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山市人口与产业结构(1996年8月2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8 【点击率】720次


  一定类型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定类型的人口经济结构。中山市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建立现代型的经济基础,同样也必须把落后的人口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成现代型的人口经济结构。本文依据1990年与199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简称1995年,下同),分析中山人口经济结构在“八五”期间的演变情况,为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口经济结构作些探讨。
  一、情况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突破自我封闭的格局、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产业结构向外向型、多元化的方向转变,第三产业以年均增长38.2%以上的速度发展,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开始向现代化海滨城市结构过渡。1990年,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31:43:22,到1995年,产值结构改变为13:51:36;第三产业产值已占第二产业的70.7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表明中山城市功能已经逐步从工业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与此同时,城市就业人口三次产业的分布也随着变化。
  从人口产业结构的演变看,1995年与1990年相比,原来经济活动人口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递减的结构,已经演变成各占三分之一的柱型结构。

表1 中山市全部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表

产业

1990年

1995年

就业人口(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口(%)

全市合计

71

100

74.75

100

第一产业

33.70

47.52

24.29

32.5

第二产业

24.02

33.88

25.53

34.16

第三产业

13.28

18.60

24.92

33.34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看,劳动力的增长以第三产业增长最快(89.01%),第二产业增长次之(6.28%),第一产业略有减少(27.90%),中山市正处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 

 

表2 中山市三次产业劳动力增长情况表

产业

全市劳动力

1995年比1990年增减(%)

1990年(万人)

1995年(万人)

第一产业

33.69

24.29

-27.90

第二产业

24.02

25.53

+6.28

第三产业

13.18

24.92

+89.01


  当前,中山人口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问题是:(一)与亚州“四小龙”的就业结构相比,中山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低。(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速率较慢。1995年中山市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32.5l%,大致相当于台湾70年代初期以及韩国l980年的水平,但中山市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的速率要比之慢得多。l990~1995年中山市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3%,韩国和台湾在l970~1990年的20年间,前10年每年降低1.64%和1.73%,后10年每年降低l.56%和0.64%。而台湾后l0年下降的速率减慢,主要是因第一产业劳动力已经减至20%以下的较小基数所致。(三)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过早回落。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的初、中阶段,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总的是略有上升的,但1995年中山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之1990年仅上升了0.28%,显示第二产业总体规模发展滞后。
  此外,根据库茨涅茨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三次产业收入与劳动力的联系变化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大于1,并且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一般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以此分析中山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可以发现相反的趋势:1990年中山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24、1.34、0.34,1995年则为0.49、1.86、0.60。显然,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了,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表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相反,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仅上升,而且有超过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很强,但劳动力在该产业的投入又相对不足。 

   

 

表3 中山与“四小龙”就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山市

32.51

34.15

33.34

香港

1.5

36.4

62.1

新加坡

0.3

49.3

50.4

韩国

18.3

27.3

54.4

台湾

13.1

40.6

46.3

 

 

 

 

#p#副标题#e#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一)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也减少,人口与耕地矛盾加剧。 

 

表4 中山市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较表

年  份

人数(万人)

1995年比1990年增减(%)

1990年

33.69

 

1995年

24.29

-15.02


  从总体看,全市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47.52%下降到1995年的32.50%,下降了15.02%。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从33.69万人减至24.24万人,减少9.40万人。表面上,绝对数减少不多,但如果考虑到中山近年“圈地热”耕地减少的因素,可以这样说,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在业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化,反而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全市种植业劳动力从1990年的21.40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16.12万人,而耕地则从104.76万亩减至63.05万亩,人均耕地从4.89亩下降到3.9l亩。 

 

表5 中山市种植业劳动力与耕地变化情况表

年  份

种植业人数(万人)

耕地(万亩)

人均耕地(亩)

1990

21.40

104.76

4.89

1995

16.12

63.05

3.91


  (二)农业结构逐步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相应变动不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过分偏重种植业的结构,逐步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初具城市型农业的雏型。1995年与1990年相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了93.09%,种植业的比重从60.l6%下降到39.96%,畜牧业的比重从l7.11%上升到17.38%。种植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经济作物,如名牌水果、优质反季节蔬菜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的增长;林业生产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的城市园林型林业的发展阶段;禽畜、水产养殖业全面发展,其中以渔业即(水产养殖业)发展最快,出现了一大批水产养殖专业大户以及一批以经济实体为龙头、上联市场、下带千家万户、集产、技、贸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联合体。
  与农业产值结构的较大变化相比,农业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动并不大,大量的第一产业劳力主要是集中在种植业。而且5年间种植业劳动力比重还从63.52%上升到74.39%(主要是近年国家提高粮价和重视农业投入),上升了10.87%。畜牧业、渔业发展很快,人均产值也很高,但容纳的农村劳动力不多,这两个行业5年间仅增加6039人。这反映中山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缓慢,而且在第一产业的内部,从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的转移也是很慢的。 

