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8》 【成文日期】2017-12-31 【点击率】153次

 

    2017年,中山市围绕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核心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平台载体支撑,加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连续3年翻番增长,至2017年底,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4家,较2014年增长68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名;高新技术产品获省、市认定通过4883件,连续2年保持3倍增长速度。2016年8月24日,中山快速维权经验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中国首个典型案例并进行研究。2017年,专利质押融资“中山模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肯定并推广。12月21日,中山市成为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位于古镇的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诉讼服务处实现功能升级,4月28日,开展全国首场专利侵权纠纷远程数字庭审。6月15日,火炬开发区获国务院办公厅纳入第二批国家级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翠亨新区获纳入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山市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速形成。

    一、完善政策,创新体制,突出顶层设计谋创新

    (一)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扶持力度。2017年,中山市围绕平台、企业、人才等创新载体和创新要素,出台和修订系列政策。制定《关于加快中山市新型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定位、目标和建设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制定《中山市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鼓励中山市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研究、重大装备及其关键部件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制定《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加强引进培养高精尖人才;制定《中山市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制定《中山市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资助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多维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制定《中山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方案》,明确资金账户管理,规范风险补偿资金使用;修订《中山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支持企业通过专利合作协定(PCT)途径申请国际专利;修订《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实施细则》,提高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修订《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培育库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发展高企、外地高企搬迁到中山的资助;修订《中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加大对国际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全面创新。2017年,中山市参与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形成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和坦洲裕洲岛、三角迪茵湖的“两区一岛一湖”科技创新新格局。制定《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自创区空间发展规划、中山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方案均报省审定,全市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探索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推进中山市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518项下放给中山火炬高新区,加快项目建设各阶段审批速度。

    二、搭建平台,发展载体,着力聚合资源求创新

    (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10月25日,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获广东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精密电子和家电产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170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2017年营业收入2亿元,比上年翻一番。成立并运营中山市智能产品公共服务平台、智能裁剪快速加工公共服务平台、中山美居大数据精准营销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灯饰、服装、五金、家电、家居等领域为企业提供产品智能化改造服务。2017年,新增认定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1家,其中市级公共协同创新服务平台6家;重点引进国内技术专利与科技服务交易领军企业(厦门科易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中山市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技术创新服务。在智慧可见光和智能制造研究评价领域新增省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全市省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至12个。

    (二)推进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全市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新增2家,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分别新增4家、3家,新增省级国际众创空间2家,新增中山创客·众创空间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共5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26.77万平方米。孵化器在孵企业数1697家,2017年毕业企业118家。

    (三)打造新型创新载体。制定中山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增互联网教育系统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工程中心新增96家,共有264家;市级工程中心新增135家,共有678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新增数量排全省第三位,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9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

    (四)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年内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共有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7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枢纽,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科技企业46家,累计服务企业1771家,通过科技服务累计为企业新增产值超125亿元。引进以色列魏兹曼科研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高端资源,建立中以(中山)科技创新中心、国科大创新中心(中山)、中航联创(中山)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

    三、加大研发,提升能力,强化企业主体抓创新

    (一)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准提质量。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标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2017年分2批次推荐申报高新企业1395家,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通过评审946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24家,获认定数量连续3年翻番增长。推荐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1674家,增长176.7%,第一批公示通过333家。推荐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450件,认定通过4883件,连续2年保持3倍的增长速度。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04%。

    (二)支持企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2017年,全市推荐申报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企业46家,其中省应用型科技研发项目18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8项。组织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立项50项,扶持经费83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02亿元。对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的186家1321个项目进行技术鉴定,263家企业获省级研发费财政补助1.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有4.22万件和2.74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2.11%、24.0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有7808件和1493件,分别增长21.49%、23.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86件,PCT专利申请172件,增长12%。年内获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1项与广东省科技奖7项。

