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是全国“田径之乡”,是国家乒乓球重点城市,又是省的田径和游泳项目的体育训练基地,而高尔夫球运动员的成绩在全国中更是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中山籍运动员有2人8次破(超)5项世界纪录,1人1次破1项亚洲纪录,5人8次破8项全国纪录,获世界冠军8个,全国冠军105个;参加省以上比赛获前三名共1483个,其中第一名576个,第二名501个,第三名406个,向省、国家输送了130多名优秀运动员。市体委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先进党总支部、精神文明单位,连续几年获省体委的“突出贡献奖”;1994年中山市还被原国家体委评为全国最佳赛区,授予全国“田径之乡”的荣誉奖。在本届省十运会中,中山市承办了11个比赛项目,而且还因地制宜首次把省一级比赛项目交由镇区承办,其中包括“三乡杯”射箭比赛、火炬区的棋类比赛和小榄镇的女子篮球赛。
近年来,为发展中山的体育事业,市体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依靠领导,坚持“人民体育人民办,办好体育为人民”的宗旨,加强体育宣传工作,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从1988年到1995年,社会支持体育工作的经费逐年递增,1997年,就有17个单位支持18个项目队的业余训练经费71万元,支持竞赛经费亦有31项次共67万元。
——办好民间体育组织,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山市体育总会成立以来,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讲质量,严把关,全市已成立了19个体育协会。协会以多种形式,发挥优势,牵线搭桥,外引内联,大力宣传体育工作,多渠道争取社会支持,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目前,全市8个单项体育协会的基金总数达到750万元。
——抓住中山市升格的机遇,加快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培养人才创造基础条件。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2亿多元(不含镇区)完善了训练中心,新建了体育中心,并先后建成了兴中体育场、中山体育馆、市体委综合楼、市篮球训练馆、市游泳训练馆、市乒乓球训练馆等一批功能齐全、设备较完善的体育设施,不仅初步满足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且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和承办了一系列全国和全省的赛事。
——着力抓好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的贯彻落实,以优异的成绩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全市中小学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从1990年的93.5%、22%提高到1995年的94.9%、29.1%;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经费亦从初办时的几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200多万元;从1990年到1995年,向省和国家分别输送了87名、4名优秀运动员。在社会体育工作方面,在实施奥运争光战略中,市体委采取“拉出去,联起来”的办法,以企业名称冠之于运动队名称或比赛名称中,宣传企业形象。在厂企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承办了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中山赛场)、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乒乓球精英邀请赛等大型比赛。1997年,又精心组织了“润迅杯”长跑赛、“三八”妇女节通往北京象征性长跑等几次大规模健身活动,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目前,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保持40多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0%。全市已有10个镇区被评为体育先进镇。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体育经济,加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经济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柱,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发掘潜力、拓展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弥补经费不足。一方面,在保证正常训练的情况下,各运动场所于早上、晚上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其余时间实行有偿服务,开展营业性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及场地出租等;另一方面,成立体育服务公司,积极开展体育咨询、体育彩票等经营活动。另外,为了加强对经营性体育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市政府已将全市性体育活动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归属市体委。因此,全市体育经济来源还是比较乐观的。
省十运会是对中山市体育事业的一次检阅,中山作为东道主之一,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全市体育事业发展作了生动的注脚。近年来,深化体育改革,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健康、稳定发展,推进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步伐,成为中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作为地方体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推进全民健身,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1997年,全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元旦长跑、全民健身万人跑、全民健身健步走、市第三届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机关干部趣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近40次全民健身赛事;承办了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省少年柔道锦标赛和少儿体操锦标赛;组织举办了中山市有史以来第一个“五一体育节”和全国排球联赛八一主场系列工作。5700多人参加的市第三届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体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老、中、青、少结合,参赛队伍人数之多、普及之广、影响之大、规模之大均超过历届市运会。全市还推广沙溪龙瑞村经验,启动“一二一”工程,开始把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社会最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的行动,并在全省范围内较早地突破了农村和家庭两个体育工作难点,常年不断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群众身体素质,在1997年首批成年人体质监测中,4080人接受监测,市镇区群众体质普遍较好。
全民健身活动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受到国家体委、省体委表彰,捧回了“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匾额,荣获’96广东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优秀奖,市政府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小榄、三乡等镇区成为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小榄、沙溪、小榄中学、市体育运动学校、市邮电体育协会等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胡永康、杨灿星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在建成14个体育先进镇(区)的基础上,1997年,全市开始了创建体育先进管理区活动,涌现出首批体育先进管理区7个。
中山曾经培养了世界冠军江嘉良等著名运动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这些人才不少来自一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山纪念中学、小榄中学、高家基小学、沙溪龙瑞小学等学校,1997年顺利通过检查评估,全部达到A级(优秀级),并被省体委、省教育厅重新命名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获得“1993~1996年度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称号;15所中小学被评为ˊ96中山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近年来,在国际体操界活跃着一位中山籍著名运动员 卢裕富。1997年,在第三十三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卢裕富与队友一起夺得男子团体冠军。1997年,全市共向上输送运动员23名;中山市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少年田径、体操、游泳、武术、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竞赛,共获得487个名次。在’97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中,以部分中山籍运动员组成的广东晨星体操队以191.5分获团体总分第一名;'97全国青少年保龄球锦标赛,中山代表队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58名运动员入选广东代表团,参加15个项目角逐,45人获60项名次奖,其中优秀运动员徐星在女子10米20+20移动靶比赛中发挥出色,以超世界纪录24环的好成绩夺得金牌;中山运动员共夺得4枚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参赛人数之多仅次于广州列第二位,获得金牌数列第三位,获得总分列第二位。
在省十运会上,中山市承办了11项竞赛和闭幕式。全市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各场馆或改建或翻新,并建成市综合训练馆、兴中体育场副场,各运动项目的训练场也粉刷翻新,添置设施器材,坦洲镇还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体育中心,三乡、南朗等镇区新建了灯光篮球场,使全市体育硬件上了一个新台阶。(程明盛 梁健强 郑泳霜)
1998年1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