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香山爱国学者黄培芳
【作者】朱新镛 【文章来源】《中山文史》(第25辑) 【成文日期】1992-10-20 【点击率】2398次

    香山(今中山市)黄培芳(1779-1859),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诗人、进步学者,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民众抗英斗争的主要组织者.为纪念这位鲜为人所知的香山爱国者,特撰此文,对其生平思想略作介绍.
    (一)
    培芳家族原籍今江西省高安县(元代的筠州)。元朝末年,培芳先祖元朝西台御史黄化之因直谏罪贬岭南,在途中病逝.其后人流寓于广东南海、东莞一带.明初,落籍于香山(今中山市).在明代,香山黄氏家族名儒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所谓“三公”,即双槐公黄瑜、粤洲公黄畿、文裕公黄佐。故明代黄氏家族为闻名于岭南的“文献之家”。文裕公黄佐进士出身,历官广西督学、南京国子监祭酒、詹少府詹事等官职。因此,黄氏家族在政治上也曾显赫一时。入清以后,黄氏家族在政治上走向衰落。但其后人“诗书世业历十数世而家风不坠”①。培芳祖父黄冕、父亲黄绍统学术造诣高深,道德文章为岭南儒林所推崇。尤其培芳父亲在粤西海南等边陲之地,充任教官,兢兢业业,艰难育人而终其一生,更为士人们所景仰。
    培芳出生于粤西高州府石城县(今廉江县),九岁随父到海南琼州。培芳从小随父学习儒家经典,并受其父的为人品行所熏陶,自幼即能“敦行绩学,不务虚名”②。1788年,培芳父亲病逝于琼州。培芳返广州定居。1797年,补弟子员,开始了科举仕途生涯。但对科举八股的厌恶和对官场黑暗的痛恨,使培芳从一开始就未能专心于举业。中年以后,即绝意举,未再涉足于科场了。因此,培芳一生,始终未能跻身于官场显贵之列,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但培芳在岭南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中却是有着多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在近代早期广东民众反帝斗争中更是有功于历史的。
    (二)
    培芳从小聪明,“稍长工诗”③。一次,少年培芳赴县试,题诗于山寺之中,为当时的大学者、诗人翁方纲所见,翁即主动登门访问,从此翁主纲与培芳建记忘年之交。后来,培芳又受教于广东名诗人郑士超、冯鱼山等。培芳因此诗才大进,并以少年诗人闻名于岭南。后"翁方纲曰其诗与番禺张维屏、阳春谭敬昭为粤东三子”,从此,培芳与张维屏、谭敬昭齐名,为全国诗界所推崇。
    培芳自幼生长海边,“得天风海涛之观”④,以后“性好游”⑤,足迹遍岭南之名山大川,又曾岭南之名山大川,又曾多次“出游吴越、涉江淮、历燕赵齐楚”,饱览北国壮丽河山和江南绮丽的风光。因此,培芳的诗篇别具“山水清音”的韵味⑥,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培芳作为一个忧国忧民之士,他又以诗作武器,反映社会矛盾,抨击统治者的腐败,歌颂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他的诗作,摒弃了那种“吞花卧月,弄月嘲风”的骄逸诗风,表现了品格高尚的现实主义倾向⑦。1853年,培芳74岁高龄,生返故里香山,建造三公祠,以纪念黄氏家族的明代“三公“,并写下了《荔山小草》诗集。“其诗不主一格,昭然明理,自国计民生及人情物志,往往到性流露,非徒刻划……⑧,现实主义风格一贯始终。
    (三)
    培芳1806年在广州应元道院(今广州三元公道院)授徒讲学。1808年,应广州知府之聘,主讲广州羊石书院。培芳由此面继承父业,致力于兴学育人的千秋之业。培芳恪守先父办学宗旨,“立学规极严”。在羊石书院落任教多年,“信从者众,人才蔚然⑨”,培美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最有成就者,为许乃普、罗文俊等。1830年,培芳出任韶州府乳源到县教谕,后又改任琼州府陵水县教谕。1835年,补肇庆府训导。鸦片战争后,又曾出任教官,为大埔县教谕。在培芳的后半生,他发扬了父辈的高尚风格,视穷乡僻壤之邑为“无不乐之境”⑩,在充任教官的过程中,为改变当地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和振兴儒林之风面不遗余力。
