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91-199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1-1997) 【成文日期】1997-12-05 【点击率】1040次


【综述】 1991~1997年,是中山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时期。全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坚持“冷静思考,准确定位,改革先行,务实运作”,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发展,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20.95亿元,比1990年增长3.36倍,年均增长18.9%;工农业总产值516.15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29倍,年均增长27.2%。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全市坚持稳定和加强农业的方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1997年农业产值24.72亿元,比1990年增长53%。水稻插植面积69万亩,亩产377公斤,总产26万吨。1997年市政府发放农业科技推广配套资金500万元,开发推广了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水利建设方面投放工程费1.8亿元,进一步提高了水利设施的灌溉和防洪能力。此外在农村开展了“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改进和完善了农村政务、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产销结构有所改善】 全市工业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基本摆脱了生产增长缓慢和效益滑坡的被动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1.43亿元,比1990年增长5.18倍。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提高,大部分大宗产品产销平衡,产销率达97%。经委系统实现工业产值153.6亿元,出口交货值71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9倍和13.4倍,实现利税7.1亿元,比1990年有所增长。乡镇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工业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7倍和7.1倍,实现利税22.17亿元。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以电子、通讯、音像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群,工业产值和效益持续提高,1997年实现工业产值80.03亿元,实现利润1.45亿元,均比1990年有大幅度增长。
 

【市场销售稳中有旺,物价涨幅得到控制】 全市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等部门努力搞活流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保障市场供应,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1997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达6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3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11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2.91倍。物价继续保持低位运行,1997年零售价格指数近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比1996年下降0.1%。


【投资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1991~1997年,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26.7∶36.9∶36.4推进到1996年的10.4∶51.1∶38.5,第二产业在全市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影响下得到较为合理的调整,向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倾斜。过去曾一度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失控的状况已得到改变。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恢复计委基建立项职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产业政策和引导作用,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加,整顿金融秩序初见成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199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9.49亿元,比1990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29.84%;财政支出11.25亿元,比1990年增长3.39倍。金融机构转变了观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加强金融监管,促进全市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1997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413.36亿元,比1990年末增加361.1亿元,增长6.9倍;城乡储蓄存款余额281.56亿元,比1990年增加了244.93亿元,增长了6.69倍。1997年全年现金净投放22.93亿元,比现金净投放最高峰的1992年减少投放8.53亿元,为稳定全市物价,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能源方面,建成一批地方电厂,人均拥有电量达2600千瓦;交通方面,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为骨干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市公路里程已增加到983.5公里,密度达58公里/百平方公里;通信方面,全市累计电话交换容量达到46.5万门,电话主线普及率23%;供水方面,建成了一批新水厂,供水能力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建设取得新成绩。中心城区扩展到25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6%。1992年成为全国地级十佳卫生城市,1994年成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5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对外开放朝着全方位、宽领域、纵深方向发展。1997年全市出口创汇率27.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33.9%。出口效益好转,大部分外贸企业实现减亏。引进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全市新批准外商独资企业项目合同107宗,合同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年均增长39.3%,对加快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人民的收入、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9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39元,比1990年增长1.64倍,年均增长14.9%;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1.1万元,比1990年增长了2.15倍,年均增长20.1%;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332.5元,比1996年增长12.6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1.9%,保持低失业率水平。全市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0.2平方米和32.3平方米,1997年获得联合国颁予的亚洲唯一一个“人居奖”。物价升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通过了农村小康达标验收。
 

【科技、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全市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有效产出不断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3.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与1990年相比,获省级以上批准的高新科技企业新增8家,总数达49家。
  教育得到优先发展。每年财政拨款不低于20%。初中毕业升上高中类学校的升学率达到85.7%,如期实现了全市《1995~1997年普及高中规划》,高中规模比1991年扩大了近4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被录取人数连年刷新历史纪录,1997年高考被录取人数1471人,比1991年增加了1.5倍。1997年全市被评为全国“双基”教育先进市。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市“镇区文化大巡礼”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扫黄打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育方面,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有14个镇成为体育先进镇。卫生工作再上台阶。在城乡爱国卫生运动中,小榄、沙溪、三乡等镇被评为广东省卫生镇,黄圃、古镇等镇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一大批农村管理区被评为卫生村。廉政建设和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三乱”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突出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全市总体经济质量仍然有待提高,竞争力不够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的资产质量欠佳,已经影响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某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突出。(邓中生)

上一篇: 行政区划(1991-199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