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城市的文明历程(2000年1月1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13 【点击率】344次


  新千年元旦已经飘然降临,我们怀着对新千年无限的祈盼和振奋的心情,不禁回首中山市 全国唯一的以名人命名的城市自立县以来所走过的800多年的历程。在这800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山(香山)由一个孤悬大海的贫穷小县逐渐步入富庶文明的轨道,在较短的时期里出现了众多令世人仰慕的杰出人物和学者名流,其代表是近代中国三位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

  一、沧海桑田巨变

  中山古称香山岛,因其“地多神仙花卉”而名。距今约5000多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香山岛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其境域仅为今五桂山和凤凰山(今为珠海市)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由石岐至澳门一带陆地。由唐朝开始,由于珠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在周围不断沉积而逐渐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变为低山丘陵与冲积平原相连的三角洲,其中由大海变为冲积平原的土地约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人们把宋元两朝成陆的地方称为西海十八沙,位于今小榄、东升、坦背、横栏等镇区内;人们把于明朝成陆的地方称为东海十六沙,位于今东凤、南头、黄圃、阜沙、三角、浪网、民众、港口等镇区内。至清朝,在今港口以南、磨刀门水道以东的板芙、神湾、三乡、坦洲一带成陆为西南部平原。冲积平原的迅速扩展,使石岐以北的土地逐渐与顺德和番禺县及大陆连结起来,成为具有七大河道和三大出海口门的珠江三角洲南部。至民国时期,从南朗涌口门至翠亨长沙埔沿岸和坦洲西南部沿岸的沙坦已淤浅。至解放后的60年代始至80年代,先后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进行了围垦,使中山的土地向东部海洋延伸。至1990年,共围海造田约5.8万亩,其中于80年代后完成的约2.68万亩。1999年,全市总面积达1800平方公里。

  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均只设为香山镇。其时香山镇的境域,包括今石岐、沙溪、大涌、南区、深湾、三乡、神湾、石塘、翠亨、五桂山、南朗、张家边和珠海市的山场、前山、唐家、下栅一带地方。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始设香山县,并把南海、番禺、新会3个县濒海之地划入,隶属广州。民国后直接隶属于广东省。民国14年(1925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以孙中山先生之名易改香山县县名,以纪念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

  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山县的行政建置仍沿旧制,其辖境减少原辖属的澳门。1961年10月,中山县划出于1953年4月已分立的辖属珠海县,1958年10月,将小黄圃、高黎2个乡划归顺德县,1959年7月再划出辖属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归番禺县,1964年5月将特沙大队(原属横栏公社)划归新会县。1965年7月划出斗门、乾务、白蕉等3个公社和平沙农场归斗门县。经过多次土地的划出,至1965年8月,中山的陆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876.75平方公里,缩减为1683平方公里。先后划出人口30万。


  二、文明成果彪炳

  中山(香山)自建县之初起,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经历了从农业下等县 大县 模范县 特等县 城市等5个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也勾勒出中山的文明进程。

  香山县建县之初原是由一群海岛组成,包括从南海、番禺、东莞、新会4个县划入的部分海岛在内,彼此没有陆地相连,可耕地少,人口稀少,只有近万户人口,主要是落后的半渔半农经济,故在南宋、元、明几个朝代均被列为下等县。清朝顺治和康熙初年间,由于清朝实施“海禁”和“迁界”及海盗为患,许多岛民被迫违禁下海,或离乡背井,或迁徙他乡,或远渡重洋而“穷困无归”。

  直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于沙坦的迅速大量淤积,同时注重了休养生息,加上中原移民的多次迁入,使全县人口大增,其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也使香山县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广东肥沃之区,摆脱了下等县的经济地位。于是,香山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县同列为大县;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这个大县地位一直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撤县建市止,长达160年。至民国18年(1929年)2月,中山已被誉为“鱼米之乡”,粮、油、糖、蚕丝、蔬菜、水果等品种较齐全,禽畜、水产、林产品种丰富,且有不少名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和港澳市场;全县的地方财政收入“竟及贵州一省”。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且“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为由,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香山县在立县初始建城池,但至清末,城区也仅1.5平方公里。民国时期,于1921年开始拆旧城、筑马路及扩建县城。1937年12月,因日本的入侵,停止了中山的模范县制。尽管如此,从此之后,中山的经济文化一直稳居全国的重要地位,所以于1948年11月,广东省政府再定中山县为全省示范县。1949年,城区面积扩展至4平方公里,成为驰名珠江三角洲的南方商业城镇,被称为“小广州”和“小澳门”。此时,中山县的产业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至1949年,全县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2%。

