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旭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1 【点击率】1854次 | |||
2004年,经过发动市民讨论,手机投票,专家评议,市委审定,新时期中山人精神被确定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 [90年代中山人的风采] 精神,在《辞海》一书中的解释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人有精神,这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因而,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 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人们,更必须有自己相近或共同认同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这才能构成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精神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整个社会无分巨细的每一思想、行为中,因而必然带着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特色。一个城市的精神,应该是市民现存思想行为主流模式的聚焦,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一方面,它是这一时期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因而必然与前阶段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它又是前阶段的升华和发展。要是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我们甚至还可以从更遥远的时空里找到它的潜在基因,从而了解这种精神与时俱进,最终凸显出社会主流生活模式的历程。 90年代,中山广播电台曾组织过一次关于中山人精神的讨论。当时大家认同的中山人精神是 “团结、爱国、求实、创新”。这一精神概括,反映了中山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情感、生活追求的普遍价值观。 [民众参与] 十多年过去了,中山的社会、民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的精神追求亦有了新的飞跃。 2004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展开了“广东精神”的讨论,中山亦随之再次开展了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的大讨论。 时任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陈旭告诉我们,那次讨论,中山人反应热烈。他们收到来信几百封,手机短信有好几千条,多场的社区居民讨论会发言踊跃。市民投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博爱”,“创新”与“和谐”亦是在毫无争议下入选。曾有不少人建议选用“兼容”,但后经专家讨论,认为还是选用“包容”更合适,因为包容更主动、更开放,兼容有被动的含义。 [博爱] “博爱”是中山这块土地的特色情感符号,是中山人群体的情感观,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它作为一种对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山人精神的灵魂。 在伟人 [创新] 创新是中山人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的体现。创新精神在中山人身上表现的就是敢为人先、务实开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胆革新。近现代以来,中山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与鼓舞,中山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各种荣誉,并提出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投资环境创新等理念,设立了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的目标,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 [包容] 包容是中山人的务实开放观,体现了中山人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体现了“开放、开明、接纳、多元”的现代文明精神。古人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山地处岭南沿海地区,在长达八百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岭南文化为主脉络的多元文化格局,应该说中山本身的历史发展中具有包容特色。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所具有的包容精神,更是合而不同,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是讲原则的包容,体现的是中山人自信、开放的气度和心态。综观古今,中山并未出现过明显的排外现象。 我市有外来务工人员一百多万,中山人视外来员工为“同是中山建设者”,这一宽阔胸怀,使中山开创了全省范围内外来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当选市政协委员的先河。外来工工作、生活于中山,对中山的认同程度也能直接体现中山人的包容。不论对于本地人还是外来人来说,中山始终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和谐] 和谐是新时期的社会主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和谐体现了时代性与群众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早在二三十年前,因改革开放南下到中山工作的外地人士,就已惊奇地发现,在内地一些大城市,在公共汽车里,在马路上都常会听到争执吵架的声音,这种现象在中山却极少出现。他们在居住的小区里,极少听到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吵架。一些外地人士因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与本地人有分歧,大多都在本地人和颜悦色的沟通之中化解。渐渐地,“你冇事吧?”“有冇搞错?”成为了一种善意的提醒。 对于极具个性化的穿着打扮,中山人从来都没有视之为洪水猛兽。 一切不同的思维、行为方式,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准绳,中山人都可从各种差异之中发现对方的优点,从而保持社会精神风貌的丰富多彩。 “博爱的情怀、创新的活力、包容的胸襟、和谐的心态”,这四点充分反映了中山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新时期中山人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新时期概括提炼出的中山人精神,既体现出中山人精神的传承性、先进性、现实性、群众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又言简意赅,琅琅上口,鼓舞人心,容易传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