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诞生的全省“十佳文化广场”中,中山怡华广场以独一无二的政管企办模式引来同业关注,中恳广场也在评选中入表扬之列。各地在交流经验中惊喜地发现,政府投资不再是群众文化繁荣必经的出路,恰恰相反,源于民间,由民间投资操办,再让政府去指导、引导的广场文化不仅充满活力、丰富多采,而且因置身于市场经济大舞台上而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政管企办是一种怎样的模式?经过3年多实践,中山的经验是:政府方向上引导、工作上指导、艺术上辅导,企业落实经费、落实组织、落实活动。事实上,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在实际操作的同时,不断自觉地思考总结提升的结晶。
1995年5月,怡华集团在益华百货公司门前花几万元搭起一个台子,出发点是想用一些热闹的大众化的露天表演吸引多点人前往当时还是空旷之地的新场所消费;中恳百货1997年开业时,岐江河畔还看不出一点商业的气息,中恳感到要吸引已经习惯了前往怡华的消费群,必须先旺人气。商家这些朴素本能的需要随着舞台的搭建,迅即上升了一个层面,商业企业在这方舞台上令自己的形象格外地活跃;政府各系统行业部门也在这舞台上找到了与大众沟通的渠道;市民们则享受了逛街购物看热闹的休闲。1995年的短短半年里,怡华舞台演出72场,平均一周3台戏;到了1997年,全年平均3天就演一场;中恳也在一年半时间里,举办了近60场演出。从刚开始怡华得每月花万元请一个专业队定期出台,逐步发展到各单位排队等候舞台安排,在这频繁的活动中,政府文化部门和企业的联系渐渐由一般的协作向导向性演变,政府更是在这种变化中摸索出一条从投资管理文化到管理指导文化的路子。
具体操作的企业由于将广场作为其经济投资的一部分,必然要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厂家赞助、截留利润等手段保障活动资金,甚至花几十万完善硬件设施,还保证每月2万元左右的维护费,换来的是一个整体有知名度的企业形象,是一个被市场认可的企业品牌。怡华广场的影响力己在省内显现,已有省电视台、省的一些知名团体及部门主动联系要前来直播演出。企业为此担负的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计划、提供优质的服务等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是综合素质得以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如今企业将办文化广场,上升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高度,提出了回报社会的思想。更加表明当社会文化与经济实力的结合达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越来越完美。
随着广场文化在中山的兴起,接踵而来的步行街广场、沙岗墟广场、西区广场……正在逐步形成气候。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在广场找到了舞台;政府与企业的协调,在广场显示了融洽;民众与社会的关系,在广场得到了呼应。短短3年时间,中山人在创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地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空间和模式,再一次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邓文 郑泳霜)
1998年12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