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镇社会善治的实践和创新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8》 【成文日期】2017-12-31 【点击率】202次

    古镇镇是中山市西北边缘的一个行政镇,是闻名世界的“中国灯饰之都”,经济发达,形成超千亿的灯饰产业集群,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聚集,给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题。多年来,古镇镇依托强力的经济基础,不断推进强有力的民生保障,实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群众生活富裕美满。近年来,古镇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大社工”的社会治理理念,从社会基础、社会管理、社会自治三个维度不断夯实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源头治理、精细治理和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有效化解,调整社会人际关系,凝结社会力量、提振社会信心,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共同努力、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得到民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

    一、注重顶层设计促进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精准化

    一是建立智库。2015年成立古镇镇社会建设咨询委员会(简称“咨询委”),聘任北京、广州一些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社会工作方面的10多位专家教授,建立古镇镇社会治理的智库和智囊团。建立了咨询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即每年召开1~2次座谈会,讨论和论证古镇社会治理的相关建设课题。对社会治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社会改革创新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委托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二是注重研究总结。以会议为契机,以学术研讨为引领,全面总结、研究和宣传古镇社会治理经验。与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的《社会与公益》杂志社合作,建立“中国社会与公益案例研究(中山古镇)基地”,宣传社会治理成果,链接国家级平台资源和专家资源,获得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研究、总结、指导和支持;召开大型的特色小镇善治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著名院校的著名社会工作专家和广东省的国家特色小镇工作的主管领导前来参会,以古镇为例,研讨特色小镇社会治理这个课题;与北师大合作,撰写古镇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学术论著,为国家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范例。

    二、实施社会治理平台化机制,精准落实治理服务

    古镇镇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模式,具体表现为以党建平台作为核心,统筹民生平台、全民平台、自治平台、服务平台、防控平台、法治平台六大平台,形成“1 + 6”平台治理服务机制。“GCP”模式实现党组织领导、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协同治理相结合,是完善社区治理、深化社会治理实施精细化自治化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推动社会治理具有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特征。

    全民平台之古镇全民公益园。2015年,镇政府投入2000万元改造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集社工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社区学院三大服务载体于一体的古镇全民公益园,打造的社会服务标杆阵地,它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全民参与性,通过提供高标准社会服务,满足群众不断增长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其中,以古镇社工服务中心为工作载体,引进、培育、辐射社会服务,推动全镇社会服务蓬勃发展;以古镇文化中心为载体,引导全镇文化优育建设,打造文化强镇和健身强镇,全面活跃文化生活,2017年8月,古镇获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3—2016年度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9月,古镇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以古镇社区学院为载体,打造群众终身学习平台,提高全民素质。

    古镇社区学院创办于2011年,是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中山大学合作举办的一所公办民助学院。学院坚持以成人教育为主体,开放办学,不限户籍、不论学历、免费入学,为居民参加再教育提供一个平台。2018年8月,社区学院开设分院,在全镇12个村设有教育站,送教到村、部门和企业,扩大教育覆盖面,使居民学有所教,广收好评。

