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几何时,中山的家家户户多以竹制品为日常用具,学竹蔑手艺的人也不少。年逾八旬的李国瑞是《岐海商涛》的作者,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中山竹业可分为三类:手工制造业、竹器店商业和家庭副业。然而,工业的新发展替代了传统竹业,曾经生机勃勃的行业如今已成追忆。
合力为工业 私营竹器店淡出
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竹器店门口往往写有“山货竹器”四字,除了卖竹器,还兼卖蓑衣和棕衣等农活用具。那时,老百姓的生活用具大多以竹子加工而成,竹器店的商品种类甚为丰富,从躺椅、凉席、桌子、椅子、板凳,到提篮、筲箕、簸箕、箩筐、背篓、梯子等琳琅满目。当时,在中山销售的竹器只有小部分在石岐生产,大部分来自高要、肇庆等地,随西江的柴、炭等一同运来。
旧时,凤鸣路上就有五、六间竹器店,其中一间店的老板名邓全。他曾在海南的崖县做了十多年的中学校长。1947年退休返乡,这名知识分子不知以何为生,便做起了竹器买卖。另一间竹器店的老板原是卖谷米的,自粮食实行统销后,他也改行开起了竹器店。1955年,为集合力量办工业,随着公私合营的一场热潮,竹器商业走到尾声。一间华强五金厂建起,私人经营的竹器店却从此淡出,邓全等的竹器店经营者也在安排下转行。
1956年实行计划经济以后,竹器配给日杂公社供应。虽然竹器店不存,竹器手工制造业仍在运作。青云街就有100多间竹器工场。在青云桥附近还有许多“竹栏”,竹子堆成小山从西江上游顺水而至,到青云桥一带上岸,竹子竖放等待手工业者来购买。
1954年,竹器手工工场集合成合作小组,次年成为初级合作社,1956年又升为高级合作社。四个工作社于1958年合并成为国营织竹厂,并且面向社会招工。当时号召妇女离开灶头,进入社会工作,竹厂工人中有一大批的女工。
“竹”谚语寄托生活祝愿
除了商业、手工业,许多务农家庭也以竹器制作为副业。正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种竹傍基”,无论是靠近五桂山的民田区,还是当时的沙田区,许多农田的堤边都种有竹子。农闲时,农户们就砍竹子做竹器,供给自用或拿到墟市销售。
竹器不仅美观大方,还牢固结实,经晒耐泡,一个果篮箩筐可以装上150公斤。李国瑞回忆,当地人创造出不少与竹有关谚语。比如,当时人们习惯用“竹络”装柴,每“络”约五十市斤,故有“五十斤柴(五十岁)一络(乐)也”的俗语,以“络”谐音“乐”字,形容人过五十,儿女自立,衣食无忧。
然而,当年无处不在的竹器如今多被塑料制品所替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香港乡亲回来接济中山亲戚,所带来的物品中就有塑料制品。当塑料业成长为香港早期工业一大支柱,内地的塑料业也在急起直追。1958年,中国第一套聚氯乙烯树脂生产装置在锦西化工厂建成,中国塑料工业从此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地,60年代初,因烟叶、油料不足,中山的罗奇生烟丝厂分配部分力量研制转产塑料制品。随后,石岐塑料社、塑料厂(今德信商城一带)相继兴起。塑料业愈发兴旺,竹业却进入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