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有声地情
【古村往事】南区恒美村:漫步月桥下,静听细水流声
【作者】冯丽莹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成文日期】2020-09-14 【点击率】1502次

 

 

  恒美村,位于南区街道北部,距南区办事处约1千米。东南接沙涌村、上塘村,南连芦溪村、长环村,西邻渡头村,东邻竹秀园村。中山最早的公路岐关公路将村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村庄面积较大,人口较多,西侧村庄面积较小,人口较少。以进教坑为界,东与竹秀园村和上塘村相邻;村南端的园尾与沙涌村穿插交错。从航空地图上看,恒美村、竹秀园村、沙涌村已连成一片。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李松岗兄弟从新会荷塘村恒美里迁至该地,为纪念故里,取名恒美村。恒美村素有“侨乡”之称,华侨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恒美村牌坊(图源:网络)
 

  岐江的一条支流环绕着恒美村,带来丰沛的水源,也带来弥足珍贵的过往回忆。这条支流据说立村之时就有了,以前河床宽得多,可以行驶船只。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乡民还依靠它洗衣做饭,灌溉农田。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河面上尽是摇橹式的小船,乡民依据船只的大小称之为九通艇或七通艇。每到出勤收割水稻时,他们都是坐着这种船出入,日子虽说清苦,但自有一番味道。改革开放后,种田的乡民减少了,河面日益变窄了,往昔船来舟往的画面成了一种回忆。这条河涌之上,横跨着一座拱形的石桥,即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步月桥。

 

恒美村内景,摄于2013年,拍摄者:明剑

(图源:中山市档案馆藏)

 

  步月桥是旧时居民出入村庄的主要通道,为单孔石拱桥,长15.3米,宽2.4米,面积约为37平方米。全桥由40块长条石逼拱而成,跨度约10米,距水面约7米。桥面用7块麻石条铺成,每块麻石条长约4.8米,宽0.3—0.37米。花岗岩石桥墩,南北两端各有10级台阶,整座桥外观呈半月形。桥北侧嵌篆书“步抈桥”石刻,南侧嵌隶书“步月桥”石刻,上款“道光癸卯”,下款“孟冬立”。桥头原有一闸门,门顶上书有“恒美”二字,因日久年深,现仅留闸门残墙。

  关于步月桥的由来,《中山市南区志》记载:

  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沙涌和恒美这两个姻村,均风调雨顺,老百姓享有太平之福。有一年的八月十五,银盘大的月光冉冉从文笔山升起,慢慢移到大石鼓山的山顶,经久不下,大地如白昼,与异常平静的马恒河河水相映反光,让人仿佛看到嫦娥下凡。此时对月神顶礼膜拜的女村民,奔走相告,许多未娶男子无不惊呼其异,还纷纷跑来破例跳到河中,捞着漂亮嫦娥之影子或对拜。第二天,两村的族长与乡绅决定在马恒河建一座紧随月亮之桥,定名“步月桥”。

  亦有传言,这座桥是由恒美、渡头、龙环几地石匠泥水工共同建造完成的。典礼之时,县官率同僚还有退休返故里的曾望颜也不请自来道贺,赞叹工匠技艺,桥水一色,真有步月桥韵之意,故名“步月桥”。

  2004年,南区办事处为安全起见,在步月桥增建仿清花岗岩望板。该桥作为当地少数尚存的清代石拱桥之一,于2012年被列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恒美村内景(图源:网络)
 

  每当人们走在桥上,犹如踏足月亮之上,“步月”之名确得此中真谛。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寄望,暗喻“平步青云”。曾经多少华人踏着这座桥走出了家乡,走向了世界各地。

  如今,这条弯弯的小桥历经岁月的沧桑依旧横卧于河上,默默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壤,随时迎接着四方游子的归来。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中山村情》、《中山市南区志》

上一篇: 火炬开发区珊洲村:都市里的桃花源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古村往事】五桂山桂南村:正南山麓的沉香村落