    自治平台之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化管理在全国许多地方推行。古镇镇的网格化管理始于2015年,全镇共划分大小网格共82个,其中,一级网格(镇一级)1个,二级网格(村级)13个,三级网格68个,配备网格员958名。古镇网格化管理区别其他地方的亮点在于:一是许多地方把网格化定义为社会管理模式,旨在解决社区管理力量分散、条块管理网格划分不清、职能交叉、效率不高等问题,它虽然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但本质上还是管理,是“寓管理于服务中”。古镇镇也实现上述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古镇镇将网格化平台定义为自治平台,网格员来自于村,并由村发薪。鼓励网格员发现问题后,可力所能及地在三级网格和二级网格里自主解决,因而发现问题基本在三级网格和二级网格里解决,比率达99%以上。古镇网格化社会管理是一个推动和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协同行动的有效平台,将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实现双向互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统一,协同运行。二是更重视、更强调社区的自我处置和自我调节功能。群众性自治组织带动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协商治理是解决社会难题的机制平台,关注网格平台的“社会端”力量的培育和作用发挥。提高网格员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支持和帮助群众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培育和发动社区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达到人人参与和支持社会治理的效果。三是两级统筹调度,实时监控。在镇一级和12个村建立网格化指挥中心,设置大型显示屏,结合全镇村镇级5000套摄录一体机组的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施全天候实时调度和监控。同时,为全部一线基层网格员配备300台网格化专用手机等一线巡查执法设备,网格员对巡查发现的问题通过专用手机平台即时上传情况。对不能现场解决的事件,由指挥中心综合平台进行后台分析,风险评估,并通过系统立即转交专职部门跟进处置,保证事件有情况、有落实、有结果,实现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全程监控,提高事件处置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通过结合手机定位系统、实时地图信息、综合调度系统等功能模块,实现系统平台人员工作动态情况监控,掌控全镇各主要交通要道、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实时视讯资料,一旦出现各类突发性事件,能够即时通过网格化指挥中心平台对事发地点情况进行网络动态监控,对突发地周边巡查员等进行快速合理调度,切实提升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置整体工作效率。四是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工作模式,通过对全镇各网格工作的动态情况和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前后量化指标比对分析等方式和手段,即时发现工作动态、主要问题类型、潜在隐患风险等,为解决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工作、精准落实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法治平台之社会调解和律师顾问。一是大调解。2014年起,古镇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依托,优化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成立古镇法庭、检察室、公证点、商事调解中心、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法律服务大厅、法学会等实体平台,镇村两级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成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调委会”)45个,包括4个调解室、6个异地商会调委会、5个其他行业调委会、17个企业和13个村镇级调委会,形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各调委会自2014年起的5年中累计受理各项矛盾纠纷案件3071宗,成功调处2948宗,调处成功率达96%。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五年来办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镇长信箱咨询、投诉、建议8859份,大大促进社会稳定。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管理矛盾,2016年古镇再新成立人民调解“一委四室”机构,包括中国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古镇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教育事务纠纷工作室、环境保护纠纷工作室、妇女权益纠纷工作室及家庭事务纠纷工作室等调解组织机构,帮助企业、个人维权避险,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纠纷问题,避免出现社会冲突事件。二是法律工作室。古镇镇搭建镇法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法律顾问室等工作平台,横向3个领域分别顾问,形成法治工作机制,纵向延伸到村到企业,使法律服务实现全镇全覆盖。2014年6月,古镇镇通过公开采购方式,一次性购买3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作为镇政府法律顾问团队,建立古镇镇政府法律顾问室,制定和实施《中山市古镇镇政府法律顾问室工作规则》。将法律事务划归为综合行政服务类、行政执法类、民商事类3个类型,并将这3个类型分别委托给上述3个各具服务特点的律师团队服务,使各顾问团队能够发挥专长,集中精力为镇政府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法律服务。法律顾问室主要负责审核把关政府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和救济,参与信访接访。古镇镇每月15日安排领导干部接访,法律顾问参与接访,为信访人答疑释法,引导上访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引导诉访分离,成为信访人、接访领导的“法律活字典”。另外,还直接参与排查化解重大信访案件,有效预防信访案件升级。在此基础上,从镇到村延伸建立法律网络,将工作覆盖到村到企业。在全镇13个村居民委员会均聘请律师把关村(居)法律事务,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村法律顾问工作始终坚持“提前介入、事先研究、从源头消除和控制风险”的服务理念,由各村(居)法律顾问协助村委会起草、审核、修订各类合同、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制度,并在村委会签订重要的经济合同前提供法律意见,以达到事前防控的目的,减少法律风险。通过举办系列法制讲座,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并负责为村居经济合同把关及为村居各项纠纷提供法律意见,为维护村集体利益,防范各种法律风险。

    三、健全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奠定社会和谐善治的基础

    古镇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包括实施“一免两保”的15年义务教育(已实施10年)和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门诊统筹;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有一份工作、每人有一份社保、每人有一份医保的“三个一”工程;开展即助居、助业、助残、助医、助学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五助”工程,基本实现人有其业、住有所居、民有其乐、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需有所应。这些制度既有雪中送炭式的底线保障,也有锦上添花的社会福利,与古镇镇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橄榄型”社会结构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的重要保证,是古镇镇在30多年“经济列车”快速奔驰、人口结构巨大变化、人员类型复杂多样、人口流动动态难测等背景下能够始终实现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保障。其中的“助居”工程,因为“助居”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国家在住房救助方面的基本政策。助居出资方式为“五个一点”,即镇财政、镇慈善会各资助20%,村集体、村互助会各借20%,家庭自出20%,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承担责任;房屋改造实行经营或出租与自住相结合,既可改变居住条件,又能实现民众个人可持续的自我发展。

(古镇镇党政办)

上一篇: 中山市“博爱100”全民公益行动探索构造社会治理新格局基础平台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敢为天下先 奋力谱新篇——中山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