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1822次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山勇立潮头,先行先试,闯出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经40年发展,昔日的农业县建成经济实力雄厚、城市规划科学、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城。 一、解放思想,探索发展(1978—1983)中山板芙公社率先冲破思想桎梏,以“联产到劳”的方式成为广东农村体制改革的先锋。现代化的温泉宾馆拉开中山经济腾飞的序幕,中山货开始“走俏”,个体经济迎来最初的黄金时代。 农村体制改革先声 1976年下半年,板芙公社里溪大队率先探索“联产到劳”,对社员超产奖励体现按劳分配的重要原则,极大激发生产积极性。1979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在全省掀起向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 旅游业春花绽放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山旅游业大发展时期,多项引领全国的“第一”让中山人引以为傲。1979年11月,有200多年历史的小榄菊花会复办;1980年12月,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在三乡开业;1983年8月,国内最早建成的具有现代化游乐设施的大型娱乐场所——长江乐园开业。大批游客尤其是华侨和港澳乡亲纷至沓来,旅游业成为中山最早与世界接轨的领域,也引领中山经济发展。 “中山货”声名鹊起 随着国门打开,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登陆,中山一批生产传统农机、建材的县(市)属国营和集体企业也纷纷转型,生产市场需求大的轻工产品。石岐玻璃厂马赛克、“千叶牌”风扇、“威力牌”洗衣机、石岐农药厂气雾杀虫剂等“中山货”开始声名鹊起。中山中小企业沐浴改革春风,开始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 产业集群经济萌芽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后,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开始自然而然地在某个镇区集中出现,商品生产成行成市,小榄五金、沙溪服饰、古镇灯饰等中山产业集群专业镇经济破土而出。 个体经济繁荣 20世纪80年代,中山县民族路小商品市场与西郊小商品市场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最早的小商品流通集散地之一,其时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小商品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中山个体工商业经济的腾飞。 赤子心桑梓情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侨务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以蔡继有、吴桂显、杨志云、郭得胜等为代表的旅外侨胞、港澳同胞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建成一批教育、文化、医疗设施。1978—1984年,捐资家乡建设1.8亿元,中山县(特别是许多镇区、乡村)的教育、医疗的落后状况极大改善。 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1983—1992)1984年,邓小平视察中山期间登上三乡镇罗三妹山,道出“不走回头路”名言。中山也在改革开放初的小试牛刀后大胆创新。 以市属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的10个集团公司(精细化工工业集团公司、玻璃工业集团公司、威力集团公司、千叶家用电器工业集团公司、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咀香园食品工业集团公司、钢管工业集团公司、粤中船舶集团公司、电子工业集团公司)被誉称为“十大舰队”,“3·28”招商引资、自办生产基地等方式初步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独特的“中山模式”使中山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升格为地级市后,中山在城乡建设、文化等领域大胆创新,农业县逐步脱胎换骨呈现现代都市雏形。 十大舰队扬帆出海 从1984年起,中山市属工业企业进入上项目、扩规模的技改扩产密集期,以国有、集体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十大舰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船大好冲浪”的强大力量。威力的精神、千叶的路子、包装印刷的后劲、精细化工的效益、玻璃的镜子载入中山经济发展史册中。与此同时,中山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中山经济的半壁江山。 外资外贸创汇创新 1984年起,中山市推动外贸系统实行改革,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确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外贸企业从帮别人流通到自己办生产基地、建货源基地,产品针对外贸市场灵活调节,许多外贸企业改革后转亏为盈。 三高农业大放异彩 1985年,市政府提出要按“贸工农”方针,根据市场需要,抓住肉、蛋、奶、禽、鱼塘、果、花八个字做文章,走出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道路。石岐乳鸽、脆肉鲩鱼、沙栏鸡、中山麻鸭、罗氏沼虾、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等农产品成为中山出名土特产。 城市建设翻新篇章 1983年底,中山撤县建市,1988年,中山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在经济创新的同时,努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等各方面谋划,城区的柏苑新村、江畔新村、松苑新村、竹苑新村先后落成,石岐人民路、中山港大桥等先后通车,供水排污等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县”开始向“现代都市”转变。 社会共建文化繁荣 富起来的中山人开始思考如何建设富裕的精神家园。设立“中山市荣誉市民”奖章,感恩曾为中山经济发展捐资的港澳同胞;举办“中山敬老万人行”(后改称“慈善万人行”),发展慈善事业,关怀弱势群体;努力办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知识为中山的改革开放积累更大的能量。 三、找准定位,特色发展(1992—2002)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掀起。中山从1999年吹响“工业立市”号角,到2002年实施名牌战略塑造中山品牌矩阵;从会展经济起步打响区域品牌,到建成一批国字号产业基地。中山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廓清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一条以镇域经济为代表的特色发展之路。 产权改革 释放活力 随改革的深化,面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冲击,背负沉重人员和债务包袱的部分市属企业和集体企业对体制机制不适应的问题逐渐显现,经营日趋困难,中山市启动经济体制改革,凯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威力洗衣机厂等大部分市属企业、集体企业先后改制,释放企业活力,迎来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春天。古镇灯饰、沙溪服装、大涌红木等行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隐形冠军 各领风骚 20世纪90年代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一度被威力洗衣机、爱多DVD、小霸王学习机、乐百氏饮料等中山品牌霸屏,培育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诞生大批行业隐形冠军,塑造中山品牌和企业家群像。