 

表6 中山市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构成表

                                                                                           单位:%

年份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1990年

63.52

0.42

2.15

9.14

1995年

73.39

0.27

3.25

16.71

#p#副标题#e#


  牧、渔业有着比种植业更高的经济效益。以中山市第一产业内部就业人均拥有农业产值比较为例,人均产值以种植业最低,只有5138元;以渔业(即水产养殖业)最高,达22706元;渔业产值是种植业产值的34.95倍。中山市古镇镇古一管理区农民苏国池养殖桂花鱼17亩,平均每亩获纯利1.29万元。古镇镇曹一管理区农民李荣发养殖水鱼5亩,平均每亩获纯利4.2万元。古镇镇七坊管理区农民蔡悦技养殖罗氏沼虾15亩,平均每亩获纯利4300元。显然,当前在农村的土地使用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着妨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优化第一产业结构的因素。 

 

表7 l995年中山市第一产业人均拥有农业产值表

类别

产值(亿元)

劳动力(万人)

人均拥有产值(元)

合计

20.72

21.66

9563

种植业

8.28

16.12

5137

林业

0.32

0.04

74242

牧业

3.60

0.52

68807

渔业

8.22

3.62

22705


  (三)农林牧渔劳动者年龄“老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40岁及以上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看,农林牧渔劳动者的“老化”程度高于全市水平4.6%,仅次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劳动力,已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表8 l995年中山市各行业40岁及40岁以上人员占该行业人口数的比例表

                                      单位:%

全市平均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

商业工作人员

服务性工作人员

农林牧渔劳动者

生产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

30.5

36.5

69.8

33.3

22.9

29.4

35.1

21.2


  (四)产业内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科技力量不足。在第一产业21.66万人中,直接从事农林牧渔的体力劳动者为20.30万人,占93.72%。5年间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农业机械操作员全市只有3.76万人,而且在种植业(农业)中仅为2.l万人,表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科技力量不足,表现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应值得重视,全市第一产业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从1990年的431人仅上升到551人,增加120人,增长27.84%,年均递增5%。


  三、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属工业及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业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不断涌现。建筑业也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及城市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而迅速发展。1990~l995年,中山市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0%以上,工业就业人口从19.85万人增至20.67万人,增长0.8%,建筑业就业人口3.35万人增至5.5万人,略减l0.4%。建筑业就业人口增长快于工业就业人口的增长。
  (一)全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长缓慢,建筑业劳动力增加。1990年全市第二产业劳动力为25.53万人,比l990年增长6.28%;其中工业就业劳动力为20.67万人,比1990年增加0.82万人,仅增长4.13%;建筑业劳动力为5.5万人,比l990年增加2.l5万人,增长64.38%。l990年工业主要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工业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仅为8250元,比全市6142元增长34.31%。工业部门效益较低,缺乏引导本地劳动力转移的比较效益,其所需的廉价劳动力更多地依赖外来劳动力的流入,显示今后工业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二)第二产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以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业务人员为主。全市工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6346人)占74.27%,经济业务人员(2159人)占25.27%,两者合计高达99.54%,表明工业中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从全市看,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科学研究人员占全市的同类专门人才的比例偏低,制约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p#副标题#e#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从产业变化看,1990~1995年全市第三产业年递增率38.2%,超过同期第二产业33.3%和国内生产总值28.9%的增长速度。从产值比重变化看,第三产业比重从1990年的25.47%上升到1995年的36.04%,第一、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幅度下降。从发展的行业看,中山第三产业已经摆脱了六七十年代以交通运输占主体的单一结构,信息咨询、综合技术服务、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相继涌现,形成了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三足鼎立、其他行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其中这三大行业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达41.46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74.11%,相当于同年工业国内生产总值(73.51亿元)的54.64%。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中山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
  (一)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上升,成为容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行业。1990~1995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口3.85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33.69万人下降为24.29万人,减少9.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口24.02万人增加到25.53万人,(增加1.51万人);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13.18万人增加到24.92万人,(增加11.74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3.34%。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改变了中山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的局面,过去困扰政府的城市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公用居民服务业,是中山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1990年这几个行业从业人口9.93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口的75.30%。1990~1995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显现两方面的变化。
  首先交通运输邮电业从业人口由2.04万人增至2.93万人,从业人口比重从2.87%增至ll.76%。主要是增加邮电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从业人口。其次,增加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居民)社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增长82.07%、100%和88.68%,分别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43.10%、2.13%和ll.96%。 

