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华侨戏院的回忆
【作者】李国瑞 【文章来源】《中山侨刊》 【成文日期】2005-08-05 【点击率】1236次

今天,常有些爱好粤剧的中山老人在石岐悦来路指着“金都城”(分卡商场)对旁人说:“呢处以前系华侨戏院”!带有怀旧感情。
   
说起华侨戏院,她在提供娱乐服务给市民方面作出过贡献,她本身也走过了沧桑历史。
   
先说说她的前身。石岐孙文西路大中堂巷尾段是有水塘的花园地,由中西药局东主程大元买下。二战后,填平筹建戏院出租。1949年初,落成开
业租给新新戏院,观众要经小巷出入,座位约1千个。19502月换老板,易名大华戏院,同年11月歇业。1953年,土改结束,农民生活改善,到县城逛街也多了。广东人很喜爱粤剧粤曲。农村是请班上演神诞戏、丰收神功戏;县城是影剧院的偶尔走班戏。群众渴望有专业粤剧戏院。有见及此,侨眷黄茵(即沙溪侨办周崧中学教务员黄石芬,1954年当选石岐市首届人大代表)就向市政府提出筹建粤剧戏院,经过工商登记,规划,改建前门走向悦来路。集资对象是侨眷,侨领陈茂垣的女婿洪灿谦、归侨曹乾运的妻子方丽群……纷纷入股,流动资金13900元,员工23人,于1953127正式开业,商号“文娱剧场”。 
   
这些集资者认为有戏看,乐在其中,但业务亏损,股东会议拿不出办法来。市政府及时从国营电影院调派员工和文化馆干部来支持改善经营管理,再由政府文教科入资2万元,改墙扩阔,拆掉正门两边商店,座位达1340个。此后,业务蒸蒸日上,省文化厅也安排大班头名伶来中山演出。及后,黄茵出国定居,方丽群接充经理,李佩珍副之。
 
    1956
1月,文娱剧场纳入公私合营,继续上演粤剧,日夜各一场,基本满座,有时加位。
 
    60
年代初,中山与广东其他市县一样,开设华侨大厦、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凭侨汇证购物)、华侨新村、华侨纸厂(今中山造纸厂)、岐江酒家华侨楼层。文娱剧场也改名华侨大戏院。安装了临街霓虹光管衬着彩色灯,很亮丽。
 
   
好景十余年,1966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连续10年,很多个剧种被指责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中山华侨戏院停止演出。

    1978
12月开始,改革春风吹大地。中山的有关领导曾经议论过华侨戏院的改建恢复,由于市民尤其是青年的文娱趋向转到时代化,社会客观环境是电视机、录像机、粤曲音乐带陆续“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决定不恢复粤剧戏院。80年代,将华侨戏院原址改建为“金都城”商场。
 
   
值得一提的,国家一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和省级名伶罗品超、吕玉郎、罗家宝、陈少风、文觉非、倪惠英、陈小茶……都有来过中山华侨戏院登台演出,粤剧迷就提前排队预购入场券。看过传统剧目后,时过半个世纪仍然记忆着哼唱剧目的曲调。

              
 

上一篇: 流动的历史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盛况空前的短暂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