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档案馆收藏的手抄本《学文堂编辑算林必法》(以下简称算林),残本四册,仅存一、二、三卷,是我市谿角乡刘昌言编撰,写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距今若240余年了。
该书卷首有“算学小序”一篇,第一页已残失,仅存第二页末二行,幸有印刷本(下详)可窥全豹,序中云:“余也释其文义,审其成法……参会诸家之法,附以一得之愚……凡于前法之未法者明之,未备者补之,繁芜者删之。疏略者详之,又为之订其讹谬,别其序次。”足见刘氏对数学是很有研究的。此抄本仅存方田章、粟米章及差分章,其余各章不全。
序中所谓“前法”,指的是汉代刘徽所著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我国第一部算学著作。该书内容《算林》中写道:
汉代刘徽作九章,方田粟米易推详,
差分辨别贵和贱,少广开池园与方,
商度功程术最妙,均平输送法犹良,
盈与不足互引列,方程正负要排行,
若算高深并广远,好将勾股细思量。
诗中题列前三章的篇名外,其余商叩、均输、方程、赢不足、勾股都是以下章名。
抄本中各卷首行均写“铁城龙谿刘昌言叶禹氏增订”十二个字。
学文堂不知何处书院,刘昌言生平未详,有待进一步查证。
《算林》抄本虽已残缺,却有印刷本行世,那就是吴怡和堂开设的珠算课所采用作为教本的《算林必法》。
《算林》有三个版本,据现在收藏所知,最早的是咸丰四年(即公元1855年),其余两个版本约在清末民初,内容一样,只不过开本有大小之分而已(咸丰四年版本长19.5厘米、宽11.5厘米,另外两本分别是长23厘米、宽14厘米及长19厘米、宽12厘米),该书首页“算林小序”之外,次页正文印有:
谿角刘昌言叶禹氏先生甫葺
南海九江梅圳吴颖奇授男兆驹兆云兆璧仝订
吴氏珍藏
三行字。书边摺痕处印有“吴怡和堂真本”六个字。吴怡和堂,始创人可能即南海九江人吴颖奇,其后人却在石岐开设珠算课,即现在的补习班,大约在清咸丰至民国抗战前,石岐花王巷(即太平路百货商店至蒌园巷口一段)410-420号之间,有一间铺位,里面挂着一挂长方形小招牌,名曰“吴怡和堂”,深若二丈余,铺面放着四张大方桌,四边放着长板凳,设备十分简陋,在当时封建清王朝即将没落和民国转制期间,仅有一所官立学校——丰山书院,私塾也不多,一般平民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为了谋生、识字之外,能书(写字)、写(写信)之外,还要能算,珠算是一门必要的技能,于是“吴怡和堂”便应运而生了。这个珠算馆,有其独到之处,不限年龄、不限时间,随到随教,个别辅导,学懂为止,并印有课本,因而成绩显著,各乡学子,都来就学,因而历年不衰,从清末至民国期间,已有三代人在此执教。
吴怡和堂的珠算课本,现在发现的有四种:
一、初学算法:印于光绪甲辰(1904)年,封面末行印有“香山城花王巷吴怡和堂”十个字。此书专讲珠算,供初级班使用。
二、算林必法:此书首列珠算,继而教习九章。此书上下两卷,下卷已失,上卷60多页,经刘氏增删、详补、订谬,更为详尽易懂。
三、生意锦囊:这是给学员的辅导课本,体材仿朱伯庐治家格言文体写成,教人经商,以诚信为重;处世,以道德为尚;生活,以勤俭为风。今日读来,仍有教育意义,而且文章颇具文采。
四、初学贸易信札、尺牍,为商业往来及亲友通信所常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少的应用文,供学员参考之用。
类似吴怡和堂的补习学校,石岐深巷和正熏街(今民生路)有中英数补习学校,教师有郑景宋、黄怡柳、余菊庵、程佐朝等。民生中路还有一间“这士英文补习学校”,教师是一位外籍女人,身材矮而胖,已四十有余,抗战期间已不见其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