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者】中山年鉴编撰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3》 【成文日期】2012-12-01 【点击率】3399次

    2005年起,中山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普查和申报工作,至2012年共普查到300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遗线索项目,中山咸水歌、醉龙舞、六坊云龙舞、崖口飘色、沙溪凉茶、小榄菊花会6个项目获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沙溪鹤舞等1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起湾金龙扎作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吴志辉等26人获准成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13人、市级9人。2012年,中山市相关职能部门挖掘地方历史资源,抢救和保护珍贵的非遗,加大宣传和传承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


    建设非遗馆,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6月9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二期工程落成并向公众开放。该馆以模拟场景、实物展出、音频视频等展览手段,立体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山咸水歌、醉龙舞、六坊云龙舞、崖口飘色、沙溪凉茶、小榄菊花会及省市非遗名录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三角麒麟舞、黄圃麒麟舞等。8月,中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对醉龙舞等重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三乡木偶戏等濒危项目的传承人进行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的系统记录,建立非遗数据库,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中山非遗。


    承办大型非遗展览和论坛,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经验交流。2012年4月,中山市承办2012广东(中山)文化消费节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组织全省20个地市约50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等非遗项目参加展览,超10万人次参观。4月29日,201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论坛在中山市文化馆召开,来自文化部非遗司、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有关领导、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全省各地市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约100人共同探讨非遗保护、开发和传承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


    组织大型展演和比赛,构建非遗演出大平台。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山咸水歌参加广东省军民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的演出;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技艺、大涌红木传统雕刻技艺、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等项目参展2012年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镇区少儿粤曲爱好者参加全省首届少儿粤曲大赛,获铜奖5个;中山咸水歌表演队伍参加全国渔歌大赛,获金奖、银奖、铜奖各1个;组队参加2012年珠中江民歌大赛,获金奖和银奖各1个、铜奖6个。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民间艺术队伍和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将非遗进行活态展示。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全省网上龙舞大赛、全省网上醒狮大赛、全省麒麟舞大赛等活动,六坊云龙舞、小榄永宁高桩醒狮、三角麒麟舞、黄圃麒麟舞在大赛中获奖。2012年6月,中山市举办2012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内容包括颁发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名录牌匾、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中山民歌民谣精选集》一书首发式、非遗项目表演等。6月9—10日,在位于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农田展示区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举办2012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全市各镇区80支队伍共300名民歌手参赛角逐20个奖项。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发展壮大非遗文化品牌。2012年6月,新建成六坊云龙舞(六坊村)、黄圃麒麟舞(横档村)、中山咸水歌(东罟小学)3个非遗传承基地,至此全市非遗传承基地达到13个。南朗镇宣传文化中心、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申报评选工作,起湾金龙扎作工艺、小榄传统刺绣、黄圃赛龙舟习俗、阜沙单人农艇赛、沙溪三月三习俗、隆都饮食习俗共6个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年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


    (市文广新局)
 

上一篇: 中山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坚持建管并重 建设人民满意安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