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林志昂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1 【点击率】2095次 | |||
[去港澳的方法] 中山毗邻港澳,很早就有相互交往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民众赴港澳的方法却有了许多有趣的变化。 “偷渡”这个词,如今已很陌生了,年轻的也许不解何意。从60年代中国出现经济困难时期开始,中山就出现非法前往港澳的偷渡潮,高峰期坦洲一带曾出现过整条村人去屋空的情况。 70年代中,中山开始接受合法的港澳移民或探亲申请,不过获批准的机率与古时中状元差不多。 1984年3月,中山获准组织首批居民赴香港游,同年6月开辟澳门游,但必须以探亲名义申请,由香港亲属交钱、担保,经内地居委会、单位层层审批,一叠表格上盖上十个八个公章后,再到旅游公司轮候,高峰期等上半年是常事。 奇特的是去港澳不容易,要返回也不自由,批准你去多少天就得停留多少天,迟返绝对不能,早返也不行,还必须按旅行社规定的航班时点。 至于80年代出国旅游,不但免问,连市民自己也不敢想,那时只有极个别大干部偶尔来一次公务出国考察,其兴奋程度,在单位里前后也许要讲上两三年。 [愚人节不愚人] 这一举措,打破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出入境不自由的枷锁,对于中山市民来说,他们不再需要求单位领导审批、看居委会阿婶的面色,你想出国就自行办证。 这无疑是一种自由的革命,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然而,其背后的思想解放、相关人员的努力,却是许多人所不知的。 林志昂,1998年调任中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科长,从那时起,他看到了多少人找他办证,甚至是哀求不断的苦况。一位白发 看到这一切,林志昂在市领导和局领导的支持下,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开始了大规模改革的准备。 [科技依托] 出入境管理既要保障国家安全,又要最大限度地方便守法公民的自由。为实现“既要管好,又要管活”的目标,林志昂他们花了两年时间,依托科技,建立健全了特殊身份人员信息库和法定不准出境人员查控信息库,并将出入境管理系统与全市常住人口信息库联网,做到了查询方便。守法的市民再也不需要到单位、居委会去证明自己是良民,受控的人员亦逃脱不了规管。事实上,至2005年,透过电脑科技,他们就查获80多起冒用身份的案件,截获了30多名需控制出境的罪犯,涉案金额3.4亿元。 林志昂说,有了科技的依托后,当时的外部条件亦已成熟: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中山人的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接近发达地区的水平,已多年没有偷渡人潮。他于是向省公安厅提出了申请,省公安厅的领导又陪着林志昂走访国家公安部,终于同意了中山先行先试的提议。 [四个率先] 当居民港澳自由行开办后,中山又率先打破地域限制,在中山开办暂住人员赴港澳团队旅游;在入境方面,又率先启用外国人贴纸签证。 凭借这四个率先,中山市出入境管理工作,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连美国洛杉矶警察局长在考察完中山市出入境管理科后,亦盛赞这里的设施、服务比他们的还好。 [不用求人] 许多中山人都有求人办证件的记忆。那是因为当时手续太繁复,一般人不易弄得清楚,名额往往又受限制,时间漫长。市民“过五关斩六将”才能申请到证件。 2001年开始,中山出入境管理就逐步推行程序化操作,采用电脑化审批,简化流程,大大缩短办证时间,条件公开透明。林志昂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他就带头实行领导不批证,一切审核由电脑程序办理,只要合乎条件,各岗位人员就可按职权操作,领导只负责监督程序的执行。 对于因生病、死亡、特殊急事须紧急出境的市民,长年开通急事急办渠道,证件可即日办理。最近,为方便假期出境旅游修学的师生,他们还开通了师生优先办证通道。 从此,市民办理证件,不用再找熟人、走后门了。 [假如我是群众] 虽然同是公安系统,林志昂当年也吃过为办一张“边防通行证”的苦头。改革开放,不仅指技术的进步,而且包括观念、思想的开放。为打破旧的体制,改变市民对公安系统的不良印象,林志昂从自己的部门入手,大胆向香港同行学习,率先实行敞开柜台服务,在民警中推行礼仪培训,开展“假如我是群众”换位思考、模拟操作活动。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新建了办证大厅,增加了办证点,提供了快递服务,开通了IC卡、电话受理、网上受理等功能。这些举措,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评价,部门实现了连续16年市民零投诉。 这是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集体:他们曾获得全国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全国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全国公安边防出入境管理系统文明窗口及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采访的最后,林志昂打趣地说:“以前,市民办到一个出境证件会很兴奋,现在拿到证件已没有什么感觉,一切都太容易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只有充满阳光的文明服务才会有这一结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