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据宋朝《太平环宇记》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现时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是中山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域,晋代以后属东官郡地域,唐代属东莞县地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入南海、番禺、新会等三县的滨海地域,隶属广州。民国时期,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孙中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国务院批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自然地理】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行政管辖面积1891.95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位于东区松苑路1号。
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凹陷,中山位于北段。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兀,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凸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气候气象】 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14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9%;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占年可照时数的54%;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占年可照时数的33%。年平均气温为22.1℃。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8℃;7月最高,达28.6℃。极端最高气温38.7℃(2005年7月18~19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3.3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年平均降水量为1875.4毫米。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低温、霜冻、低温阴雨、干旱和雷暴。
2008年,中山市天气气候总的特点是:平均气温正常,但冷暖波动大;总降雨量偏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强降水非常集中;平均风速正常,北风频率和强度较常年偏小;相对湿度偏低;日照充足;蒸发总量偏大。
2008年,中山市气象灾害主要特点是:低温冷害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打破历史记录;暴雨出现早,出现时间集中、强度大,“龙舟水”天气严重,6月出现破历史纪录的雨量,同时珠江流域大范围暴雨引发中山20年一遇的洪水;热带气旋影响早、个数多,对中山影响大,强台风引发罕见风暴潮;强对流天气猛烈,出现罕见冰雹天气;高温天数和高温极值与近10年相比偏少偏小,但近三年高温日数和极值有增多和增大的趋势;雷暴开始晚,结束早,强度强;大风日数偏多;灰霾天气增多。秋冬连旱较明显。(陈万鑫 黄奇章)
2008年中山市气象要素实测值及与常年值对比表
项目
|
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降水量
|
雨日
|
日照
|
雷暴
|
热带气旋
|
2008年实测值
|
22.3℃
|
37.3℃
(7月28日)
|
5.0℃
(2月3日)
|
2090.8毫米
|
141天
|
1843.1小时
|
78天
|
6个
|
常年平均值或极值
|
22.1℃
|
38.7℃
|
1.3℃
|
1875.4毫米
|
149.3天
|
1714.0小时
|
73.3天
|
2.7个
|
距平或距平百分率
|
0.2℃
|
-1.4℃
|
3.7℃
|
215.4毫米
(11.5%)
|
-8.3天
|
129.1小时
(7.5%)
|
4.7天
|
3.3个
|
【自然资源】 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5类:(一)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二)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241亿立方米,占珠江年均径流总量3290亿立方米的68.1%。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三)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矿产种类不多,金属矿产十分短缺,优势矿产主要有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地下热水、砂料和耐火粘土。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地下热水含氟、氡,适用于医疗,可作为温泉浴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乡、坦洲等地;矿泉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属花岗岩裂隙水,为偏硅酸矿化度饮用天然矿泉水,主要分布于中山市以南五桂山至神湾一带的山区;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四)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据2007年调查,全市有维管植物217科912属1771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86科646属1235种,种类占广东省总数的六分之一。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6.4%。(五)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黄圃腊肠等。(陈万鑫)
#p#副标题#e#
