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1842 年 -1921 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村人。
早年“赴泸学贾”,先后在洋行及本国企业内任职,并创办和经营企业。郑观应的出生与近代中国几乎同步,他一生除了从事工商业,更多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
孙中山的成长受到郑观应的影响及帮助。郑观应和孙中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两代人,明显存在着年龄、背景、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都关心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投缘对意,尤其是政治追求上的某些共性,使两者曾走到一起。据悉,他们俩的交往即始于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时。孙中山每逢假期回乡必经澳门与郑会晤,并在通信中经常研讨改革时政的主张。侯杰教授在《郑观应: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一文中说,“郑观应与孙中山是同乡,一个在翠亨村,一个在雍陌村,郑观应比孙中山大24岁。通过朋友陆皓东的介绍,孙中山结识了郑观应。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两人有过非常密切的交往,郑观应曾经在经济上支持过孙中山。两人在救国问题上志同道合,因此也成为了忘年交。”1886年以后的5年间,郑观应因个人事业遭遇不顺而闲居澳门。而1887年,孙中山则由广州博济医院转至香港西医书院,直到5年后大学毕业。如果推敲孙郑二人之间的交往,从这两个时段上来看考察是比较可信的。
1892年,郑观应的力作《盛世危言》编成,其中《农工》篇就记述了孙中山的活动,也印证了两人的交往和相互影响。1894年春,孙中山偕同陆皓东赴上海寻找上书李鸿章的门径,曾造访时在上海的郑观应。虽然郑、孙两人在沪重逢时的细节不得而知,郑观应在写给盛宣怀请其引荐孙中山的信中称孙:“留心西学,有志农桑生植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及游历西北各省,履勘荒旷之区,招人开垦,免致华工受困于外洋。其志不可谓不高……兹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素蕴。”可见郑观应对同乡青年孙中山的赏识和希望。此次上书失败促成孙中山思想发生转变,他决心放弃与当权者联合谋求政治上的妥协,而进行自下而上的变革,努力成为政权的操纵者。此后,郑、孙思想上产生明显分歧,不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交往也趋于停滞。但是他们的交往,对于孙中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者,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人说,“从学养和理论功底来说,郑观应自然比不上康有为、梁启超;从社会活动和政治影响力来说,他又无法和孙中山相比。但他的思想对这三个人的启发和影响本身,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辛亥革命后,郑观应积极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郑观应还热心教育,担任学校工作直到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