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城市文化建设初探(1999年11月30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14 【点击率】920次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诸方面,涉及发展规划、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功能的扩展,城市形象对城市的发展巳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城市形象意味着城市拥有较强的知名度、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塑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文化建设,是既包括具体的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又包括抽象的城市文化品味和氛围;既包括城市历史风貌和发展传统所凝聚而成的民风民态,又包括其特有的发展模型所演变而成的城市精神理念。城市文化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各行各业,城市文化又是气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文化意义上进行考察,更能够把握一个城市的本质。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建设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是塑造中山新形象的灵魂工程。

  一、中山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有利条件

  中山既是一个新兴城市,又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建设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一)优越地理位置。中山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富饶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距广州86公里,东与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至香港仅为54海里,东南面与珠海市接壤,毗邻澳门,西邻江门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山能够吸取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丰富和充实自已文化的内涵。

  (二)丰富的文物古迹。中山的历史源远流长,有4000年的文明史。中山的许多古建筑艺术,如“宋帝遗址”和“侍郎故里”等牌坊及烟墩花塔和西山寺等都闪烁着灿烂的历史光辉。当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故乡留下他亲自设计的故居和亲手栽种的酸子树,更是璀璨夺目。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中山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将使中山的城市文化建设更具有历史底蕴。

  (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中山地方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源远流长。中山粤剧的演出可以追溯到清同治以前。到了1986年,中山市粤剧团年上演达300场以上,为全省粤剧团之冠。中山话剧集艺术性与娱乐性为一体,深受群众欢迎。中山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有民歌、舞龙、舞狮、舞鹤、飘色、赛龙舟等。自1988年起,每年都在农历正月初七日举办慈善万人步行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筹集善款,此项活动已逐渐成为中山特有新民俗文化。

  (四)比较坚实的经济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排列前50位。全市基础产业和设施日臻完善,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为中山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五)决策层日益重视。单就文化设施方面,市政府就多次召集有关部门集中商议可行性方案,市长办公室会议上也多次就中山市文化设施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并在1996年对“九五”期间中山文化设施建设作了部署,确定了具体建设项目。特别是1999年初制定实施《中山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更是充分表明了中山市决策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二、中山市城市文化建设应具备的内涵

  一个城市的成功形象应该具备鲜明的个性,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在形象方面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高度概括的本质化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是通过城市个性文化这一较深层面折射出来的,为此,中山城市文化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具有鲜明的名人城市特色。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主要内涵,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几乎都是国际文化中心,其文化构建均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先生生前生活、战斗过的许多场所都可以成为丰富城市文化的良好素材。我们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表达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理想、事迹和人格的机会,使生活在中山市内的中山人时时以孙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自己。当然,我们还要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那种鄙薄传统、盲目模仿的做法,绝非明智之举。

  (二)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气派。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永葆其魅力,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的结果必然使城市萎缩与出现危机。中山文化一直有兼容并包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使这种品格更显鲜明。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既包括一个城市对外界文明成果的引进与吸收,也包括一个城市的豁达宽容姿态。中山应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使国内国际的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和融合,这样多层次的文化层面,多元化的文化结构,将使中山市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更加充分,也将极大地促进中山融入世界的文化潮流中。在塑造中山形象时,策划者和实施者要勇于开放自我和学习他人,吸收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在开放自己的同时也为他人造福。对外来的不同意见、不同方式的自己尚未理解的事物持宽容态度,允许在当地实验、嫁接,营造一个新城市独有的文化气派。

  (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个城市朝气蓬勃的象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凝聚力装点了城市门面,丰富了城市的内涵。提高中山的文化凝聚力,首先就是要为各类人士、各种文化形式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当众多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涌向中山时,中山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将不可同日而语,也为高层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均衡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当前中山在这方面与现代化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逐步向大城市学习,使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作为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重点是以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繁荣为基础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社会风尚标准。建设系统的中山城市文化,就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其中包括三方面:一是普遍的教育程度。从世界范围来讲,市民接受学校教育是一个城市社会风尚的基础工程。中山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应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发展趋势来看,全市接受大学教育的公民应占15%以上。二是良好的社会公德。全市公民在公共场所要做到文明礼貌,谦让和气,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三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城市新形象的窗口,全市各行各业应以其优质高效的服务展示中山文明进步的新风采。

  三、中山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我国一些城市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某种误区,即以为建设几座亭台楼阁,就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化了城市形象。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形象到底如何,无不与城市公民的素质紧密相联。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参与主体,要使城市文化特色真正具有吸引力,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切实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这是构建中山城市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中山市民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要花大力气改善这种状况,培养出具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的市民来。为此应该适当增加教育的投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鼓励企业、个人集资办学,发展民办学校。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全市营造一种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提高文化品味。中山地方文化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有典型的务实性和平民性,改革开放以后其消费性、开放性也进一步增强。中山文化的主流是轻松活泼、隽永写意的大众娱乐文化。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中山也应坚持这一特色,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与此同时,还应逐步引导市民提高文化品味,使他们能够欣赏并喜爱芭蕾舞、交响音乐、经典文化作品,营造中山一个高雅向上的人文氛围,以防重蹈早期工业化国家被人文素质极差、艺术品味平庸的“实利阶段”所左右的覆辙。

  (三)切实搞好城市人文景观的规划。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山优美的自然景观相对较少,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现有中山的环境上,注意尽早实施“一区三线”改造工程。把孙中山故居建成一个旅游、观光、休闲的胜地。在改造旧城区时,注意文化韵味的渗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衬托下熠熠生辉。在实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中,要特别体现出一种强烈鲜明的名人城市特色。

  (四)建立合理使用人才,鼓励多出成果的社会机制。这是中山城市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配套措施。中山今后应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政策规定,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缺口较大的金融、外经、高科技、文化艺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出国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要认真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居住和工作条件,制定落实各项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要大胆走出去,按十五大要求提出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吸引省内乃至国家的著名高校到中山建立实验基地或同中山高科技企业联手攻关科研项目,为中山早日实现现代化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文化建设投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山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均有大幅度增加,但与很多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应尽快投建。市新华书店的展书面积也与中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称,应有一个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中山要重点扶植和组建一二个具较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才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城市整体文化素质。此外,还要大力扶植中山粤剧及民间文化,力争形成中山文化的“拳头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塑造中山城市形象,扩大与周边城市的交往,这也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山文化自身的发展。

  总而言之,塑造中山新形象,不能将思维仅仅停留在“绿起来,亮起来,高楼大厦建起来”,而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和谐、向上、高雅的文化氛围。在塑造中山新形象时一定要抓文化这个灵魂,铸造文化个性,唯有如此,中山才能在未来崭新的21世纪中展现给世人更新的风貌。(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彭晓新)


1999年11月30日

上一篇: 名人城市的文明历程(2000年1月1日)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市经济作物生产情况的回顾(1991-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