【环境质量】 (一)城市空气。2008年,中山市空气质量评价采用经修改后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浓度限值二级标准,即二氧化硫采用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10毫克/立方米。降尘采用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30天进行评价。2008年,中山市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3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033毫克/立方米)略有上升,但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全市二氧化硫日均值范围在0.002~0.081毫克/立方米之间,最高值出现在张溪第二季度,全年日均值没有出现超标。全年统计中,二氧化硫浓度以一,四季度较高,二、三季度较低。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4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036毫克/立方米)有所上升,但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全市二氧化氮日均值范围在0.005~0.104毫克/立方米之间,最高值出现在张溪第四季度,全年日均值没有出现超标现象。全年统计中,二氧化氮浓度以一、四季度较高,二、三季度较低。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6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0.067毫克/立方米)有所下降,达到二级标准,质量良好。全市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范围在0.009~0.157毫克/立方米之间,最高值出现在紫马岭公园第一季度,全年日均值没有出现超标。全年统计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以一、四季度较高,二、三季度较低。降尘年均值为5.21吨/平方公里·30天,比上年(5.25吨/平方公里·30天)有所下降,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30天),空气质量良好。全市降尘月均值在4.84~5.57吨/平方公里·30天范围之间,全年没有出现超标现象。全年统计中,降尘浓度以第二、四季度较低,一、三季度较高。空气污染指数介于13~102之间,空气质量为优的有170天,占46.4%;良195天,占53.3%,轻微污染1天,占0.3%。空气质量为优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2008年主要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首要污染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39,比上年上升了0.06,空气质量略有下降。全年统计中以第一、第四季度污染较为严重,第二、第三季度较轻,其污染指数分别为:P第一季度(2.94)>P第四季度(2.81)>P第二季度(1.99)>P第三季度(1.78)。本年度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降尘,其次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污染分指数分别为:P降尘(0.65)>PPM10(0.63)>PS02(0.57)>PN02(0.54)。与上年相比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值分别上升了0.001毫克/立方米、0.007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降尘的年均值有所下降,下降值为0.004毫克/立方米和0.04吨/平方公里·30天。全年共采集降水样品132个,其中酸雨样品89个,酸雨频率为67.4%,比上年上升28.3个百分点,实测降水量4192.3毫米,酸雨量2840.6毫米,酸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7.8%。降水pH范围在3.44~7.08之间,全年降水pH均值4.58,低于5.6的酸雨界限,比上年下降0.39个pH单位。酸雨pH均值为4.42,比上年下降0.12个pH单位。降水中的阴离子以硫酸根离子浓度最高,为4.18毫克/升,氯离子次之,为1.89毫克/升;阳离子以钠离子浓度最高,为2.32毫克/升,钙离子次之,为1.58毫克/升。
(二)水环境。全禄水厂和马大丰水厂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要求,水质为优。各监测因子达标率均为100%。全禄水厂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15,比上年下降0.02;马大丰水厂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17,与上年水平持平。本年度全市参加评价的河流共有5条,包括石岐河、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磨刀门水道和横门水道。各主要水道总体水质保持良好,石岐河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小榄水道、鸡鸦水道和磨刀门水道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横门水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5条水道均无年均值超标项目。石岐河除板芙大桥污染指数均值与上年相比没有变之外,其他断面污染指数均值均有所上升;其余4条河流断面除斗门大桥污染指数均值有所上升之外,其他都有所下降。主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表明,5条河流污染分担率排名靠前的项目有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等。各水道排前5位的污染物累计分担率均在60%以上。与上年综合污染指数均值比较,5条河流水质年度变化不大,石岐河水质略有下降,磨刀门水道水质保持不变,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门水道水质有所好转。2008年,中山市位于珠江流域磨刀门水道的横栏六沙水质自动监测站共发布全国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52期。监测结果显示,该点位监测项目全部达到Ⅱ类标准的有48期,定类指标主要为氨氮、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Ⅲ类标准的有4期,定类指标主要为氨氮或溶解氧,符合或者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的期数占总期数的92.3%。近岸海域监测GDN073的中山浅海渔场区和GDN074的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2个点位。其水质评价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本年度近岸海域监测GDN073的中山浅海渔场区和GDN074的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2个点位,其水质评价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
