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大以来中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纪略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7 【点击率】394次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劳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以及科学技术含量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其他服务业等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特点
  1991~1996年,全市宏观经济总量及其各个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GNP年均增长2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3%和31.3%。三次产业不同产业不同速度的增长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1年的27.65:48.23:24.12变为1996年的12.12:51.82:36.06。
  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衡量,1991~1996年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6年中,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增加了27.12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增加了14.42万人,第三产业增加了15.15万人,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45万人。这使三次产业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市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山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内容。在1996年比1991年新增的68.47亿元增加值中,第二产业的贡献占51.82%,而在这51.82%中又有94.10%是工业作出的贡献。反映在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6年来第一产业下降的15.53个百分点全部转化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的3.59个百分点和11.94个百分点,这与80年代“第一产业比重由升转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比重大幅度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尽管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及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世界上人均GDP水平大体相当的地区(国家)。第三,近5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同步上升,充分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既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吸收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增加了社会财富。


  二、农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各业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产业比重下降,林业略有下降,牧业、渔业上升。1991年,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61%,林业占2.34%,牧业占16.64%,渔业占17.91%;而到1996年,农业占34.30%,下降了26.7%,林牧渔业分别占1.36%、17.23%、47.11%,牧渔业分别上升了0.59%和29.2%(林业比重略下降0.98%)。农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反映了种植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农业经济多种经营进一步扩大的事实。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逐年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除一部分转移到城市,绝大部分转移到农村第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自1992年出现绝对数量下降后,以后逐年减少。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92年的44.28%逐年下降为1996年的38.5%,说明这期间全市的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速度进一步加快。


  三、工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投资和消费市场的的需求变化相适应,全市轻重工业生产增长经历了“重工拉动、轻工跟进、轻重基本同步”的变化过程。1992~1993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对重工业生产拉动较强,因而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1994~1995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新开工项目,而消费品市场保持相对稳定活跃局面,使得这两年轻工业生产增长快于重工业。1996年,宏观政策稳定,投资和消费市场增长大体同步,形成了轻重工业同步发展的格局。受此影响,这期间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变化情况略显复杂。重工业比重曾一度快速上升,又一度大幅度回落,最后趋于稳定上升。从6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91年的21%上升为1996年的23.79%。


  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总的看来,1991~1996年期间全市第三产业内部比例变化不大。但从年度来看,传统的第三产业(如运输邮电业、商业)所占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而新兴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则有上升的趋势。
  上述全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党的十四大至十五大期间,无论是第三产业之间,还是各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农业总量仍有较快增长,农产品供给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著,牧渔业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表明全市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重一改80年代全市工业“轻工业领先”的局面,开始出现“重工业领先”的趋势,表明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已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表明全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
  1991~1996年,全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的,但我们必须重视目前全市产业结构中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为此,首先应通过进一步深化各方面的改革,为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造体制方面条件。其次,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第三,通过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次产业间协调发展。第四,确立“科教(科技)兴市”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林添溢)

 

表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变化情况表

单位:%

年  份

1991

1993

1996

第一产业

32.93

28.75

21.65

第二产业

35.16

37.17

40

第三产业

31.91

34.08

38.35

 

表二: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表

单位:%

年  份

1991

1993

1996

第三产业

100

100

100

运输邮电业

15.94

13.21

18.17

商业

39.64

31.63

30.14

金融保险业

27.35

28.32

16.82

房地产业

0.93

16.32

21.13

其他服务业

16.14

10.52

13.74

上一篇: 中山市再就业工作情况汇报(1998年6月)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浅析中山市人口与产业结构(1996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