  1950年4月,中山县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虽然中山逐渐分出珠海县、斗门县(大部分)和划出部分地方归番禺、顺德、新会等县,减缩了县的规模,但全中山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等四大经济指标仍位于全省100多个县的前列。特别是自1979年起,中山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大胆引进外资,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及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对全省、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推动作用。1982年,中山县农业人口年人均分配收入达601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列为全国富县之一;并逐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形成了市属工业和乡镇企业两根工业支柱,后者还成为中山经济的半壁河山。1983年,中山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剧增为75.7%,成为以工业为主体的县。

  1983年12月,中山获准撤县改市,步入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进程,至80年代中期始因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名闻于世。1988年1月,中山在省内率先再获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在交通、邮电、教育、城市建设、居住问题等多个领域中位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198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20元,人均已超过800美元,因此而获国家统计局列为我国首批36个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至1990年,中山市已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型经济的县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型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三大产业齐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的中等城市。至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现行价)249.0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602.7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26.23亿元,工业总产值(含村及村以下,按1990年不变价)576.55亿元,其中工业品出口产值占45.8%;出口创汇29.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1984年,中山开始实施以市区为中心发展城镇的组团式城市建设方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策略,注重环境保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文明进程。至1998年底,中山城区建成面积扩至23平方公里;全市累计已建成住宅小区143个,建筑面积868.48万平方米,住房6.08万户,基本解决城乡群众的居住问题,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25.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4.53平方米。中山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果显著,1994年成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5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成为全国园林城市,1997年荣获当年度联合国“人居奖”,1998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山市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20.5%,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全市从幼儿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1995年成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1997年成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71元,市属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为1.17万元,全市农村均通过小康达标验收。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文明进程,中山的社会发展的文明历程也赫然可辨。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自南宋以来的几次中原移民,特别是宋宗室的落籍中山,使香山孤岛的土著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的显著标志是为数众多的名人辈出。

  明代中叶后,中山(香山)的文化教育逐步兴起。明嘉靖年间的科举渐盛,全县出了16位进士、180多名举人,其代表者有著作多达460卷及主修明朝的《广东通志》的主编黄佐和担任南明唐王朝首辅的何吾驺等。到近代,由于中山(香山)特殊的毗临港澳的地缘和华侨众多的人缘条件,“开风气之先”,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较早,孕育了民主革命的思潮,产生了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出现于1853年9月的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小刀会领导者刘丽川(谿角村人),出现了容闳、郑观应等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和倡导著名的洋务运动的少数有影响的实业家。其中的容闳是中国第一位在外国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士和博士、中国第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郑观应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一个,他所著的《盛世危言》为后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起到了先导的作用。再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先后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组织 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他倡导的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实践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的主张,香山出现了“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北台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朱慕飞(西桠人)及近百名航空人员,他们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谱写出光辉的中国航空历史,香山县因而被誉为航空之乡。自孙中山起,中山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出现了五位总理级的人物,他们是:任中国同盟会和国民党总理的孙中山,任北洋军阀政府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多次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和考试院院长的孙科,以编著《万有文库》、《四角号码检字法》、《王云五大辞典》等书籍和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而享负盛名并官至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的王云五,1921年获选为全县首任民选县长并于1948年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的吴铁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出现了华南地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并于1921年就加入中共的杨匏安、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中共六届政治局常委会候补委员兼中共中央军事部长杨殷等。此外,中山还出现了许多全国著名的大企业家和科学文化界的人物。如中国第一企业家唐廷枢,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四大百货公司 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的创始人均为香山人,清朝首任檀香山领事程利,香港富商杨志云和郭德胜等。还有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在上海创办我国首间音乐学院的萧友梅,一代影后阮玲玉,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和导演郑君里,广东音乐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和演唱家及改革家吕文成,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渔业之父”的陈同白,获世界乒乓球赛三连冠的江嘉良等世界冠军。

  处于城市发展阶段的中山市充分发挥名人城市、人杰地灵的优势,弘扬孙中山先生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从1983年起,广泛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活动;自1988年起,率先开展“慈善万人行”活动,已筹得善款累计达2.23亿元,不断营造闪烁着孙中山所倡导的“博爱”精神的爱心工程。从1990年起,通过开展评选“十杰市民”的群众活动,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的共同进步。1998年6月,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经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作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重大典型经验向全国推介。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中山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的活动。1999年9月17日,中山市终于成为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在新千年里,中山市将以其轻工业与第三产业发达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幅射并重的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名人城市的风范谱写名人孙中山故乡新的文明历程。(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吴冉彬)


2000年1月1日

上一篇: 中山市证券业发展历程回顾(1999年7月)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城市文化建设初探(199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