办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征文活动,收到市内外文章300多篇。以党委(党组)中心组为龙头,开展全市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教育。安排中心组集中学习专题10个,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3次,其他各级中心组集中学习超1000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十一次人代会报告专题辅导50多场,强化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的解读和宣讲。依托驻村干部举行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建设“两个适宜”和谐中山专题宣讲200多场,受教育干部群众超7万人次。围绕专业镇发展与产业(企业)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慈善万人行等专题,开展对策探讨和应用性研究。举办专业镇发展与产业文化征文活动和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山古镇)高级论坛。近200篇理论文章在地级以上权威刊物发表,其中《论香山文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蒙作用》等被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组织开展党的十七大、全市经济社会六大战略目标、《珠江潮声——来自珠三角城市的报告》、江浙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建设等系列新闻宣传活动。完成食品安全、提高行政效率、重大节庆日和会展活动的专题宣传报道。加强与南方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合作,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网页。强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指导办好中山网,做好互联网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制定《关于设立新闻发言人和规范新闻发布工作制度的意见》,规范新闻发布工作。24个镇区和89个市有关单位配备新闻发言人113人,基本实现新闻发言人“全覆盖”。印发《中山市新闻内参报送暂行办法》,拓宽内参信息报送渠道。举办培训班,引导领导干部应对重大和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组织召开对外宣传工作座谈会,整合涉外工作部门资源与力量,构建“大外宣”格局。应对形势发展需要,做好港澳台及境外记者在中山的采访工作。
文化名城建设 2007年,启动文化名城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的工作要求,7月,成立市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的意见》。11月8~15日,举办首届孙中山纪念周系列活动,编辑出版《孙中山著作丛书》,开通孙中山资料数据库。参与摄制反映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杨殷革命事迹的故事片《义薄云天》。主办“传承博爱,共建和谐——慈善万人行20周年理论研讨会”,专题研究文章《博爱精神与和谐文化的成功实践——对“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几点思考》在《中国红十字报》全文刊发。加强对飘色、咸水歌、菊花会、醉龙、狮鹤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实施文化精英、文化精品、文化精神“三精”文化工程,组织开展新农村文艺创作下乡采风活动和镇区文学专版大赛,创作一批具有浓郁中山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歌曲《神话中国》组歌中的《女娲补天》和歌曲《大沙田的传说》获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剧《海外中山人》系列片获入选作品奖。落实《中山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工程项目扶持办法》,投入17万多元资助《书法简明教材》、《岭南藏珍清瓷瑰宝》等9个(种)文学艺术类作品。加快建设市博览中心、特色博物馆群和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市属新闻单位,加快推进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工作。承办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工作、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希望的田野——美术家眼中的广东农村”镇区巡展、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赛、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广东新农村建设文学创作工作会议、广东省第四届水彩画展、“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小榄”等文艺活动。举办伟人故里文化行、余秋雨中山文化行、中山籍当代岭南文化名人回乡省亲、香山之夜(中珠澳)新年诗会、中山——洛阳书法联展等活动。组织召开2007年市文化艺术顾问会议、在京中山籍文学艺术家座谈会,邀请中山籍北京文化名人观看经典粤剧《山乡风云》。总结推广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经验,协调开展广东省第八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举办第六届中山读书月、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及第二届社区邻居节,开展读书、电影、健身舞、曲艺、书法、摄影等文化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突出和谐内涵,修订文明创建活动的标准和条件。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编印《现代公民读本》和中山市公共场所公民行为文明综合指数及测评方案。宣传见义勇为的武警战士崔海涛、“6·15”九江大桥船撞桥事件中奋力救出10人的板芙镇梁福根、梁华根兄弟的事迹。开展“同享文明 共建和谐”、公民文明行为规范及市十大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表彰2005~200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文明镇(区)19个、文明单位532个、文明村86个、文明社区95个和文明户标兵125名。以“平安·活力·和谐”为内容,组织召开全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启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十项工程”(建立健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摸底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总结和推广一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资金投入,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公共卫生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动,开展农村道德评议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党员带头致富和“一对一”帮扶农户活动,开展农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艺采风和创作活动,开展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移风易俗和“阳光老年”活动)。开展“关心特殊家庭孩子健康成长”系列活动,发出《“十帮”青少年健康成长倡议书》。在青少年中间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乡土教育、市情教育和民俗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创“空中家长学校”(通过信息网络媒体,构筑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校之间全天候、全方位沟通交流的平台)。7月2日,在中山召开的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中山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高度评价。
社会科学研究 制定《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中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人才库和学科专家组建库工作,召开市社科理论界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举办孙中山思想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联办“传承博爱,共建和揩”理论研讨会,总结20年来开展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实践经验,探讨博爱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重点突出孙中山研究,平安中山研究,“三农”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做好规划立项、调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和推介优秀调研成果,评审、表彰2005~2006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改版《中山社科》,创办《社科学术资讯》,组织开展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的科普周活动,通过现场咨询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推荐优秀社科读物、送书下乡、社科专家笔谈等40多项科学普及活动,市民6万人参与,推动社会科学的普及。
文学艺术工作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文化名城等中心工作,创作以“三农”和基层文化生活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参加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省第三届油画展、省第五届中国画展、省首届民间乞巧赛艺会、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等,获省级以上奖90多人次。举办“彩墨融情”——台湾纪游·两岸三地书法篆刻作品展、2007粤港澳民间艺术表演邀请赛、全市青少年原创文学作品大赛、中山新民歌创作演唱会、中山慈善万人行20周年历届藏品图片展等200多项文化活动,文化下乡、下社区400场次,观众10万人次观看。收集和初编《中国对联集成·广东卷(中山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山卷)》,编纂出版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黄圃飘色》。
组织10多批文艺家400人次到省内外10多个城市或乡村采风学习,观摩第十八届澳门艺术节、中国(武汉)第八届艺术节及在深圳演出的美国百老汇经典音乐剧《42街》等活动。举办摄影艺术、舞蹈、玉器收藏等专题讲座或培训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本地文艺创作水平。与省文联《粤海风》合作出版《粤海风·文化中山》。成立三角镇文联、诗歌学会,完善镇区文联和文联网络。吸收专业人士加入文艺队伍,培养文艺新人。(吴新建)
附:2007年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领导名单
部 长:王远明(1月止) 丘树宏(1月起)
副部长:刘少山 郑锦源(10月止) 黄红全 尹绪忠(11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