 

表9 中山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内部结构表

                                                                               单位:%

类别

1990年

 

1995年

 

合计

100

100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2.87

11.76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8.32

 43.10

金融、保险业

0.58

5.26

 

房地产业

 

 

2.23

 

 

2.13

 

社会服务业

2.23

11.96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0.81

4.21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69

 7.74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0.01

0.56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2.09

10.11

其他行业

0.002

3.17


 (三)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增长2.l6倍,人数1.3万,是人均拥有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行业。 

 

表10 1995年中山各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

行业类别

人均拥有国内生产总值(元)

农、林、牧、渔、水利业

9394

工业

82935

建筑业

151070

交通、运输、邮电业

130183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154868

房地产、公用居用服务业

71309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7484

 

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

 

15873

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

54974

金融、保险业

177734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23015


 (四)第三产业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从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看:流通部门仍然是第三产业的主体,而第二层次,即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以房地产、旅游、广告、信息、咨询业为主体的新兴行业正在兴起。 

 

表11 中山市第三产业的变动情况表

类 别

1990年

(万人)

1995年

(万人)

1995年比1990年增长(%)

流通部门(包括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

7.93

13.67

72.30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房地产、居民社会服务业、咨询业、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

1.99

4.82

1.42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科学研究)

1.78

3.12

75.67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党政机关、群众团体)

1.48

2.52

70.35

#p#副标题#e#


  五、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80年代中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也为大量外来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l995年,全市外来劳动力37.13万人(外来人口1994年51.64万人,1995年46.13万人。其中来自外省县市29.12万人,占78.42%),占全市就业人口的49.67%,占外来人口的80.49%。外来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1995年,外来劳动力占全市工业就业人口的63%,占全市建筑业就业人口的90%。许多外来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山市第一线的骨干。从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看,主要是以体力型劳动者为主,占94.5%,比全市的平均水平比例要高,智力型劳动者仅5.5%。 

 

表12 中山市外来人口就业结构表

        单位:%

类别

1990年

1995年

1995年比1990年增长率

第一产业

9.94

4.71

48.78

第二产业

75.18

84.36

2.52

第三产业

14.88

10.93

2.31


  六、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将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将增加。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今后中山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现,必须优化人口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首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从全市实际情况来看,应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一)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与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承载劳动力的潜能。(二)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把劳动力转移与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用扶持能人、培训能人、吸引能人的办法,提高的农民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四)把劳动力转移与发展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彻底改变过去农民自发地、盲目地逐路而居的状况,使零星分散的社会服务网络走向有序化,增强城镇聚集能力。其次,大力培育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劳动者。90年代开始,从增长量的分布看,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把大量的农业人口培养成符合工业化要求的劳动者。未来l0年中山市将集中力量上一批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重工业项目,工业结构将由过去的轻型化向重工业型和高新技术化。这对劳动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劳动技能要求,熟练工人和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会增加,过去几年中山招收这些人员已感到困难,迫切需要加强职业培训。
  今后,第三产业将是中山更迅速发展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为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变动提供良好的外部规模经济条件及市场条件。如果中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仅影响中山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减慢中山的发展速度,中山将依赖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特别是金融、信息、科技、综合技术服务、广告、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优化劳动力资源使用的角度看,也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从目前劳动力资源使用状况看,全市存在劳动力总量不足与第一产业以及相当数量的企业隐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矛盾、智力型劳动力供应不足和体力型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要深化企业和农村改革,减少一些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虚假要求。同时,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取决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并且,只有依靠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适应建立在高科技为基础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为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山市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 林添溢)


(原载于广东省人口抽详调查办公室编印的《广东人口分析》第5期)

上一篇: 十四大以来中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纪略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市农村居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