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200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8 【成文日期】2007-12-22 【点击率】946次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把“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列入2007年中山市“十项重要民生工程”。市教育局根据市委、市政府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各项工作。
  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山实际,深入调研,制订进一步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按照经济社会组团发展,科学合理地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相继制订《中山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可行性研究方案》、《中山中专迁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西北组团(横栏)职业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作推进计划、西北组团(横栏)职业学校建设工作推进计划。市府办、市教育局、市发改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题调研,细化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任务,对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市实训基地建设、中山中专新校建设、市三所直属职业学校建设分别进行专题调研和综合调研,撰写各项工程调研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效益,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社会化和基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健全中山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府办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局、市规划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局、五桂山办事处、横栏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参与,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进一步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于2007年6月成立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筹委会,制定《中山市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方案》,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理清中山职教集团组建和发展思路。强化各项工作协调力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的步伐。
  一、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和投入机制  
  引导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家投资,采取股份制形式,计划尽快组建成中山职业教育集团,打破政府投入的单一办学模式,改变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状况。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加快推进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各项工程建设  
  计划在3年内投资15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重点建设中山中专和3所市直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保留优化6所镇区省级以上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办好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支持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到中山办学。形成布局合理,中高级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能够全面服务中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至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在4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万人以上。2007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及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对五桂山职业教育园区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12月,完成3800亩土地征地工作。环保部门对职业教育园区的环保项目进行测评。建设部门完成职业教育园区道路、桥梁施工设计细化方案、道路施工招标等,于年底开始施工。12月12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首期工程奠基,2008年9月1日正式招生。中山中专迁建项目和中山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西北部组团职业学校)建设启动,已办理用地预审批文、立项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地质勘探等程序,于2008年1月29日同日奠基。


  三、建设中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设施完备、设备齐全、涵盖全市职业院校骨干专业、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及全社会各类人员培训的现代化实训基地,继续发挥各职业学校原有的实训、实验设备功能。鼓励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训网络。改变过去职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训、重文化课程轻技能培养等方式,重视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劳动就业和知识技能培养结合,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中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征地500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基建计划投资2亿元。2007年4月15~22日,市教育局会同市发改局协助咨询公司开展职业教育布局调整规划研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调查,听取有关院校、镇区意见,并为咨询公司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完成市级职业实训基地规划研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工程在2008年启动。


  四、加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建设,增加中职、高职学校在校学生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期工程计划总建筑面积为41010平方米,总投资12373万元。2007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新生2025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新生1793人,市属2所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到9662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秋季共招收新生10456人,在校生总数达34061人。全市高、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43683人,实现在校生达到4万人以上的目标。


  五、科学整合职教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逐步取消附设在部分镇区初中的职中班,合并规模较小的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1995年的38所减至17所,其中国家级重点6所,省级重点6所,市级重点2所,校均在校生规模从540人上升到1370人。集中财力、物力,有计划地扶持12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上规模、上等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2005年分别成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两校全日制在校生达9662人。强化职教特色品牌建设,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中山中专“校企联办,订单式培养”模式和沙溪理工学校多元化的“立交桥”模式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全省率先试验并推行职业中学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在全国率先实行职中专业教师“双证书”制度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模式等,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积累宝贵经验。2007年,毕业生“双证率”达96.29%,双师型教师达63%,全市获得技师或相当于技师以上证书者达200人,居全省前列。发挥职业学校促进城乡就业的主体作用,12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被确定为市城乡劳动者就业职业培训定点单位,采取分片负责的方式,承担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007年,农村成人教育培训量超25万人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中技、职中)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调整为47:53,全市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4.36万人,实现职教与普教的协调发展。(市教育局)

上一篇: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3-200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