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农业部确定我市为全国10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的要求及《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纲要》,编制中山市农业机械化1998-2000年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发展中山高效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解决农民种田“三弯腰”的难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搞好先进农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增强农村农机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三个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机械化作业水平
机耕:耕整机械化作业水平保持达到98%以上。
工厂育秧:水稻旱育秧栽植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0%。
人工和机械抛秧:计划发展到每年21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30%。
水稻收获:由1995年的2.25万亩发展到21万亩,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30%。
机械、半机械化脱粒:由1995年的36.45万亩发展到65.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95%。
谷物烘干:每年烘干稻谷达1500吨,相当于2000亩水稻的年产量。
机械植保:机械、半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
机电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57.3万亩发展到60万亩。
粮食、饲料加工:由1995年的加工能力19.5万吨,发展到25万吨。
农村运输:机械化运输占农业总运输量的85%以上。
水产养殖增氧机械化:增氧养殖面积17.6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70%。
2、主要农机拥有量发展指标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95年的37.2万千瓦,发展到45.3万千瓦,增加8.1万千瓦,年递增率4%。
拖拉机:保持拥有4000混合台,平均每年更新拖拉机按10%的比例。
收获机械:水稻联合收割机由1995年的87台,发展到540台,增加453台,年递增率44.1%。
农用运输(载重)车:由1995年的1058辆,发展到1318辆,增加260台,年递增率4.5%。
水产养殖增氧机:由1995年的9139台,发展到25000台,增加15861台,年递增22.3%。
鱼塘清淤机:由1995年52台,发展到110台,年递增16.2%。
排灌动力:由1995年的7.43万千瓦,发展到7.88万千瓦,年递增1.2%。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畜牧机械:由1995年的2.02万千瓦,发展到2.17万千瓦,年递增率1.5%。
拖拉机配套农具:配套比由1995年的1:1.7提高到1:1.9。
3、农机管理服务水平
(1)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4亿元。
(2)农机服务组织(包括农机站、农机服务公司)达到30个,其中8个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组织。
(3)农机维修点达到100个。
(4)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达1320人次。
(5)农机科研、引进、推广项目5个:一是工厂化育秧及水栽蔬果综合利用设施的配套、改进和完善;二是软盘育秧工厂和农户相结合的育秧研究及推广;三是水稻栽植机械的试验、改进和推广;四是蔬菜种植机械化机具的引进试验及改进仿制;五是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引进试验和推广。
二、实施方法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1998-2000年,重点是发展水稻收获机械化,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总结经验,带动全面发展。
1、以点带面。近三年内,市主要抓好南朗、三乡、坦洲三镇和火炬区以农机站为阵地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示范点,其中火炬区以区自办为主,南朗、三乡、坦洲三镇由市、镇两级按总投入各50%资金来办。这3个点都按照1000亩稻田实现耕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和部分稻谷干燥机械化来配套,每个点购置机械设备、土地费及基建工程等约需250万元。其余各农业镇区都要抓好一个管理区或一户水稻种植大户为机械化示范点。各级示范点要与实施先进农艺、农技和创高产结合起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样板点。通过三年的努力,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2、组建专业服务公司。三年内,市计划扶持5个镇区农机站办水稻机割服务公司,每个公司拥有5台收割机,每造收获水稻1000亩以上;扶持6个镇区兴建6间软塑盘育秧工厂,每间厂每造为农户供应抛秧秧苗2000亩。
3、因地制宜发展。民田和住民耕沙地区以发展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主,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沙田地区以水稻种植大户为重点,办成规模经营的水稻机械化生产大户。
4、下达发展指标。为确保近三年内发展水稻联合收割机450台,第一年100台,每年递增50台,分解到各镇区,实行按计划购机补贴。
三、主要政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把农机化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农机化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统筹安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农机化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2、增加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自筹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市政府计划三年内每年在支农资金中专项安排400万元,重点发展水稻收获脱粒机械,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完善、示范和推广。具体为:
(1)计划增加联合收割机450台,由农机部门推介性能好、效率高、价格相宜的先进机具,按购进价市财政给予每台补贴20%,镇(区)每台补贴10%,购机户(含集体)自筹资金占70%。
(2)市计划办好3个镇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每年市财政向试点投入125万元。火炬开发区以自筹资金为主,办好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
(3)市计划扶持5个机割服务公司,每个公司机库、维修和设施建设共25万元,按“三三四”(即:市和镇各30%,农机站40%)投入资金来办。扶持兴建6间软盘育秧工厂,每间造价(不包括土地费)约需90万元,亦按“三三四”投入办法来办。
(4)市、镇两级政府要把农机化的资金投入纳入农业资金投入的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实施上述计划所需投入。
3、各级农业银行(信用社)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购置农业机械(设备)所需资金,要纳入农业贷款计划安排。
附件:(一)水稻收割机效益说明
实现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后,将为农村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以水稻机械收获脱粒和工厂化育秧抛秧为例,其经济效益显著,按省有关专家通过实践测定而且公认的数据计算:
1、使用联合收割机割禾每亩可增收稻谷25公斤,每台一年收获400亩计,多收10000公斤,540台机割共多收稻谷5400吨,按每吨2000元计,增收1080万元;其次,收割机生产效率高,按每台一年收获400亩计,只需人工90个劳动日,而用人力割禾及脱粒约需800个劳动日,对比可节省710个劳动日,540台机一年收获21万亩,可节省38.3万个劳动日。
2、使用工厂化设施育秧,按每亩单造成本价计,比手工软盘大田育秧节约5.25元,到时一年可提供6万亩稻田抛秧秧苗,可节约31.5万元,加上每亩节约谷种2公斤,而且每亩比大田育秧增产30公斤左右,每年可增产1920吨稻谷,折合384万元,合计415.5万元。
两项合计每年增收1495.5万元。同时,还将大大减少投入种植业的劳动力,促使大批劳动力转向其它产业上来,并将大量减少外来劳力包耕和雇用外来劳力种田,这对于减轻我市社会压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都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果。
附件:(二)“八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概况
“八五”期间,我市农机化进入一个调整、稳步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农村深化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农业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农机化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农机化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保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已形成一个以农民个人经营为主的多形式并存的经营形式。到“八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7.2066万千瓦,比1990年增长29.39%;各类拖拉机共4019台,比1990年减少34.47%;联合收割机87台,比1990年增长70.54%;机动脱粒机11426台,比1990年增长40.72%;机电排灌动力74371千瓦,比1990年增长9.27%;农用载重汽车和农用运输汽车2585台,比1990年增长241%;鱼塘增氧机9139台,比1990年增长190%;植保机械动力303千瓦,比1990年增长718%。其它农、林、牧、渔、加工机械及机械化设备也有较快增长,农业机械原值达1.4692亿元,农机经营服务(含农机户)年总收入2.7395亿元。
由于机械装备程度提高,农机化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到“八五”末期,稻田机耕面积34.23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8.5%;机电灌溉面积57.3万亩,占可灌溉面积的85%;机械化运输占农业运输量80%以上;水稻脱粒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同时农机还在农副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资源开发、山河整治、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九八年一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