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可持续发展战略新论(2000年1月11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08 【点击率】871次


  自1995年以来,中山相继获得全国先进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及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等荣誉,似乎已经囊尽了城市环境建设方面所有的奖项,中山的城市环境建设无疑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先进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宏观层面,和世界上城市生态建设的先进的城市相比,我们就明显落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因此,我们在新的世纪里,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激励中山人民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使持续发展绵延子孙,福荫后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精神,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六大任务之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换言之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而不断充实的动态理念。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里,为了控扼自己的命运,提出了在与自然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念。在与自然斗争中,人类社会迅速扩张,几乎占领了全球所有角落。在对自然的斗争中,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了,同时也把大自然斗得千疮百孔。当这种对大自然的掠夺达到极点时,自然界开始了报复:大量农田贫瘠化,绿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水质严重恶化,各种有毒物质在不知不觉中进人了人的食物链,大气中一些有害成分以几何级数倍增,臭氧层出现空洞。不仅人类社会发展受到阻抑,连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经过这样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对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人类要继续生存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这一伟大理念诞生了,而且迅速为各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一个罕见的超制度、超国界的人类共同理念。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理念。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营造一种涵容人类社会的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柱生态的完整性,保护并加强环境系统更新能力,从而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完善并持续,从技术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使污染接近零排放,使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到极限,从而为后人留下资源储备和发展空间。从经济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断降低发展的“自然成本”,使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的损害逐渐减少,在长期努力下趋之为零,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率,使发展动力长盛不衰。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从哲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结束人与自然的对抗,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期。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从政府到市民都有“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意识,有一个先进的以“零排放”为奋斗目标的环保系统,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有一个高效的绿色技术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的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有一个优美宜人的高质量生活环境。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是要几代人不断持续努力才能实现的。我们这一代中山人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应该做好下面的工作。

  一、制订2000~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

  在这个纲要中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具体指标、实施方针、重大工程、应对措施。纲要每二年修订一次、成为滚动发展的计划。并组织中山市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监督纲要的实施。

  二、实施大自然修复工程

  在中山工业化过程中,尽管我们在环保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但还是对我们大自然母亲作出了伤害:水不清了,空气不再清新得令人心醉,车辆的噪声破坏了昔日的宁静,生物的多样性遇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工业化早期,我们对大自然的伤害程度是直线恶化的,当我们重视环保工作后,恶化得到了扼制,伤害曲线趋缓,但伤害的累积趋势仍在加深。实施大自然修复工程就是要致力于修复我们过去对大自然的伤害,把旧债还清,使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岐江河水重新清澈,空气再次沁人心脾,让我们再次生活在鸟语花香之中,让野生动物重归山林,使中山的人民与大自然亲密地和谐共生。当然,这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开一个先河,使这个信念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使生活在温馨的大自然怀抱中的子子孙孙永远记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举。

  三、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实质上是选择产业和重大项目。不同的产业、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环境效益,也会付出不同的环境社会成本。这种社会成本往往是隐伏的,而往往在战略选择中被忽略。这样制定出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有可能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导致环境社会成本的大幅提高。当我们决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原则实施时,必须以此为依据,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知识经济的大潮为我们的产业选择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新兴的知识产业基本上都是绿色产业,因为这些知识产业的主要资源是人的智力,作为载体的物质资源被压缩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如今后的分子计算机可能只有米粒般大,可能从根本上结束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对抗。因此,中山在新世纪中的战略选择应该向新兴的知识产业倾斜,使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共赢,使我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立起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业群。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监控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逐渐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只有对这一过程加以监测和控制,才能保证这个过程的健康有序运行。

  首先要深化和拓展现有的环保监控体系,使大气质量符合自然修复工程的需要,增加检测负离子等指标,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监控指标,建立配套的综合性简约指标,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及时予以公告。

  五、大力推广“绿色技术”,提高绿色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所谓“绿色技术”就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并实施“零排放”的技术。我们应采取激励与惩罚措施,要求我们的企业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有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全局的长远利益。对主动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给予要在税收政策上适当优惠,因为他们降低了环保的社会成本,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一些可采用而不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则予以经济惩罚,回收他们加大了的环保社会成本。科技管理部门也应对绿色技术予以优先立项,并在科技奖中设立“绿色技术奖”。(中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欣毅)


2000年1月11日

上一篇: 中山如何应对WTO(2000年4月4日)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发展第三产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