    培芳从教一生,桃李遍粤东,门下又多出硕儒,可谓是成就卓著,面培芳对岭南近代早期教育发展史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倡行教育之改革。培芳异常痛恨当时各类学校均屈从于科举八股举业之需要,而只教学生背诵时文,引诱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为科举之学而设”,势必“灭裂人才”,变学生为只有一片“俗肠私意”而全无真才实学的“俗儒”⑿。他进面指出,教育的这种弊端造成了社会之在害,“俗儒”一得官,必定是“罔上行私,囊民肥己”的“俗吏”⒀。因此,培芳把教育之改革视为挽救社会危机、人才危机之大事。从道光初年起,他即与广东经世派之著名学者张维屏、林伯桐、曾钊、梁廷楠等在广东一些著名学府,如广州学海堂、粤秀书院、越华书院、肇庆端溪书院、东莞宝安书院等,提倡实学,进行教育改革之尝试。
    培芳的教育改革思想,首重德育教育。他针对当时人们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品德沦丧的状况,亲自制定“学规”,要求学生“官涵美襟期”,即注意道德修养,以去掉“俗肠私意”,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⒁。在教学内容改革主
    面,培芳认为,只学时文,“规模狭隘,难以为学“。因此,他突破只教八股时文的陈规,力求教学之内容“至大至博”,上至六经诸史,天文地理,下到道德经济以及诗古文词,总之“有关于国计民生,有裨于人心学术”的内容,均列为讲授之课程,以力求把学生掊养成为在“抚世宰物”之真才实学的人才。培芳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在反对科举八股的艰难斗争中,培养新的人才,造就了一批忧国忧民之士。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鸦片战争中的爱国者,有个别还是中国近代早期学习西主的先行者。
    (四)
    清嘉道年间,在腐朽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部,崛起了一股不甘心堕落的改革势力,广东地主阶级改革派也开始活跃于士人社会之中。面培芳则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培芳生于边陲的穷乡僻壤之中,而自少及长,社会地位均居于地主阶级的下层,比较接近民众,深知民间的疾苦。因此,他一贯信奉孔孟“仁政”学说,努力探求兴利除弊之学说,以求社会之改革。1819年、1821年,培芳两次赴京任职,在京师广泛结交全国经世派学者和地主改革派的著名人物,与之“讲道德、经济、文章、世务”,培芳从中因而得“集所长,以成其美”,经世思想和改革主张趋于成熟。
    培芳的改革思想,首先认为要改革,就要反对因循守旧,他认为,“因则循,循则疲,疲则玩,玩则事生焉”。其次,他认为,要改革就要反对粉饰太平,而敢于揭露社会矛盾。他认为,粉饰太平的裨就是“讳疾而忌医”。第三,他认为当时社会危机严重,“事势已穷,虽圣人亦不能不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之“。第四,他主张社会改革治本之策,应是”为政之道在于激励人心为本“。因此,他主张要整顿吏治,改革选官司制度,消除官场之腐败以缓和社会之矛盾。
    培芳为倡行改革,当时与张维屏、林伯桐、吴艺修、曾钊等数十名著名学者,成立了进步的学术团体——希古堂。他们结社雅集,著书立说,提倡新学风,针砭时弊,鼓吹改革,讲述兴利除弊之学。在培芳等人的努力下,鸦片战争前夕,广东知识界的改革派势力为之活跃,而培芳则是其中领袖人物之一。
    (五)
    十九世纪初,在我国面临西方入侵时,中国封建统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西方国家的情况可谓一无所知。但“身居海邦“的广东知识界,却有一部分人已开始探求西方国家的真实情况,研究防范西方侵略的战略。而黄培芳与顺德的梁廷楠、东莞的邓淳等均是广东知识界中长于”防夷“海防战略研究的学者。
