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范新培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9 【点击率】1726次 | |||
[90年代初的期望] 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的南方大厦、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人民百货并列为中国三大商场。 从1978年开始,中山县民族路、西郊的小商品市场风靡全国,中山成为了服装、鞋类等小商品、进口家电、日用品的全国集散地,但中山却没有一间像样的大商场。在当时的中山,稍有规模的商场有商业大厦、人民百货商店、烟墩物资公司和纺织品公司中山商场,最大的一间营业面积不到 [借脑的创举] 90年代初,是进口商品的鼎盛时期,品质稍好的东西全为进口货。中山的百姓也许还会记得“京华商场”,那间为京华酒店配套的小商店,已成为了人们购物的首选。 尝到了商贸甜头的京华酒店(后来发展成益华集团),在酒店后面建起了当时中山最大的一座九层商厦(现益华百货旧楼),准备大手笔扩张做商业。 现任益华百货总裁的范新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楼盖好后,历经九个月尚不能完成招商。无奈之下,他们拜访了全国著名的“南方大厦”。当时的南方大厦不但是全国同行中的老大,而且已完成初步的体制改革,实施了现代化集团式管理。合作一拍即成, “南方大厦益华百货” 很快就开业了。 南方大厦不但带来了百货供应商,还派来了一支二十多人的管理团队,为后来广东益华百货发展成国内知名企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拓的精神] 90年代中期,中山几乎所有的商场都采取传统封闭的柜台售货方式,而益华百货一开业就大胆借鉴国外商场的迂回走道设计,采用奥地利开放式货架,设置中央空调、手扶电梯,运用自动化的保安监控系统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出了全方位的开架售货服务,让顾客随意接触商品,用信任赢得了顾客,使商场门庭若市,销售节节攀升。如今,这种开架售货模式早已不再新鲜,但益华百货率先“吃螃蟹”之举仍在中山市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益华还在百货业率先采用电脑程序管理,实行“进货零环节、销售零距离、购物零风险、环境零遗憾”的经营理念;推出了当时颇为超前的售前、售中、售后等十大服务举措。1997年还拿出30万元作为抵押金,大胆承诺:顾客一旦在益华百货买到由市质监局认定确属质量问题的商品,可直接到市质监局获得相应的赔偿。在当时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特定背景下,企业敢于主动对自己销售的商品承担起责任,积极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一举动既为行业树立了榜样,又带动了其他商场纷纷效仿。 [CITY MALL时代] 在建国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山商业格局一直是西重东轻。益华百货开业后,采用国际流行的CITY MALL(城市广场)商业模式,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CITY MALL模式当时在国内大城市还不多见,二三线城市更是闻所未闻。益华百货利用集团优势,以商场带动旅业、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休闲等消费,广场中配套有星级酒店、中西餐饮、料理啡吧、娱乐中心、数码影院、书城网吧、大型停车场等,这些“一站式”消费项目全部由益华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还配套有金融储蓄、电讯通信、票务车站等社会公众服务项目,形成了独特的经营风格和特色。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强调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中山首创的益华文化广场,是90年代中将社会文化与企业经营成功结合的典范。它实行“政管企办”模式,即政府指导、管理,企业负责投资运作,社会各界使用的模式。那里每周都有一、两场群众文娱活动,还举行过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庆祝港澳回归、迎接新世纪、外来工歌唱大赛等大型活动,丰富了社会文化活动,提高了企业声誉,聚集了人气,实现了企业、顾客、社会的多赢局面。益华文化广场先后多次受到全国、省市的表彰。 [遍地的繁荣] 当年《中山报》创刊号的文章曾报道,中山正拟建富华道28层商业大厦和兴中道36层中山广场。虽然至今这两座大厦并未出现,但所幸的是,中山的大型商业广场已在全市城乡广为出现。我们不但有城区的中恳、万佳、大信、假日、吉之岛、好又多等,火炬开发区、小榄、古镇、三乡等不少镇区,亦有了大型综合商场,商业的繁荣遍布城乡。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山商业发展早期的探索者、实践者之一的益华百货,以其CITY MALL的经营模式,不断壮大,现已发展到古镇、清远、江门和韶关等地, 成为广东省有实力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