(三)城市噪声。2008年,城市噪声评价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其中区域环境噪声执行2类昼间标准(60dB(A));交通噪声执行4类昼间标准(70dB(A));24小时功能区噪声分别执行各功能区类别的昼间、夜间标准(即1类区执行昼间55dB(A)、夜间45dB(A);2类区执行昼间60dB(A)、夜间50dB(A);3类区执行昼间65dB(A)、夜间55dB(A);4类区执行昼间70dB(A)、夜间55dB(A))。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5.1dB(A),比上年下降0.2dB(A),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2类区昼间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声源影响区域环境噪声的噪声源主要是生活和交通声源,分别占55.9%和38.8%,声级较高的是施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其等效声级分别56.6dB(A)、55.7dB(A)。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68.7dB(A),比上年下降了0.1dB(A),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4类区昼间标准。交通噪声污染情况相比去年有所减轻。全市各类功能区中1类区的昼间等效声级均值出现超标,超标量为1.7dB(A);其余各类功能区的昼间等效声级均值均达到相应标准,无超标现象;夜间等效声级均值出现超标的有1类区、2类区和4类区,超标量分别为2.4dB(A)、0.3dB(A)和2.2dB(A)。(萧学谦)
【人口·语言】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1.09万人。户籍人口146.43万人。其中:男性73.16万人,女性73.27万人;18岁以下33.53万人,18~34岁42.81万人,35~60岁53.17万人,60岁以上16.93万人;出生1.47万人,死亡8803人;迁入人口16532人,其中省外迁入6813人;迁出人口9252人,其中迁往省内6580人,迁往省外267人。全市有流动人口122.17万人,其中:男性62.91万人,女性59.26万人;已办暂住证119.34万人,已领16周岁儿童随行卡人数37627人;16周岁以下有7.13万人,年满16周岁有115.05万人。(市统计局)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市方志办)
【民风·民俗】 中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灵活求实,较少保守思想。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重新拟定“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为中山人精神。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崖口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中山舞龙分为木龙、火龙、金龙、沙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8个种类。坦洲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朗崖口飘色、五桂山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5项民间艺术形式被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山市花为菊花。(市方志办)
#p#副标题#e#
【行政区划】 8月,火炬开发区新成立中山港社区居委会。全年度没有村改居,南头镇提出村改居试点工作设想,于年底提交工作方案。至2008年,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小榄镇等6个镇区完成村改居工作。至2008年底,中山市共设置村(居)委会279个,其中村委会159个,社区居委会120个。(程倩敏 江仕雄)
2008年中山市各镇区村(居)委会设置情况表
镇区
|
社区居委会
|
村委会
|
数量(个)
|
名 称
|
数量(个)
|
名 称
|
石岐区
|
19
|
民族、迎阳、博爱、东明、湖滨、民权、凤鸣、太平、仙湖、民生、悦来南、莲新、桂园、宏基、莲员、康华、大信、莲兴、东港湾
|
0
|
|
西 区
|
9
|
长洲、后山、西苑、烟洲、彩虹、广丰、沙朗、隆平、隆昌
|
0
|
|
东 区
|
10
|
起湾、东裕、桃苑、竹苑、夏洋、花苑、桥岗、长江三溪、齐富湾、新鳌岭
|
0
|
|
南 区
|
10
|
环城、城南、沙涌、树涌、北台、恒美、渡头、竹秀园、福涌、马岭
|
0
|
|
火炬开发区
|
7
|
张家边、博凯、联富、六和、城东、海滨、中山港
|
0
|
|
阜 沙
|
1
|
阜圩
|
8
|
牛角、上南、卫民、阜东、罗松、阜沙、大有、丰联
|
三 角
|
1
|
三角
|
7
|
高平、东南、三角、结民、光明、沙栏、蟠龙
|
民 众
|
3
|
民众、多宝、浪网
|
16
|
新伦、民平、新平、沙仔、锦标、义仓、裕安、新建、接源、沿江、群安、上网、浪网、新平四、东胜、三墩
|
南 朗
|
2
|
南朗、横门
|
13
|
南朗、榄边、关塘、白企、翠亨、华照、崖口、龙穴、左步、冲口、濠涌、大车、泮沙
|
五桂山
|
1
|
五桂山
|
4
|
龙石、南桥、长命水、桂南
|
三 乡
|
2
|
圩仔、前陇
|
12
|
平南、岗泉、东桂、古鹤、新圩、茅湾、白石、桥头、大布、雍陌、乌石、平岚东
|
板 芙
|
1
|
板芙
|
10
|
广福、禄围、金钟、里溪、深湾、白溪、湖洲、板芙、板尾、四联
|
神 湾
|
1
|
神湾
|
5
|
宥南、神溪、海港、竹排、外沙
|
坦 洲
|
7
|
坦洲村、合胜、安阜、同胜、十四村、七村、金斗
|
7
|
群联、新合、裕洲、永一、永二、联一、新前进
|
古 镇
|
1
|
古镇
|
12
|
海洲、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七坊、岗东、冈南、曹一、曹二、曹三
|
小 榄
|
15
|
新市、沙口、北区、联丰、盛丰、九洲基、永宁、东区、西区、竹源、埒西一、绩东一、绩西、绩东二、宝丰
|
0
|
|
东 升
|
8
|
东升、高沙、同茂、利生、裕民、同乐、兆龙、东城
|
6
|
胜龙、新胜、益隆、坦背、白鲤、太平
|
东 凤
|
2
|
东兴、东海
|
12
|
同安、安乐、伯公、民乐、小沥、和泰、穗成、东和平、吉昌、永益、东罟步、西罟步
|
南 头
|
1
|
南头
|
6
|
民安、穗西、将军、南城、北帝、滘心
|
港 口
|
7
|
群乐、胜隆、群众、石特、西街、民主、港口
|
2
|
下南、中南
|
横 栏
|
1
|
西冲
|
10
|
横西、宝裕、新丰、六沙、五沙、三沙、贴边、新茂、裕祥、横东
|
大 涌
|
6
|
安堂、岚田、大涌、南文、青岗、兴涌
|
2
|
旗北、旗南
|
沙 溪
|
1
|
汇源
|
15
|
濠涌、龙山、虎逊、中兴、沙溪、康乐、龙瑞、云汉、乐群、龙头环、圣狮、象角、港园、涌头、涌边
|
黄 圃
|
4
|
三社、永平、新糖、文明
|
12
|
兆丰、吴栏、横档、马安、团范、大雁、鳌山、新地、大岑、石军、新沙、镇一
|
合 计
|
120
|
|
15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