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似乎已听惯了这半截铁轨敲出的钟声,村里的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大家放心。如今,村里的学校说没就要没了,村民们舍不得,村干部也觉得脸上没光彩。但再艰难大家也能想通这个道理,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为了农村的将来--“铺头仔”学校(简陋的乡村学校)该退休了!
乡村学校的革命
在人们心目中,乡村学校是一座简陋而又神圣的殿堂,乡村教师更是一种苦行僧般令人崇敬的人生,他们在十分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开启着一方蒙昧,传播着知识和文明。
在1996年4月至6月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为更好地报道边沿乡村的情况,《中山日报》社组织记者走访了全市100多个边沿乡村。每至一村,记者们都会到村里的学校看看,看看那些满手粉笔灰的老师和那些身上还沾着泥土的孩子。
那时记者们的心情与社会上大多数人是相同的:边沿乡村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发展都较落后,但毕竟每个村都有一间或大或小的学校,孩子们都有书读,这是令人欣慰的。虽然许多乡村小学校舍己十分陈旧,有些教师用的还是当年斗地主留下的桌椅,虽然学校里除了粉笔和黑板就几乎没有更多的教学设备。以致当了解到三角镇新锋管理区因生源少,尤其因村里经济薄弱、教师数月领不到工资,新锋小学不得已并入邻近小学时,记者还深感遗憾。
事实上,认为每个管理区都应有一间小学,要将学校办到群众家门口,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金斗湾畔的坦洲镇共有31所学校,不可谓少,但这些学校中,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只有1所,500人以上的仅2所,多数只有200人左右。而在全市,还存在多间只有几名教师、几十个学生的“麻雀”学校、“铺头仔”学校,这类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陈旧简陋,教学设备匮乏,教师素质低,导致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山市及各镇区的社会经济均得到较大发展,“教育是强国之本”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包括海外侨胞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最大的财力来发展教育,但直到90年代初,全市仍有薄弱学校70间,改革薄弱学校任务异常艰巨。于是有人问,那些“铺头仔”学校值不值得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去改造?
答案是十分明显的。“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中山教育改革这一新时期的任务提到了中山人面前。经济建设讲求规模效益,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要建设教育强市,同样要转变旧观念,对“铺头仔”学校要忍痛割爱,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化、规范化学校,一句话--“并校”!
道理明白顾虑仍在
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的工作在1993、1994年间已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坦洲镇动得最早,到1997年下半年,坦洲6所中学已合并为3所,24所小学合并为15所;火炬区的决心最大,他们准备将3所中学并为2所,22所小学合并为7所。调整学校布局的工作在全市各镇区已形成全面推进之势。
不过,办了几十年的学校说不办就不办了,也非易事。火炬区的江尾头小学也属被并之列的,江尾头管理区书记李均祥说,江尾头小学是全市较早由侨胞捐资建设的学校,村里干部和群众也为学校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自己也常有事没事都到学校转,现在学校眼看就不办了,心里一时难以接受。在坦洲镇的新前进管理区宝山村,也听到村民这样议论。
思想工作怎么做?用事实说话。火炬开发区将各村干部请到省一级学校张家边小学参观,这里有一流的校舍,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有齐备的教学设备,有语音室、电脑室、音乐室等等,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巨大的差距使有思想顾虑的村干部们终于认识到,“铺头仔”学校是没有前途的。火炬区准备将合并后的全区7间小学全部按省一级学校规划建设,这给村干部和家长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李均祥说.江尾头村这两年经济发展了,村里提出要给学校买电脑,但学校说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在坦洲等镇的经济薄弱管理区要添置电脑这类现代化教学设备,要配置专门的音乐、体育教师都无从谈起,学生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规范化学校与“铺头仔”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一严峻的事实使村干部和家长们认识到“并校”势在必行。村干部的思想通了,通过他们做工作,村民们的思想顾虑也逐步解决,“并校”也得到许多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海外和港澳乡亲的支持。祖籍火炬区小隐村的香港乡亲李俊枢先生就表示,并校后继续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情感上障碍消除了,但一些实际的顾虑仍存在,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交通问题。农村居住较分散,尤其一些辖区面积较大的管理区,孩子们上学路途较远,家长们放心不下。好在近年来,中山市各乡村交通道路已大为改善,使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买校车。这个问题在火炬区解决得最干脆,该区1998年就准备添置17台校车。但在其他镇区的一些村民中,在这方面仍顾虑重重。也正因为交通方面的顾虑,记者在坦洲镇新前进管理区看到,这里的并校工作留了一点“尾巴”,高标准建设的前进小学作为正校,同时在宝山、尖涌、龙堂、荔枝浦4个自然村保留原小学作分校,分校内设置了一、二、三年级,年纪稍大些的孩子们上四、五、六年级就要去正校。宝山村已筹措20万资金以新建宝山分校的校舍。分校的老师和村里的干部群众都没有接受”建校舍不如买校车”的观念,他们认为低年级的幼小学童即使搭校车也不安全,不方便。没有校车的前进小学校长心中十分忧虑,许多只有十一二岁的学生每天骑自行车走六七公里路程来上学,其安全令人担忧。学校每学期都专门请来交警为学生们上课。
校园内的议论
进入90年代后,全市的在校学生数量以每年1万多名的速度递增,以此相适应的,全市每年教师增加1000名。实行调整学校布局后,全市师资力量得到优化配置。据了解,并校后,火炬区可减少教师70名,沙溪镇可减少教师60名。教育部门的同志介绍,对于多出来的教师,将采取3个方面分流,一些高素质、高学历的将调整到中学担任教学工作,一部分提前退休,一部分安排到其他部门或企业工作。分流后,教师队伍将得到优化,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压力。
虽然将并而未并的学校的老师们对并校后的去向有所忧虑,但据记者采访的坦洲、火炬区、沙溪等镇区的老师们表示,调整学校布局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在“铺头仔”学校内,一个教师往往要教许多门课程,没有精力去钻研改善教学方法,校内教与学的气氛差,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没有竞争气氛,教师也无从切磋共同提高,教学设备更是简陋。教师们对“并校”是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不过,许多教师担心,并校后本已繁重的工作量将会加重。
记者在合并后的坦洲前进小学问过一些学生,他们说,虽然现在上学的路途远了,但进入大学校后的感觉使他们感到兴奋,学习更勤奋了。过去的音乐课、体育课都上得很随便,现在这些课程都十分有趣,吸引人。
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是关系青少年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关系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并校”的成功与否有赖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社会有责任让每个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接受全面的教育,中山的腾飞维系在他们身上。(尚前)
1998年4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