华帝燃气具、乐百氏饮料、凯达精细化工、固力门锁等大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快速成长,在中山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容乃大 共建中山 制造业聚集的中山很早就确立“同是中山建设者”的理念,推动新老中山人深度融合,共圆中山梦。1995年,中山市在全国率先表彰“同是建设者”优秀外来员工和“十佳”外来员工。1996年,中山市政协首设外来工政协委员,古文平成为全国首个外来工政协委员。 城市建设 人居典范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斩获城市建设、环境卫生领域的各种国家级荣誉,国家卫生城市(1996)、国家园林城市(1996)、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8),以1997年“联合国人居奖”为最,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建设样板、人居典范,成为城市建设考察热点。 科教兴市 文明先行 中山市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始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人才强市。 四、转型升级,科学发展(2002—2012)2003年春,整个中国遭受非典型肺炎的肆虐。中山响应党中央、省委的号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集群规模扩大,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溪服装、大涌红木、南头家电、黄圃食品等区域品牌风靡神州,中山入选十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市”,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 科学发展 引领转型 中山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向“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的目标奋进。 产业升级 质量兴市 中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多个专业镇拿下“国字号”金字招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攀升。小榄镇获“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制品(小榄锁具)出口基地”“中国内衣名镇”“中国智能锁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大涌镇获“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称号,黄圃镇获“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古镇镇获“中国灯饰之都”称号,东凤镇获“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称号,南头镇获“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民营经济、服务业蓬勃发展。 区域协作 内拓外联 中山廓清城市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区域合作,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拓展城市经济发展新空间。2010年珠海、中山、江门三地年票互认,2011年广珠城际轨道投入营运,2016年底深中通道动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随时代大潮不断内拓外联。 以人为本 保障民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山以人为本,增加民生投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高涨。 文化名城 和美中山 中山倡导“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2005年跨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挖掘和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香山文化研究,2011年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五、五位一体,全面发展(2012—2018)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开放,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中山适应和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团发展战略,坚持分类施策,构筑新型比较优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头并进”,城市竞争力不断提高,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思想引领行动指南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突出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围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研究发展中心,实施系列政策措施,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提速,英才计划、优才工程全力推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提升创新综合能力。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从公平正义法治环境、透明高效政务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互利共赢开放环境等五大方面,中山市上下采取各项针对性的措施,打造便捷高效、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社会治理共建共享 中山坚持以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引领,推进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安、全民公益、全民健身等全民参与项目化、精细化系列全民行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平等发展机遇。 文化强市更上层楼 全民创文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引领社会风尚。从弘扬孙中山文化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等多方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 推进绿色生态建设 生态小镇、秀美乡村,经济与生态相结合。利和广场双子塔撑起城市天际线,市博览中心招揽四海宾朋,小城大美,诗意中山。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从严治党、固本强基,十八大以后,中山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为党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回望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山抓住机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科学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山之路”。 (市委宣传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