    (三)打造创新产业集群。鼓励镇区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品牌培育工作,打造区域品牌,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产业集群品牌试点区。至2017年底,中山市拥有古镇轻工(灯饰)、火炬开发区生物医药等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个,古镇灯饰、中山美居等国家产业集群品牌试点区2个。中山日用电器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3家通过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复核。推荐小榄镇申报国家半导体智能照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翠亨新区申报国家精密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四、吸引人才,做强高校,打造人才高地强创新

    (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中山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推进中山“英才计划”“优才工程”,培育和引进科技领军人物、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出台“人才新政18条”,至年底中山市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9人,纳入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26人,其中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4人,省市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39个,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43个,建成大师工作室29个,评定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341人。抓好人才服务,推行“中山优才卡”,通过人才落户、子女入学、技能培训补助等形式,促进人才在中山安居乐业。2017年,共为11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305名技能人才给予落户或子女入学加分。

    (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山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一流职业教育。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全年安排省市共建本科高校专项经费1亿元,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广东药科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因戈斯塔特应用技术大学、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等外国高校合作举办“广东巴伐利亚应用技术大学”(暂定名),推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在中山办学。

    五、注重引导,创新思路,发展科技金融促创新

    (一)引导发展创投基金,助力企业创新创业。组织股权投资基金参加中山科技金融投融资路演活动,协助各投资基金落户、拓展业务。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股权投资基金45支,股权投资管理机构15家,其中备案创业投资管理机构12家,备案创业投资管理资本规模7.78亿元。全市共设立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5支,总规模12.2亿元。推进众创金融街建设,加快金融、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打造创业创新综合金融服务基地。

    (二)发展科技贷款,分担企业创新风险。中山市扩大市级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到2.5亿元,合作银行10家,科技信贷入池企业693家,2017年审批贷款金额48.99亿元,实际贷款22.57亿元。2017年,探索形成“银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评估机构”专利质押融资风险共担的“中山模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肯定和推广,并列入广东省2017年知识产权工作要点。全市有入池企业341家,23家企业获得专利质押贷款5850万元,合作银行的专利质押数322件,与佛山南海并列全国第一名。发展科技保险,全市累计参保企业258家,保费1918万元,保险金额315.96亿元,惠及企业高管和关键研发人员3099人;62家企业获2017年科技保险补贴358.09万元。8月,受强台风“天鸽”影响,中山市20家科技企业遭受不同程度损失,获科技保险理赔860万元。

    六、加大投入,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环境助创新

    (一)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投入。2017年,中山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9.1亿元。全年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97项,经费4.55亿元。市级科技财政专项资金增加至5.13亿元,财政科技资助专项13个,覆盖企业创新“全链条”。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中山市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建成古镇灯饰、黄圃家电、大涌红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3个。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全市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修订或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量化标准、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中山市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为在中国的第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中山市成为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山诉讼服务处提级优化,设立全国首个远程立案、庭审、调解诉讼服务平台,开展全国首场专利侵权纠纷远程数字庭审,实现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

    (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开展多样化政策培训宣讲,做到创新创业惠企政策企业“应知尽知”。结合组团式发展战略要求,在全市的各大组团开展巡回宣讲活动,结合各组团产业特色和企业实际情况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体系宣讲暨创新项目路演对接会等活动,吸引超过1000人次参与。围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主题,采取讲座、系统培训、研讨会、业务沙龙等形式,举办以专利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保护重点企业专利分析实战班、专利挖掘与布局、企业贯标认证、专利维权等为主题的知识产权系列免费培训38场。2017年5月起,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和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中山赛区暨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宣传策略,将中山全中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等纳入大赛协办单位,加强项目与中山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对接;中山市有33家参赛企业晋级省决赛,中山迈雷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获省决赛先进制造领域初创组一等奖;此外全市还有5家企业获省决赛二等、三等奖,27家企业获优胜奖,参赛企业数量和获奖企业数量连续2年排广东赛区第二位。

(市科技局)

 

上一篇: 中山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中山市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