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09 【点击率】886次 | |||
现在,珠三角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已经形成共识,在2010年,珠三角地区应率先进入现代化。中山无疑地必须更率先实现这一目标。在现代化标准指标体系中,实现难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必须达到50%”。现简要分析如下: 1998年,中山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是38.2%,与标准值50%相比,相差近12个%,差距大,实现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72年的17%提高到1998年38.2%,主要是靠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实现的。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47.9%下降到1998年9.7%。现在第一产业下降空间不大了,最多还有4%~5%,第三产业再要提高在GDP中的比重,只有靠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加速增长。不超速,其在GDP中的比重是不可能大幅提高,因为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多只能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2%~3%,余下的8%~9%必须通过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来实现。 1978~199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份额(以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是21.2%,第三产业在GDP中份额的年均增长率是16.9%,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二产业4.3%。现在要一反常态,使第三产业超速于第二产业,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在产业政策上作重大调整是不可能实现这一指标的。 如果中山要在2010年实现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50%,那么第三产业应比第二产业提高多大的发展速率呢? 经测算,1998~2010年,如果第二产业在GDP份额的年均增长率为10%时,第三产业必须以年均13.7%的高速增长;如果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2%时,第三产业必须以年均15.1%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如果要在2010年实现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达到50%这一指标,那么第三产业必须以比第二产业高3%的速度增长。 如果要使这一指标提前在2006年实现,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0%时,第三产业平均增长率为15.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2%时,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7.8%。即第三产业必须比第二产业高出5%~6%的速度增长。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只要我们把中山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定在2010年前,那么,必须积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其发展速度至少高于第二产业3%左右。 另外,第三产业优先增长是由中山社会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有其内在的必然依据。包括个人需求在内的社会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社会需求内部结构的变化,影响和决定经济结构的演化;反之,经济发展催化着社会需求构成的演变。社会需求的变化大致有这样一个规律: 物质需求为主→服务需求为主 个人服务为主→社会群体服务为主 因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层次的生存需求逐步地向高级的心理满足为主的需求递进。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社会群体,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产生了巨额的社会服务需求。当金融、交通、通讯、教育、科技这些社会服务需求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由量变引起质变,使第三产业增长超过第二产业,并逐渐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大的产业。现在我们正在逼近这一质变的转折点,因此,无论从中山现代化,还是从经济结构演变来看,积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是新世纪中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与继续推进中山的工业化,是并行不悖的。中山工业化处在后期阶段尚末完成,而且发展不平衡,在新世纪初,仍然要花大力气来推进中山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了,就会对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才有依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因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从第三产业自身的特点出发,第三产业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市场结构。众所周知,工业市场是外部化的,它主要不是为满足当地需求而生产的,因此,它基本上不受当地市场的局限,而向外辐射,也就是说它的发展空间很大。而第三产业则不同,在其发展初期,主要受制于当地市场规模。按市场结构分,第三产业可以分成二个板块:当地板块和外向板块。当地板块是以满足当地人民和企业服务需求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外向板块是吸引外地人口和企业到中山来进行商品或服务消费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专业化的全省、全国性的大型市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服务业。当地市场板块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规模,因而发展的想象空间有限。而外向型板块,取决于我们的辐射能力,只要能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就用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想象空间。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必须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外向型板块,就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创出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就是要以镇区的特色经济为依托,发展出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大市场。这方面的余地很大,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机会是很大的。同时要协调外向板块中的二大产业,使之形成强劲的互动机制。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要优先解决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人才、技术的配置。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资金、外资和民间资金,三种资金的弹性是不同的,政府资金受预算约束,弹性很小;民间资金和外资弹性较大,尤其是外资,弹性更大。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工作的引导,看我们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向第三产业倾斜的投资环境。实际上,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更为倾心,因为第三产业的投资风险比较小,回报率较稳定。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外资构成中,第三产业均高于工业。只要我们工作做好了,吸引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潜力是很大的。对民间投资来说,第三产业也是一个较适宜的投资场所,其门槛低,投资弹性大,大、小资本都能找到相宜的项目。引导得当,第三产业应该成为民间投资的一个“乐园”。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人才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三产业也存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之分,其中传统产业也有个现代化、国际化的问题,因此,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懂得现代化科技、现代管理以及国际化运作的人才。(中山市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雷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