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吴景星 宋杜莱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1 【点击率】2207次 | |||
建国六十年,中山高等教育,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发展之路。 [大学之梦] 中山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解放前就由华侨捐资创办了多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解放后基础教育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作为名人的故乡,中山需有自己的大学,这是几代中山人的梦想。 中山曾在1964年间办过两所劳动大学,一些工厂也曾办过取名为“七·二一”大学的教育机构,但从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师资水平来看,距正规大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实际上,中山比较正规的大专教育,始于1982年创办的佛山市广播电视大学中山分校(简称中山电大,后独立开办)。 “中山电大”创办之初曾用石岐第一中学南校舍小礼堂上课(现已拆除,原位于今孙文中路置禾商场的位置),1984年迁入石岐莲塘路良朋里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内的新建校舍。当时的电大,实质仅是一个教学辅导点,主要的教学师资是依靠电视、电台播送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中 [华师中山班] 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奇缺,国内高校设施落后。经济刚起步的中山,敢想敢为,大胆地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合办中山班,由中山市政府出资200万元,在华师大校内建起一幢六层高的中山楼,在中山选拨一批优秀青年,请 中山这种地方与高校合作,按地方需求,有目的定点培养人才的模式,开创了全国先河,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中山又一次实践了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曲线办大学] 作为 如今尚健在的吴老校长为我们回忆起当初筹办的曲折经历。 80年代初,中山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希望办一所大学。报告被广东省政府转回了佛山市,因为当时中山县是受佛山地区领导,上级有规定县团级不能办大学。佛山市压下了当时的报告,却着手筹办佛山大学,并要求属下各县上缴款项支持。当时,吴校长有抵触情绪,但当时主管财经的简庆华副县长还是同意上缴了12万元支持佛山办大学。后来再经努力,1985年中山获准开办“孙文高等专科学校”。 尽管未能满足心愿,但总比没有好。孙文学院选址在当时仍荒凉的石岐莲峰山麓。1985年孙文学院开办了英语班,1986年增设了秘书班。 心有不甘的两位老校长,利用学生的关系请来了广东省高教厅、中山大学等有关部门,再次论证中山办大学的需要性、可行性,在当时“遇到红灯绕路走”的指导思想下,1985年12月,中山县与中山大学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协议书,经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将拟办的孙文大学办成中山大学分校。1986年10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孙文学院受中山大学和中山市双重领导,教学业务归中山大学领导,日常行政工作由中山市领导,学院经费则由中山市负责。 当时孙文学院的定位是根据中山市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以应用学科为主,兼顾基础学科,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办学,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培养地方急需人才。以培养两年或三年制专科生为起点,将来逐步发展。 为了充实教学力量,1990年,孙文学院与中山电大合并,采用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方式办学。 [吴桂显的义举] 尽管后来的校名与体制几经变化,这所中山市的大学得以有今天的辉煌,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一位倾情教育的著名爱国侨领。熟悉中山教育的人都知道,没有他可能就没有学院的今天,是他一手撑起了学院的天地,他可以称为中山市的“学院之父”。 他,就是中山荣誉市民 时任孙文学院筹建办副主任的吴景星及吴桂显教育基金会常务理事的宋杜莱两位老人都向我们讲起 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使捐建的校舍赶及在新学年和孙中山诞辰123周年竣工, 伴随着这三项工程的顺利竣工, 受惠 [地方人才培养之路] 1994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山大学孙文学院改变领导体制,独立设置孙文学院,实行省、市共同领导,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改组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由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独立学院。 如今,学院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近6亿元。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科学实验大楼,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运动场和学生活动中心。拥有专业实验室50多个,所有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座位达13000余座,图书馆藏书70多万册。 学院坚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山市支柱产业和学院优势设置专业,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拥有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与生物、自动化工程、经济与管理、人文社科、外国语、艺术设计等8个教学系33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理、工、文、经、管、法多学科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成立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开发、区域经济、岭南与香山文化等8个研究所。建立了4个市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研究基地。在嵌入式系统、高分子材料、香山文化和孙中山研究等方面颇具特色。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逾万人,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职员工700多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8%,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了包括一支年龄结构轻、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继续教育在校生也达到万人规模,形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成为中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