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6 【点击率】973次


  1991~1997年,中山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企业产权改革为重点,加大力度深化企业改革;同时,积极有效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财税、金融等各项配套措施改革。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已取得瞩目的成就。
 

【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中山市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大胆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由一个农业大县向以电子、家用电器、轻化、纺织、食品等行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城市迈进。大胆引进一大批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线,引进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品。先后创出如“威力”双桶洗衣机、“小霸王”电子游戏机、“凯达”精细化工喷雾系列产品等10多个在国内产销量名列前茅的“名牌产品”。从中山温泉这家全国第一家合资合作企业建成开始,全市“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发展。现在全市“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已有4000多家,加上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市现有个体户6.1万户,私营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全市形成了一个市属国有、集体、“三资”、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几个轮子一起转动的经济发展格局。1997年非公有经济企业产值约占全市产值的37%。
  重点推进企业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 1992年初实施《关于加快我市预算内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通知》(中委[1992]36号),加快推行股份制的步伐。市政府选择了威力集团等6个企业作为全市综合改革开放经营的试点单位。随着改革浪潮迭起,在市属企业中积极筹组股份制企业,经省政府批准,先后成立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山晨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金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市华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计11.89亿股,累计筹集资金8.89亿元。中山火炬于1995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华都法人股于1993年11月在南方证券交易中心上市,金沙法人股于1994年10月在广东证券公司柜台交易。目前,这5家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股本调整、修改章程等规范工作,使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巩固、完善和提高,进一步发挥了股份制在发展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作用。1994年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委[1994]17号)和《中山市企业转机建制试行办法》(中府[1994]130号),结合中山实际,以改革的精神,大胆探索和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企业转机建制工作。1994年底,全市在工业、商业外贸、乡镇企业系统选择了16家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逐步理顺试点企业的产权关系,确定投资主体,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变革企业组织机构,建立符合《公司法》的公司组织及新型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选择了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等有10种转制形式,针对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方式实行转制,逐步解决了投资主体单一和政府对企业负担的无限责任等问题,使全市企业转机建制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至1997年底止,16家试点企业中已有14家的试点方案获批准并组织实施,其中有3家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2家改为中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7家改制为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公司、2家改制为2个股东以上的有限公司。全市已完成市属国有、集体和区镇共1200多家企业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工作,在预算内的854家企业中,已进行公司制改组的有38家,合并、兼并274家,租赁经营80家,出售(赎卖)76家,抵押承包13家,异地改造12家,托管4家,关停39家,其他形式的150多家,实现阶段性转制目标的达到70%左右。此外还在市属和镇区企业中(不含村办)大力推行股份合作改造,已建立50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中山美怡乐食品有限公司吸收员工参股后,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1995~1997年连续3年销售产值以平均40%的速度增长,所生产的美怡乐冰淇淋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之最”称号。
  推进大集团、大公司战略 大力发展大集团、大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优势产品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走“骨干带动型”、“名牌带动型”的路子。采取“强强联合”、兼并扩张、企业重组等多种形式,用足用活政策,集中力量加速优势企业和重点企业集团的公司制改造,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新的规模优势。至1997年底止,已组建规范化、集约化企业集团130多家,工业产值、利税总额约占全市70%,其中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的有威力、精细化工、高科技3家。这些集团公司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70多家,利税总额超千万元的有60多家,其中张家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全面放开放活小企业,加快小企业改革的步伐 1995年实施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关于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若干政策的规定(试行)》及《关于国有小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的意见》,把小企业改革改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小企业主动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靠拢,运用各种形式放开一大批小企业,至1997年底止,全市已放开企业854家,占全市1249家公有中小企业的68.38%,经委系统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托管和转让经营等形式,阶段性放开面已超过80%。在这些放开转制企业中,普遍出现了产值增、销售增、利税增及企业负债率和经营成本下降的好局面。
 

【财税改革不断深入】 1996年1月,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了金库入库制度,调整了预算科目,确保新体制在全市平稳运行,保证了当年各项预算的顺利执行。同时积极做好改革配套工作,改革和完善了市对镇区的财政管理办法,将原来对镇区实行的财政超收分成办法改为按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分五级累进计算返还,后又进一步完善为按三级累进计算返还。新体制实施2年多来,全市财政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全市税收征管改革始于1988年。1988~1993年,将征管合一的旧征管模式改变为征管、稽查两分离的新模式。1994~1995年,完成国、地税机构分设,理顺征管关系,建立征管秩序;开展税务中介服务,完善纳税申报制度。1996~1997年,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实行分系列管事,建立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的新征管模式。
 

【初步建立资产管理及运营体系】 从1995年开始,全市对国有、市属集体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构建了政府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市属企业三个层次的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新体系。以资产为纽带,先后组建了工业企业、交通企业、建设企业、农业企业、火炬开发区企业、粮食企业、外经贸企业和旅游企业等9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在对企业实行全面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由国有、市属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国资局)实施授权经营,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授权的国有、市属集体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这9家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产管理方面的暂行规定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资产运营新体系的建立,为“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1991~1997年,中山市的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强化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规范金融业的经营行为,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快了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各国有专业银行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资产管理,积极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向着以利润为主的经营目标迈进,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经营打下了基础。加强信贷资金的管理,完善资金拆借体制,整顿了同业拆借方面出现的紊乱现象。建立和发展了证券市场,先后成立了中山证券公司、广发证券公司中山营业部、广东证券公司中山营业处、南方证券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山证券交易营业部、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中山营业部、中山市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营业部、华融信托投资公司中山证券交易营业部等7家证券机构和中山证券登记公司,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新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而独立运作;同时,增设了中国农业银行发展银行中山分行。促进保险机构的分业经营,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分设为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和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从1994年开始,切实推行外汇制度改革,实现汇率并轨,初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执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建立了以外汇指定银行为交易主体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1997年实施了七部门对外商独资企业联合年检和换证工作,缩短外商独资企业的年检和换证时间。改善结算方式,加快资金周转。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分行加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电子联行卫星通讯网络,通过该网络的清算中心,使中山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异地资金汇划当天即可达帐,加快了中山的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和经营规模。在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3项业务的基础上,陆续开办了通存通取、电话银行、保险箱、信用卡、国际汇兑、外汇买卖、票据贴现、租赁、楼宇按揭、信托投资、资产评估、证券交易、代理股票及债券发行、代收水费、电费、税收、代发工资等新业务;开设保险险种300个。
 

【机构改革逐步铺开】 1995年分期分批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国家公务员过渡培训工作;1996年实施市委、市政府《中山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和《中山市镇区机构改革的意见》及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重新核定市直机关定员编制的通知》,按照市镇两级党政机关改革方案,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搞好定职能、定内设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共合署2个机构,改变水产局等4个单位的名称和隶属关系,调整规划局等3个单位的级别,改市旅游局为事业单位,撤销市商业局和粮食局等2个单位,转变医药联合总公司等8个单位的职能。1997年遵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贯彻“积极稳妥”的方针,以“三定”方案为前提,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罗光华 黄红标 卢华坤 金振宇 陈家雄 林毅雄)

上一篇: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精神文明建设概况(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