    鸦片战争时前,培芳先后主编《香山县志》(1827年)和《新会县志》(1839年)。在上述两县编纂过程中,培芳认为,“海防尤海疆所重。“因此,两县志均”特立专门“,详述有关海防事宜。培芳的海防战略思想核心是”防夷“(即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他指出,由于澳门”有澳夷居之“,因此,广东海防战略应”以香山为要,而香山海防尤以澳门为要”。为此,培芳对珠江口的海防部署作了“综观全势”的考虑。他认为,广东海防应“以广州为中路,而广州海防以香山为中路,左则东莞新(今深圳市宝安县),右则新会、新宁(今台山县),必犄角之形,成应授之势”。在海防防卫策略上,培芳突破了明末清初以来所衽的“固地为守”的孤立防卫策略,而主张沿海各郡县区为藩篱,外海内河陆地互为唇齿的整体防卫策略。
    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黄培芳先是积极参与禁烟运动,后来又是林则徐领导的广东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中坚力量。1839年12月,黄培芳参加了林则徐召集的广东知识界领袖人物会议,制定期全面防卫计划,以应付英国侵略者即将发动的战争。接着,林则除出任两广总督,培芳与梁廷楠等又为林则除招聘入幕,勷助军务,参与民族自卫战争的重大决策。
    1840年11月,投降派代表人物琦善到广州,取代林则徐主持“夷务”。琦善倒行逆施,镇压民众捣力量,媚外卖国。当时,广东民众和爱国人士曾掀起反琦善斗争,培芳与林则徐、梁廷楠等发动了几十名热血士子联名道光皇帝之力打倒了琦善。
    1841年初,培芳又受聘为两广总督祁幊的幕傣,继续参与领导广东民众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培芳是当时广州保卫战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841年8月,英国侵略军重新挑起战事,其主力沿海北上.同时,留守香港的英军,不断袭击广州,企图逼使广州地方当局执行不平等条约<<广州和约>>的全部条款,使广州成为不设防的城市.当时,黄培芳等士人领袖在两广总督祁?的默许下,发动和组织广州一带的民众反击英军的挑衅,这就是1841年下半年至1842年上半年的广州城保卫战.培芳亲自”周遍村落”,在广州及附近各县发动民众组织团练5万人之多,在虎门至广州沿江险要处分兵设防,同时,培芳还举荐香山士人林福祥率领香山民众爱国武装—香山水勇在广州一带游戈巡防,多次痛击英军舰只.
    培芳等发动,组织的广州城保卫战,在三元战役之后,继续有效地维持了广东人民抗英的战略优势,使英军”不敢正视粤东,越虎门一步”.培芳在这场战斗中,”劝团练最为有力”,为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作出了贡献.
    [注释]
    1 黄培芳:<<黄氏家乘>>
    2 黄鼎文:<<送香石五叔调任陵水县教?序>>,<<黄氏家乘>>
    3 黄乔松: <<粤东三子香石头诗钞题词>>,<<黄氏家乘>>.
    4 同上.
    5 <<香山县新志>>,<<香山公列传>>.
    6 陈永正: <<岭南历代诗选>>
    7 同上
    8 黄允中: <<荔山小草序>>,<<荔山小草>>.
    9 黄鼎文: <<送香石五叔调任陵水县教谕序>>,<<黄氏家乘>>.
    10 同上
    11 同上
    12,13,14,15 黄培芳:<<虎坊杂识>>.
    16 黄鼎文: <<送香石五叔调任陵水县教?序>>,<<黄氏家乘>>.
    17,18,19黄培芳:<<虎坊杂识>>.
    20 许乃济<<新修香山县志序>>;祝淮: <<新修香山县志序>>
    21 黄培芳:<<香山县志>> 卷四,海防.
    22,23 同上
    24 中山大学历史系:<<林则徐集.日记>>.
    25 <<广州府志>>卷135.列传24.
    26 同上
    27 梁廷楠:<<夷氛闻记>>.

上一篇: 方人定百年纪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生活的本真之美——漫说李锡武的油画艺术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