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2011)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2》 【成文日期】2011-12-01 【点击率】1012次

市镇村三级换届】 2011年是中山市、镇、村三级集中换届年。1月至4月,全市278个村(社区)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班子换届,党组织一次选举成功的占97.1%,村(居)委会直接提名一次完成选举的占75.8%。5月至11月,24个镇区换届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全市新一届(任)24个镇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350人,其中继续提名留任286人,新进班子64人,到龄退出班子27人,平均年龄41.9岁,比换届前下降2.2岁;30岁左右的干部13人,35岁左右的党政正职2人,女干部51人,其中女性党政正职2人,党外干部10人,交流干部77人,基本消除镇区党政正职同时在成长地任职的现象;大学以上学历有291人,比换届前增加51人。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配合省委组织部做好市级领导班子的换届考察以及市党代会、人代会的筹备组织工作,确保市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中山市村(社区)及镇区换届选举工作先后2次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作经验介绍,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将中山镇区换届调整的经验做法印发给广东省各市市委书记参阅。7月25日,省换届风气第二督查组到中山市开展第一阶段为期5天的换届风气督查工作,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等进行个别谈话或座谈,电话抽查有关干部,了解严肃换届纪律工作、换届风气等方面的评价和反映。结果显示,对中山市执行换届纪律总体情况的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9.6%。

(覃 波)

依法治市】 2011年1月,市依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的要求,在各镇区按照“一镇区一品牌、一单位一亮点”的要求开展法治建设。4月,在市委党校召开各镇区法治办主任会议,并对镇区法治办主任进行培训。5月,组织省委党校教授、省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宣讲团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领导和镇区党政领导等开展《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宣讲活动。7月,举办第二届“地税杯”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溪角初级中学获特等奖,华侨中学等17所中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7月至12月,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全市近2万名学生参加。10月18日至19日,市依法治市办公室与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孙中山法治思想研讨会,主题为孙中山、辛亥革命与中国法治文明,研讨会邀请台湾施茂林教授、北京大学李贵连教授等法学专家学者参加,并向全国征文,收到论文90篇。其间,广东省“孙中山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在中山挂牌成立。11月7日,全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在中山召开,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主持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汪洋作重要讲话,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及全省21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会议。会上,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就中山市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经验作主题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黄圃镇马安村。12月,市委印发《中山市贯彻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意见》,提出中山争当法治广东建设示范市的工作目标。开展第三个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举办“12·4”法制宣传日(法治嘉年华)主题活动暨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楹联格言书法比赛、国税法治电影宣传周专场等活动,各镇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

(高 霞)

政务公开】 全市31个行政执法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量化标准》及配套制度全部向社会公开并正式运行,实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根据法律规定的变化和机构改革对职能的调整,对全市机构改革后的市直属39个行政执法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的13个行政执法主体的3300多项行政执法职权(行政处罚2600多项,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及其他行政执法职权行为600多项)重新梳理,并将行政执法职权界定及依据在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中山市政府和中山市法制局网站上统一公开。

行政复议】 2011年,中山市作为全省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市,注重从创新“统一受理、集中审查、分别决定”的运行机制入手,以“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为目标,强化责任意识和维稳意识,探索“政府主导、专业保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通过增设镇区行政复议案件受理点、实现行政复议案件现场受理、建立便民送达到家制度、严格答复期限、多平台多渠道宣传行政复议等方式,使行政复议真正成为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主平台。11月7日,广东省依法化解基层矛盾现场会在中山市召开,中山市行政复议的做法作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创新成果,在会议期间作经验交流。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江苏南京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座谈会,中山市行政复议试点工作建立相对独立办案机制、聘用社会人士担任非常任委员参与办案、注重运用和解及调解的做法被作为“广东经验”在全国推广。2011年,收到行政复议案件451宗,比上年增长61.07%,17%的案件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解决,90%的案件经行政复议后当事人息诉罢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陈恩伟)

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2011年4月8日,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根据中山不设县、直辖镇区行政管理扁平化的实际,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为重点,本着宏观统筹上移、微观管理下移,权利责任对等、精简高效便民,统筹分类指导、稳步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稳步有序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9月21日,市政府制定《中山市市属部门与镇区事权调整若干规定(试行)》,先后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市属部门下放镇区事项目录,将1500多项行政管理事项和权限下放镇区,由各镇区在辖区内实施。10月17日,召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中山市继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后,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山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下放事项目录(第一批)》从2010年开始编制,经过6轮征求意见,由最初的10个部门75项下放事项扩充为27个部门,涉及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的172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权。其中,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审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卫生许可、职业资格或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设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首批下放镇区的172个行政管理事项,采取直接授权、委托放权和内部调整放权三种方式,范围为不涉及需全市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不涉及国家和省明文规定不能下放至镇级的和不涉及市财政出资权限三方面的行政管理事项。《中山市简政强镇事权改革下放事项目录(第二批)》下放1300多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权事项,但不含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及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设备、设施、产品、物品进行审定的行政许可等不可复原的事项。改革逐步扩大镇区政府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依法赋予其县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权限。尽管在公共管理的多个领域“放权”,但对原涉及市级统筹的重要职能领域的镇区事权将被收回,如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财政体制、跨镇(区)事项、需要全市综合平衡的社会民生事项等,原则上仍由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
    配合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实施,调整各镇区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市直属部门派驻镇区机构的管理体制。9月13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中山市镇区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指导意见》,规范区域设置和编制配备。按照省的乡镇分类标准和各镇区常住人口、土地面积、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将24个镇区划分为较大镇区、综合指数300以上400以下的特大镇区、综合指数400以上的特大镇区3类。统筹整合职能相近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根据各镇区类别设定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限额,其中较大镇区不超过8个,综合指数300以上400以下的特大镇区不超过10个,综合指数400以上的特大镇区不超过12个。市直属部门派驻镇区机构或并入镇区机关或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中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派驻镇区的分局实行以市政府部门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派驻镇区的分局,实行以镇为主或并入镇区机关、人财物委托镇区管理;另外还将组建镇城乡规划分局,实行人财物由市城乡规划局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

(市方志办)

两新组织党建】 2011年,全市新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998个,新增党员3217人,提前实现省委提出的100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30人以上社会组织100%单独建立党组织的目标要求。3月,市委组织部、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在全市两新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促发展——送科技文化、送法律、送健康进企业活动”,全年开展活动234场,投入活动经费370万元,参与活动的两新组织党员和员工约14.66万人。5月29日,市委组织部、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办2011年中山市两新组织高校党员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明阳风电产业集团、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两新组织进场招聘,涉及机械、纺织、电子、贸易等10种行业,提供行政文员、市场营销、储备干部等就业岗位约1000个,进场高校党员毕业生2000人。至5月底,全市1000名应届党员毕业生中有800人进入两新组织工作。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通过评选表彰、举办专场音乐会与歌唱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影响力。7月7日,市委组织部、市两新组织党工委在三乡镇宝元鞋厂创建首个市两新组织党员教育基地。8月18日,全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中山市松德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座谈会上介绍经验,向与会省市领导介绍中山两新组织党建成果。11月18日,全市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召开,总结中山5年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部署下阶段工作,西区、东区、南区、东凤镇、民众镇、古镇镇、南头镇、横栏镇等镇区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四同步”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全省首届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奖。

(覃 波)

 

 

 

上一篇: 经济建设(2011)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文化建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