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总随时代——黄苗子与现代派书法
【作者】滕小松 卢德铭 【文章来源】《翰墨飘香:中山美术风采》 【成文日期】1997-11-01 【点击率】843次

在中国书画界,黄苗子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当1985年现代派书法以新异的风貌震撼中国艺坛而令人褒贬不一时,他公开站出来支持现代派书法创作,真是难得。对于排除万难组织中国现代书画学会和不畏艰难举办首届现代派书法展览的中青年书画家们来说,有先生这样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因为先生当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是誉满海内外的书法家和美术评论家。

黄苗子关心现代派书法的发展,一是身体力行,出任现代书画学会顾问,创作现代书法作品参加首届现代书法展览;二是从理论的层面来探讨现代书法,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明现代派书法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在实践上,他认真探索一条独特的书法道路,在不脱离汉字可识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变形夸张。他从古代甲骨、金文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参加现代书法首展的《气象万千》四字,“气”字是变汉砖文字,“象”字取自甲骨文,“万”字则据金文变化而来,“千”字依据汉代民间瓦当进行创作的。黄苗子注重书法线条运动变化的韵律感和水墨味,企求苏拭所说的“神气骨血肉”。这里的“血”,就是水与墨的运用。他1992年在香港展出的《带雨云埋一半山》,其中的“雨”“云”“山”均具有象形意味,书写的笔意不少是从水墨画中借鉴来的。

在理论上,他论证现代书法的合理性,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当有人抓住现代派书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现代派书法时,黄苗子态度鲜明地指出,新生事物总不能一开始就十全十美,但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在他看来,现代人写现代书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客观存在,提倡它也会流行,不提倡它也会流行。他认为,对于明末人来说,王锋、倪云璐、张瑞图写的都是“现代书法”,因为它不同于古代的苏、黄、米、蔡;二三十年代的于右任,他写的书法决不同于清末流行的张廉卿、陶浚宣等,当时于右任写的也可以说是“现代书法”,因为笔墨总随时代,艺术风气总随着社会风气而不断变迁。

黄苗子支持并参与现代派书法创作,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是盲目随从,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我国当代书画领域,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他都很有建树。

黄苗子先生,1913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童年时移居香港,青年时代又回归国内,早在4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书画界闻名。在书法方面,他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从师邓尔雅先生学习书法,中年以后,又与叶恭绰、沈尹默、曾克瑞、潘泊摩等书法家过从问艺。他学书法,楷书从隋碑入手,后转学诸遂良,隶书学伊秉缓,篆草兼学诸家,因此他兼擅各体书法,尤以篆、隶为佳。在绘画方面,他对清代的八大、石涛的画极有研究,他的荷花和佛像深得八大山人神韵。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出,深获好评。在诗词散文方面有《货郎集》、《敬惜字纸》等问世。在美术评论方面有《美术欣赏》、《画家徐悲鸿》、《白石老人逸话》。《古美术杂记》、《八大山人传》等。

仅仅把字写好,只需要字内功夫;而要在书法上有所突破,更需要字外功夫。黄苗子书写的不只是字,重要的是写出修养来了。

上一篇: 郭乐:打造百货“帝国”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功夫在“书”外——黄苗子书法艺术管窥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